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位面
朱元璋坐在椅子上,轻轻摸着下巴,缓缓说道:“朱由检这小子有眼光,知道军制改革对咱大明的重要性。这几个大臣也都给力,洪承畴筹备军事院校,杨嗣昌处理财政问题,孙传庭抓装备更新,分工明确。不过改革嘛,总会遇到些阻力,他处理那些守旧将领,手段还算果断,没让改革半途而废,这不错。”
徐达咧嘴一笑:“陛下,这改革要是搞好了,咱大明军队肯定更厉害,边疆也能更安稳啦!”
刘伯温微微点头:“陛下,军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后续还得持续关注各方面的平衡,特别是财政和人才培养,得保证改革能长久推进下去。”
永乐位面
朱棣双手背后,在殿中来回踱步,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朱由检推动军制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几位大臣也各展其能,积极配合。设立军事院校,广纳贤才,注重火器研发,这些举措都很有前瞻性。只要坚持下去,大明军队必能威震四方。”
夏原吉恭敬地站在一旁,说道:“陛下,财政调配虽有难度,但臣会尽力协调,保障改革资金充足,绝不让改革因钱的事儿受阻。”
解缙微微躬身:“陛下,在学习西洋军事技术时,也要注意结合我大明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照搬,确保能为我所用。”
宣德位面
朱瞻基兴奋地拍着桌子,笑着说:“哇,这军制改革好啊!朱由检和大臣们干得漂亮!又是建军事院校,又是更新装备,还完善管理,军队肯定能焕然一新。这下咱大明更有底气啦,看谁还敢来招惹!”
杨士奇捋着胡须,笑容满面:“陛下,这都是陛下圣明,为后世子孙指明方向。如今君臣一心搞改革,大明的未来一片光明呐。”
于谦认真地说:“陛下,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对士兵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重视,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斗志,更好地保家卫国。”
嘉靖位面
朱厚熜靠在榻上,似醒非醒地哼了一声:“哼,军制改革是该搞,但别搞出一堆麻烦来。这几个大臣看着还算用心,希望他们别光说不做。那些守旧将领,就该狠狠整治,不然改革怎么推进?看他们后面能把这事儿办成什么样吧。”
严嵩赶紧赔笑:“陛下圣明,有陛下的英明指引,他们肯定能把改革顺利完成,为陛下分忧。”
戚继光严肃地说:“陛下,臣会全力支持军制改革,特别是在提升军队战斗力方面,臣会不遗余力,打造一支精锐之师。”
隆庆位面
朱载坖坐在桌前,听完后靠向椅背,沉思片刻后说道:“朱由检和大臣们推动的军制改革,考虑得比较周全,从人才培养、装备更新到管理优化,各个环节都有涉及。面对改革阻力,处理方式也较为妥当。希望他们能继续保持,让大明军队真正强大起来。”
张居正双手背后,神色认真:“陛下,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措施都能落实到位,防止出现贪污腐败、阳奉阴违等情况影响改革成效。”
高拱微微点头:“没错,陛下。而且随着军队的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及时完善,让军队管理有法可依,更加规范。”
……
大明在军制改革初见成效,国力逐渐提升之际,朱由检又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他深知,良好的基建犹如国家的经脉,能促进经济繁荣、民生改善。一日早朝之后,朱由检留下洪承畴、杨嗣昌和孙传庭,在御书房中商议开启基建工程计划。
朱由检坐在龙椅上,神情庄重地说道:“诸位爱卿,如今我大明军势渐强,民生亦有改善。但朕观国家之基建,仍有诸多不足。道路崎岖,水利失修,此等状况,于百姓生计与国家发展皆为阻碍。朕欲开启基建工程计划,不知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洪承畴捋了捋胡须,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基建工程确为当务之急。道路畅通则贸易兴盛,水利完备则农业丰收,此乃利国利民之举,臣举双手赞成。”
杨嗣昌微微点头,接口道:“陛下圣明,只是基建工程浩大,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甚巨,需详细规划,谨慎行事。”
孙传庭也说道:“陛下,基建工程或会涉及各地,在实施过程中,需确保工程质量,且要防范有人趁机贪污腐败,影响工程进展。”
朱由检目光坚定地说:“诸位爱卿所言极是。朕意已决,基建工程必须开展。杨爱卿,你先说说,这规划方面,可有思路?”
