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申(738~806年),字维降,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中宗、宪宗时期着名地方能吏,历任洪州长史、韶州刺史、景州刺史、邕管经略使、岭南节度使等职,晚年加授检校礼部尚书,封东海郡公,以善治难治之地、政绩卓着闻名于世,在稳定地方秩序、发展民生经济、安抚边疆部族等方面多有建树。
徐申出身儒学世家,自幼勤勉好学,成年后考取进士第,凭借扎实的学识与务实的才干步入仕途,累迁洪州长史。唐德宗建中末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声势浩大,朝廷命嗣曹王李皋率军征讨。李皋深知徐申理政才能,特传檄令其以长史身份代理刺史事务,统筹后方军需与地方治理。徐申临危受命,调度有序,既保障了军需供应,又妥善安抚了境内百姓,使后方局势安定,李皋对其才干大加赞赏,上表朝廷举荐,徐申因此升任韶州刺史,开启了其独当一面的地方治理生涯。
韶州自“安史之乱”后战乱频仍,四十年间失于治理,州城破败,官署沦为县衙,令丞等官吏混杂居住在民间,生产停滞,财政匮乏,百姓流离失所。徐申到任后,首先核查境内废弃的公田,招募流民开垦耕种,无偿提供耕牛与籽种,约定收成后半数归耕者所有,半数充作公用。因土地久未耕种而肥力充沛,当年便收获粮食三万斛,一举扭转了州府财政困局。他随即启动州城修复工程,迁移治所至旧址,重建城垣官署,创建驿舍候馆,开辟大型贸易市场,配齐各类基础设施。徐申在韶州任职六年,悉心治理,百姓安居乐业,户数从最初的七千户增至一倍半,境内重现繁荣景象。州民感念其功绩,联名向观察使请求为他建立生祠,徐申坚决推辞,其清廉自守的品性更受时人敬重,观察使将其政绩上报朝廷,徐申调任合州刺史。
不久,朝廷新置景州,徐申因治绩突出被任命为景州刺史,获赐钱五十万,加授节度副使。任职期间,他延续务实作风,整饬吏治,安抚百姓,使景州迅速走上正轨。随后,徐申升任邕管经略使,管辖岭南西部边疆地区。当时边疆的黄洞部族时常作乱,徐申采取恩威并施之策,既严明军纪、整饬边防,又尊重部族习俗,积极安抚,最终使黄洞部族主动送纳人质、缴纳赋税,不敢再肆意妄为,边疆局势得以稳定。
逾年,徐申晋升岭南节度使,管辖范围更广、事务更繁。前任节度使病逝后,部下官吏趁机盗取官印,私自任命府署官员百余人,担心事情败露便图谋叛乱。徐申察觉后当机立断,捕杀主犯,对胁从者一概宽大处理,迅速平息了这场潜在的动乱,稳定了岭南局势。岭南地处偏远,当地习俗以攻劫为荣,徐申严加禁止,制定严明法令,反复教化,最终根除了这一陋习。对于海外贸易,徐申秉持宽和政策,外蕃每年带着珍珠、玳瑁、香料、文犀等货物渡海而来,他在常贡之外从不额外勒索,使商贾往来不绝、富足盈实,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唐宪宗元和初年,刘辟在蜀地反叛,朝廷震动。徐申闻讯后立即上表,请求调派五千兵力,沿着东汉马援当年的故道,经由爨蛮地区直抵蜀地,趁刘辟不备发动突袭。这一奇袭计策得到朝廷批准,宪宗下诏加授其检校礼部尚书,封东海郡公。然而诏书尚未送达岭南,徐申便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享年七十岁。朝廷追赠其太子少保,谥号“平”,以表彰其一生平乱安邦、政绩卓着的功绩。
徐申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他历任多个职位,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处,他都面临着各种棘手的难题和复杂的局势,但他总能凭借自己卓越的才能和坚韧的毅力,在这些难治之地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佳绩。
他不仅有着安抚百姓、发展生产的务实才干,还具备平定叛乱、稳定边疆的远见卓识。无论是面对民生凋敝的困境,还是应对外敌入侵的危机,徐申都能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更为难得的是,徐申始终保持着清廉自守、不慕虚名的高尚品格。他不为金钱所诱惑,不为权力所动摇,一心只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忠职守。他的这种品德和操守,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也为后世的地方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徐申的治理理念和务实作风,不仅对中唐时期的地方稳定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的事迹被载入《新唐书》,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流传后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