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晦,字明远,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唐代后期官员,活跃于唐懿宗时期,以清简勤政、善治地方闻名,历任校书郎、着作佐郎、袁州刺史、衢州司马等职,在任期间兴利除弊、安抚百姓,尤以治理袁州的政绩为后世所称道。
徐晦出身书香门第,自幼潜心向学,精通经史,兼习吏治之术,养成了务实沉稳、体恤民情的品性。青年时期,他凭借优异的学识通过科举入仕,初授秘书省校书郎,负责典籍校勘工作。任职期间,他勤勉谨慎,对馆藏经籍逐一核校,订正多处讹误,编纂《秘阁经籍考略》二卷,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得到上司赏识,不久升任着作佐郎,参与国史编纂,积累了丰富的政务经验。
唐懿宗咸通初年,徐晦因政绩卓着被外放地方,出任袁州刺史。当时袁州历经多年战乱与灾荒,民生凋敝,农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州城官署破败,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境内盗寇时有出没,治理难度极大。徐晦到任后,首要推行安抚流民之策,他派人巡查境内荒村,张贴告示招募流民返乡,为归乡百姓提供耕牛、籽种与口粮,划定荒田供其开垦,并下令三年内免征赋税,鼓励百姓重建家园。同时,他严格约束官吏,严禁巧取豪夺,规定凡欺压百姓者一律严惩,很快稳定了民心。
针对袁州水利失修导致农业歉收的问题,徐晦亲自勘察境内河流沟渠,主持修复废弃已久的李渠与袁河堤岸。他调集民力,分段施工,疏通河道、加固堤坝,并在沿线设置水闸调节水量,既解决了灌溉难题,又防范了洪涝灾害。工程竣工后,袁州境内数千顷旱地变为良田,当年便迎来丰收,百姓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徐晦还倡导植桑养蚕、发展手工业,鼓励商贩往来,在州城设立贸易集市,减免部分商税,促进了地方经济复苏,袁州户数较其上任时增加三成有余。
在整顿治安与教化方面,徐晦同样成效显着。他挑选精干吏员与乡勇,组建巡逻队伍,严厉打击盗寇,境内治安迅速好转,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同时,他重视儒学教化,修复州内废弃的昌黎书院,聘请名儒讲学,广收生徒,不论贫富皆可入学,还下令免除学子徭役,鼓励子弟求学。在他的推动下,袁州文风渐盛,科举及第者逐年增多,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徐晦为官清廉自律,生活简朴,任职期间从不接受下属馈赠,也不利用职权为亲友谋利。他将州府结余俸禄全数用于赈济贫苦百姓与修缮公共设施,自己所居仅为普通宅院,衣食用度皆循节俭之道。袁州百姓感念其功绩,曾联名请求为他建立生祠,被徐晦婉言谢绝,他直言:“为官者当尽职责,百姓安居便是最大褒奖,何必立祠为念?”
咸通末年,徐晦因任期届满调任衢州司马,袁州百姓沿途相送,哭声不绝。在衢州任上,他延续在袁州的治理方略,整饬吏治、兴修水利,同样政绩斐然。晚年,徐晦因年迈体弱上书请求致仕,获准后归返乡里,闭门着述,整理平生治政心得,着有《袁州治略》三卷,总结地方治理经验,为后世地方官提供了有益借鉴。
徐晦一生历仕多地,始终以民生为本,秉持清简勤政之风,在晚唐政局动荡、吏治松弛的背景下,以实实在在的政绩赢得了百姓爱戴与朝廷认可。他治理袁州的举措,不仅让当地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更为后世地方治理树立了典范,其清廉务实的为官之道,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