杨嗣昌拱手说道:“陛下,依臣之见,可先从交通与水利两大方面入手。交通上,修缮与拓宽连接各主要城市的官道,同时开辟一些支线道路,方便偏远地区与外界连通。水利方面,对各主要河流的堤坝进行加固,修缮灌溉渠道,确保农田灌溉无忧。至于规划细节,需派遣专员实地勘察,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方案。”
朱由检点头表示认可,说道:“杨爱卿此计甚好。洪爱卿,这派遣专员勘察以及协调各地官府配合之事,便由你负责。务必选派得力之人,确保勘察数据准确,各地配合顺畅。”
洪承畴领命道:“陛下放心,臣定会挑选忠诚可靠、经验丰富之人前去勘察。臣会与各地官府沟通,让他们全力配合工程实施。”
朱由检又看向孙传庭,说道:“孙爱卿,工程质量关乎重大,你负责监督工程的质量把控。凡有偷工减料、敷衍了事者,严惩不贷。”
孙传庭抱拳说道:“陛下,臣定当恪尽职守,安排精锐人手,严格监督工程质量,绝不让任何劣质工程蒙混过关。”
朱由检接着说道:“这资金方面,杨爱卿,你与户部仔细核算所需费用,看看如何筹集。既要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又不能过度增加百姓负担。”
杨嗣昌说道:“陛下,除了国库拨款,可鼓励富商巨贾参与投资。对于出资者,朝廷可给予一定的嘉奖或政策优惠。同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杜绝浪费。”
朱由检思索片刻后说道:“此计可行。不过,要确保富商投资透明公正,不可让其借机谋取不当利益。洪爱卿,你在与各地沟通时,也可宣传基建工程的意义,鼓励民间力量参与。”
洪承畴应道:“是,陛下,臣定会晓谕各地,鼓励民间积极参与。”
商议已定,基建工程计划正式启动。洪承畴迅速选派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官员和工匠,分赴各地进行实地勘察。
数日后,洪承畴进宫向朱由检奏报:“陛下,各地勘察人员已出发。他们定会详细记录各地情况,为后续工程规划提供准确依据。只是部分偏远地区路途遥远,勘察人员返回或需些时日。”
朱由检说道:“不急,务必保证勘察准确。待勘察结果回来后,再制定详细的工程方案。”
与此同时,杨嗣昌与户部官员日夜核算资金。一日,他进宫向朱由检禀报道:“陛下,经过初步核算,基建工程所需资金庞大。国库拨款可满足一部分,但仍有较大缺口。臣已与几位富商沟通,他们对投资基建工程颇感兴趣,只是对于政策优惠方面,还希望朝廷能明确细则。”
朱由检说道:“杨爱卿,你与户部商议出一套合理的政策优惠方案,既要吸引富商投资,又要保证朝廷利益。对于积极投资的富商,可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在商业活动中提供便利。”
杨嗣昌领命:“是,陛下,臣这就去办。”
孙传庭则开始着手组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他挑选了一批正直且懂工程的将士,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孙传庭进宫向朱由检汇报:“陛下,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已组建完毕,臣已对他们进行了相关培训,他们定能肩负起监督工程质量的重任。”
朱由检满意地说道:“孙爱卿办事,朕放心。待工程开工后,监督队伍要及时到位,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
随着各地勘察人员陆续返回,带回了详细的勘察数据。洪承畴整理好这些数据,与杨嗣昌等人一同制定出了基建工程的详细方案。
洪承畴进宫向朱由检呈上方案,说道:“陛下,基建工程方案已初步拟定。官道修缮与拓宽工程,将分阶段进行,优先保障连接南北的主干道。水利工程方面,先对黄河、长江等主要河流的关键堤坝进行加固,同时修缮周边的灌溉渠道。”
朱由检仔细翻阅着方案,不时点头,说道:“此方案详尽合理。只是工程浩大,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诸位爱卿要做好应对准备。”
杨嗣昌说道:“陛下,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臣建议成立专门的基建工程衙门,统筹协调各项事务。”
朱由检说道:“杨爱卿此建议甚好。洪爱卿,你负责挑选合适的官员,组建基建工程衙门。务必挑选那些有能力、有责任心之人。”
洪承畴领命:“是,陛下,臣定会组建一个得力的衙门班子。”
基建工程衙门很快组建完成,各项基建工程陆续开工。一时间,大明各地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然而,工程进行没多久,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地方官员向洪承畴汇报,称在官道修建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当地豪绅的阻挠,他们不愿让出土地用于修路。
