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来到7月1日。
is-1的履带碾过有些湿润的泥土,瓦列里透过望远镜看着远处不时闪过爆炸火光的城市。
这一周时间,苏军已经顺利的收复格卢霍夫,可以说苏军的推进非常的顺利,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德军一直在后撤,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军备补给和人员都不足的他们根本无法与苏军相提并论。
德军的第二集团军,第八集团军,第六集团军如同洪水般一样的退却。
他们一方面是主动让路,让苏军的补给线变的更长,补给变的更困难,另一方面是让苏军感到不断突破防线的疲惫。
德军现在凭借着多重防线和小规模骚扰一直在干扰苏军的前进部队。
虽然效果并不明显,但还是有的。
苏军现在才推进到科罗普一带,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巴赫马奇,推进到巴赫马奇后,苏军中央方面军的整条战线就全都要向前挪移,将第聂伯河的整个东部全都拿下来。
将德军的残余力量全都推到第聂伯河西岸。
苏军其余部队也一直在发力,布良斯克方面军,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都在发动反击。
中央集团军群根本无力南下支援正在一路溃败的南方集团军群。
现在的南方集团军群和部分中央集团军群,要面对苏军的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中央方面军,以及6月末新成立的草原方面军的围攻。
总共五支方面军的力量陪同着德军围绕着第聂伯河这一大片区域掀起一场空前绝后的大型进攻战役。
这还是自莫斯科之战,天王星行动,列宁格勒火花行动后,苏军发起规模最大的战役,不算上负责策应的三支方面军。
这五支方面军的兵力总共达到了300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总共3200辆,火炮和迫击炮总共余门,作战飞机3250架。(原历史兵力263万人,坦克2400辆,火炮迫击炮余门,作战飞机2850架。)
而德军的兵力算上中央集团军群下辖的第2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以及隆美尔的第6集团军,再加上曼施坦因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的第8,第17,第4,第一装甲集群,总兵力能达到144万人,火炮和迫击炮余门,坦克和坦克歼击火炮2350余辆,作战飞机2250架。
(原历史124万人,火炮和迫击炮门,坦克和坦克歼击车2100余辆,作战飞机2100架。)
苏德双方此次会战的兵力达到了2比1,德军完全陷入了兵力劣势,这还不算双方的坦克和飞机差距。
苏军在武器和兵力上都占优势。
德军虽然看起来兵力雄厚,但在苏军的坦克面前完全不堪一击,况且因为德军的防区实在是太广了,俄罗斯这片土地实在是太大了,德军一分散到整条防线上,兵力就变得有些薄弱。
在某些苏军主攻的地方能达到苏德双方的兵力能达到五比一甚至六比一的程度,德军根本无法在防线上固守太长的时间,只能犹如被驱赶的苍蝇一样,被越赶越远。
不过…德军的目的也已经慢慢达到了。
苏军兵力如此庞大的部队所需的补给也是惊人的,伴随着时间进入七月份,许多地方也都开始不时的下雨,因为德军的焦土和俄罗斯的烂地开始发力,苏军有些部队的补给现在已经开始短缺。
“将军同志!我们今天的补给到了,只有原定计划的80%。”
瓦列里放下手中的望远镜,侧头看着报告的谢尔盖:“是因为补给线太长,道路坑洼太多,许多地方下雨的原因是吧?”
“是的,运输队长也是这么说的,将军同志,他们已经尽力了,毕竟后方的道路还没修缮。”
瓦列里清楚后方的情况,运输队基本上全员都换上了卡车,可是即使全员都有美援的卡车,苏制的卡车,后方还没修缮的烂地和那些被德军炸毁炸烂的公路都是苏军运输的障碍。
他们现在距离基辅的距离只有130多公里了…经过十天左右的激战,苏军已经深入德军防线120-140公里左右,部队整体都前进了一大截,所以关于补给的缺陷也开始显露出来。
苏军这次的进攻部队比原历史还要多40万人,德军的焦土行动也比之前更狠,道路和桥梁全都被炸的鸡毛不剩,苏军后勤部队运输的困难也比之前要大的多。
同时,他们还摧毁了一切苏军就地补给的可能性。
瓦列里对此并不感到意外,这是个在计划之内的困难。
“调集更多的工兵和后勤军来帮我们修缮道路,让后勤部队的同志们不必着急,好好开车就行,道路的问题有人解决。”
谢尔盖有些犹豫的问道:“将军同志,后勤军可以信任吗?他们毕竟是…”
“可以信任,他们现在也是我们的同志了。”瓦列里笑了笑回应着谢尔盖的疑惑。
所谓的后勤军,就是在41年和42年被苏军俘虏的德军战俘和士官军官和普通士兵组成的队伍。
经过瓦列里专门开设的十几处战俘营的熏陶,他们在学习和劳动中表现优异,都是经过多次谈心考核出来的种子人选,没有在战争中犯太大的错误,并且经过专门的战俘学校一段时间的学习,很能理解马ks主义,很愿意为反法xs做出自己的贡献。
于是在经过商议后,斯大林批准,同意让这些德国战俘组建的后勤军出现在战场上,不过仅限于瓦列里所在的部队内。
让这支专注于后勤的德国军队小规模试点,也同样是因为这些德军士兵信服于瓦列里,同时他们也是最尊敬这个俄国将军,也是因为他的声誉特别的棒。
在德军士兵当中铁板一块。
并且斯大林希望瓦列里这次的试验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这些都是德国未来各行各业最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