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怤,字德容,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中后期着名廉吏,活跃于唐文宗时期,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以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着称,在整肃吏治、弹劾奸佞、维护朝纲等方面颇有建树,其为官之道与行事风格深受时人敬重。
徐怤出身儒学世家,自幼受家风熏陶,潜心研读经史子集,不仅通晓儒家义理,更精研秦汉以来的典章制度与法律条文,养成了严谨务实、正直不苟的品性。青年时期,徐怤凭借优异的学识通过科举入仕,初授秘书省校书郎,负责典籍校勘与整理工作。任职期间,他勤勉尽责,对馆藏典籍逐一核对甄别,纠正了多处流传已久的文字谬误,编纂成《秘阁书目考异》三卷,为文献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治学之严谨与才干得到上司赏识,不久便升任监察御史,开始涉足监察弹劾之职。
监察御史虽品阶不高,却执掌监察百官、巡察郡县、纠正刑狱之权。徐怤上任后,始终坚守“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原则,从不因权贵威势而退缩。当时朝廷内外存在官员勾结、贪墨舞弊之风,一些地方官员借赈灾之名克扣粮款,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徐怤闻讯后,主动请缨前往关中地区巡察,他微服私访,走访受灾州县,搜集到地方官贪腐的实证,随后如实上奏朝廷,弹劾涉案官员十余人。唐文宗览奏后震怒,下令严惩涉案者,将追缴的粮款全数发放给灾民,徐怤也因巡察有功,擢升为殿中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作为中央监察体系的核心官员,掌殿廷供奉之仪、纠察朝会失仪及京城百官不法之事,权任甚重。徐怤履职后,更是严于律己、秉公执法,对朝廷内外的违法失德行为毫不姑息。唐文宗太和年间,宦官势力渐长,部分宦官勾结朝臣干预朝政,甚至纵容亲信抢占民田、欺压百姓。有宦官亲信在长安城郊强占良田数十顷,驱赶原主,百姓上诉无门。徐怤得知后,不顾同僚劝阻,亲自核查案情,搜集确凿证据后,在朝会上当众弹劾该宦官。彼时宦官气焰嚣张,不少官员心存畏惧,徐怤却直言不讳,列举其罪状,恳请文宗严明法度。文宗虽忌惮宦官势力,但在徐怤的据理力争与舆论压力下,最终下令归还民田,惩治了作恶亲信,并重申宦官不得干预地方事务的禁令。
除纠察贪腐外,徐怤在整顿朝纲、规范礼仪方面也成效显着。唐文宗时期,朝会礼仪渐趋松弛,部分官员迟到早退、衣着不整,甚至在殿廷之上交头接耳,有损朝廷威严。徐怤见状,奏请文宗修订《朝会礼仪细则》,明确百官朝会的仪容、位次、言行规范,并亲自负责监督执行。他在殿廷两侧设监察席,对违反礼仪者当场纠举,记录在案并予以相应惩处。起初不少官员颇有微词,但在徐怤的坚持下,朝会秩序日渐井然,官员风貌为之一新,文宗对其工作极为认可,多次在朝堂上予以褒奖。
徐怤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从不接受下属及地方官员的馈赠,更不利用职权为亲友谋利。其亲友曾想借助他的关系谋求官职,均被他严词拒绝,他常说:“为官者当以公心处事,若因私废公,何以面对百姓与朝廷?” 任职期间,他始终坚守清贫,所居屋舍简陋,衣物车马皆为日常所需,与当时官场盛行的奢靡之风形成鲜明对比。
唐文宗开成年间,徐怤因长期操劳政务,积劳成疾,遂上书请求辞官归乡。文宗念其功绩,多次挽留未果,最终应允,并赐以布帛、粮食等物,特许其还乡后仍享受俸禄。归乡后的徐怤,闭门谢客,潜心整理平生所着,编纂《监察要略》五卷,总结自己多年的监察经验与为官心得,为后世监察官员提供了重要参考。不久后,徐怤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二岁。
徐怤一生坚守初心,以刚正之姿维护法纪,以清廉之风砥砺品格,在宦官专权、吏治松弛的中唐时期,始终坚守为官底线,成为当时官场的一股清流。其执法不阿、廉洁自律的精神,不仅为后世官员树立了典范,更被载入史册,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