洪承畴得知后,进宫向朱由检奏报:“陛下,官道修建遇阻,部分豪绅不愿出让土地。臣以为,需采取强硬措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朱由检神色冷峻地说:“这些豪绅只顾一己私利,不顾国家大义。传朕旨意,对于无理阻挠者,依法处置。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安抚好百姓,避免引发民怨。”
洪承畴领命而去,按照朱由检的旨意,与当地官府一同处理此事。他们一方面对豪绅晓之以理,说明基建工程对当地发展的好处;另一方面,对于顽固不化者,果断采取法律手段,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孙传庭的质量监督队伍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一处堤坝加固工程中,有工匠为了节省成本,使用了劣质材料。孙传庭得知后,立刻赶到现场,将相关责任人严惩,并责令返工。
孙传庭进宫向朱由检奏报此事:“陛下,臣已对涉事工匠和负责人进行了严惩,该段堤坝已责令返工。臣定会加强监督,绝不让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朱由检说道:“孙爱卿做得对。工程质量关乎百姓安危和国家利益,绝不能有丝毫马虎。对于此类事件,要公开处理,以儆效尤。”
随着工程的推进,基建工程衙门不断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工程逐渐走上正轨。官道越来越宽阔平坦,货物运输更加便捷,促进了各地的贸易往来;水利设施得到修缮加固,农田灌溉得到保障,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朱由检看着基建工程带来的变化,心中十分欣慰。他对洪承畴、杨嗣昌和孙传庭说道:“诸位爱卿,基建工程能有如今的进展,多亏了你们的努力。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要持续关注工程进展,确保工程按时完工。”
三人齐声说道:“陛下放心,臣等定会善始善终,让基建工程成为大明繁荣的坚实基础。”
在朱由检的领导和三位大臣的精心谋划与严格监督下,大明的基建工程稳步推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们也明白,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发展等待着他们,唯有不懈努力,才能让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道修缮工程逐渐完成,新修的道路宽阔平坦,车马行驶其上顺畅无阻。各地的商人纷纷赞叹道路改善后贸易的便捷。一位来自江南的丝绸商人对洪承畴说道:“洪大人,如今这道路修好,我们运送货物方便多了,成本也降低不少,真是多亏了朝廷的基建工程啊。”
洪承畴笑着回应:“这都是陛下的英明决策,旨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让百姓受益。”
杨嗣昌在视察水利工程时,看到农田里的庄稼因为灌溉得到保障而茁壮成长,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位老农拉着杨嗣昌的手感激地说:“大人,以前这灌溉渠道不畅,庄稼时常缺水。如今渠道修好了,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真是感谢朝廷啊。”
杨嗣昌欣慰地说:“老人家,这是陛下心系百姓,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孙传庭则继续在各地巡查工程质量,确保已完工的工程坚固耐用。他对工程质量监督队伍说道:“我们的责任重大,这些基建工程关乎大明的未来,一定要保证质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此时,基建工程已初见成效,朱由检召集洪承畴、杨嗣昌和孙传庭,商议下一步计划。
朱由检说道:“诸位爱卿,如今基建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朕认为,可进一步拓展道路网络,延伸到更偏远的乡村,让更多百姓受益。水利方面,可探索新的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洪承畴说道:“陛下高瞻远瞩。拓展道路网络虽难度较大,但为了百姓,值得一试。臣会安排人员进行规划。”
杨嗣昌说道:“陛下,探索新灌溉技术一事,臣以为可召集各地水利专家,共同研究,同时也可参考西洋的先进技术。”
朱由检点头:“杨爱卿所言有理。洪爱卿,你在与西洋交流时,留意收集他们的水利技术资料。孙爱卿,在拓展道路工程中,继续把控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