胡步云走上简易的主席台,没有讲稿,声音低沉:“同志们,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送别我们的英雄——郭广成同志。他才二十九岁,人生才刚刚开始……他是为了扑灭纺织厂仓库的烈火,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火灾发生时,他带着他的中队冲在最前面,哪里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保护身后的战友、为抢救被困在仓库里的群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屏障!他无愧于这身橄榄绿军装,无愧于消防战士的称号,他是真正的英雄!”
胡步云的目光扫过台下那些强忍悲痛的年轻面孔,语气变得更加沉重:
“这几天,我听到了很多声音。有质疑我们监管不力的,有批评我们投入不足的,甚至还有指责我们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态度不好的……这些批评,有些是中肯的,我们接受并改进。但我想问一句,当我们的消防战士在火场里用命去拼的时候,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指手画脚的人,你们在哪里?那些拿着笔杆子捕风捉影、渲染恐慌的人,你们又在哪里?”
“郭广成同志牺牲了!他的血,不能白流!那些曾经为保护建安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牺牲的消防战士的血,不能白流!他们的宝贵生命,换来的不该只是冰冷的质疑和推诿,应该换来我们这座城市对消防安全的真正警醒,对消防战士生命价值的真正尊重!”
“就在昨天,市委常委会已经原则同意,要下大力气解决消防站所不足、装备老化、救援响应时间长的问题。这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共识,我在这里承诺,也请全体消防官兵监督:我和我的同事们,会穷尽一切办法,尽快把新的消防站建起来,把新的消防车配到位。我们要让牺牲战友的血,成为推动建安市消防安全事业进步的基石,让他们的英魂,能安息!”
“郭广成同志走了,但他守护这座城市的职责,我们活着的人要接过来。继续扛下去,我提议,全体起立,向我们的英雄郭广成同志,默哀!”
全场肃立,一片寂静,只有压抑的啜泣声。默哀毕,胡步云走到郭广成遗像前,深深三鞠躬。当他抬起头时,目光落在遗像下方新换上的挽联上——“郭广成烈士永垂不朽”。
第二天上午,黄不法和米更新人还在建安市,但他们的稿子已经在京都新闻网和孔雀新闻网上抢占了重要位置。
京都新闻网以《烈火英雄——追记建安市消防中队长郭广成》为题,详尽报道了郭广成的生平、入伍经历和在纺织厂三号仓库火灾中的最后战斗。文章着重描写了他两次深入火海,成功转移被困工人后,为掩护战友撤退,被突然坍塌的货架和烈焰吞噬的细节。配图是郭广成生前略显青涩但眼神坚毅的照片,以及追悼会上那副刺目的“郭广成烈士永垂不朽”挽联。
报道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平实地叙述了这位年轻中队长的牺牲过程,以及追悼会上消防战士们压抑的悲痛和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喊。文中特别提到一个细节:追悼会现场预留的媒体席位“空无一人”,暗示了本地媒体的缺席。
孔雀新闻网的报道《血与火中的担当——建安消防英雄郭广成追悼会侧记》则更侧重于现场氛围和人物反应。记者米更新敏锐地捕捉到了胡步云在追悼会上的表现:他紧紧握住郭广成年迈父母的手,低声安慰时自己眼眶发红;他面对台下那些年轻的、强忍泪水的消防官兵讲话时,声音低沉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报道引用了胡步云发言的核心内容,尤其是那句“当我们的消防战士在火场里用命去拼的时候,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指手画脚的人,你们在哪里?”虽然没有点名,但指向性不言而喻。
更关键的是,黄不法和米更新的报道在讲述火灾现场情况时,穿插了一个此前未被提及的重要事实:“据多位参与救援的消防官兵和现场目击群众证实,在火势最猛烈、结构坍塌风险最高的阶段,常务副市长胡步云曾不顾个人安危,在浓烟弥漫、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亲自带领一个攻坚小组,深入仓库西侧一处摇摇欲坠的隔断后,成功营救出因吸入浓烟昏迷的仓库管理员杨益民。胡步云的手臂在救援过程中被高温灼伤,衣物多处被火星引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