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王这棵盘踞朝堂多年的大树轰然倒塌,带来的不仅是权力格局的剧震,更仿佛扫清了一层厚重的阴霾,让许多原本被压抑、被阻碍的事物,得以破土而出,迎来新的生机。
叶明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虽然仍兼管工坊和新军,但这“兵部右侍郎”的实职,意味着他真正拥有了在朝廷军事决策中发声的权力。
他没有急于在兵部烧那“三把火”,而是首先配合太子李君泽和二哥叶风,进行着平稳的权力过渡和人员调整。
清算靖王余党是必要的,但叶明深知,过度的株连和清洗只会造成新的恐慌和对立,不利于稳定。
在他的建议下,太子主导的清查司主要针对核心党羽和罪证确凿者,对于许多被裹挟或仅是趋炎附势的中下层官员,则以训诫、调职为主,给了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朝堂的紧张气氛,也赢得了部分官员的好感。
朝局初步稳定,叶明便将主要精力投向了期待已久的制度革新。借着铲除靖王、新军威势正隆的东风,“特科取士”的章程,在经过部议稍作修改后,终于由李云轩正式下旨颁行!
旨意明确,为广纳贤才,弥补进士科之不足,特设“算学特科”与“工造特科”,不定期由朝廷下诏,面向天下士民征选专才。
通过特科考核者,不授传统翰林清贵之职,而是直接进入户部、工部、军器监等对应实务衙门任职,待遇从优,晋升通道单列,凭实绩说话。
此诏一出,再次在士林中激起千层浪。虽然仍有不少守旧文人嗤之以鼻,视其为“杂流”,但对于许多精通算学、工巧却科举无门的寒门子弟,乃至一些对此道有兴趣的庶民而言,这无疑是黑暗中透出的一线曙光!
消息迅速传开,民间反响之热烈,远超预期。
叶明亲自参与了首批“算学特科”考题的拟定。
题目摒弃了虚无的经义,全是贴近实际的算数问题,如田亩丈量、粮谷堆算、工程土方、军饷分配等,旨在选拔出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算学人才。
工坊这边,更是捷报频传。新发现的京西石炭矿顺利开凿,第一批优质石炭已运抵工坊,极大地缓解了原料压力,也让之前“工坊导致石炭涨价”的谣言不攻自破。
“环保司”对黑烟的治理虽然进展缓慢,但通过加高烟囱和初步的水滤法,工坊上空的烟尘浓度肉眼可见地降低了,周边百姓的抱怨声也少了许多。
更让叶明振奋的是,“惊雷计划”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险情后,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名老匠人在反复试验硝石提纯时,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极不稳定的白色结晶物,其燃烧速度远超黑火药!
虽然极其危险,难以控制,但这无疑证明了新方向的可能性!叶明下令,集中最顶尖的工匠和最好的防护,围绕这种新物质,开始小心翼翼地探索其配比和应用可能。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新军的第二、第三营初步成型,开始进行合成演练;
“军功授田”制度在北境和京畿新军中全面推行,军心士气空前高涨;叶风在户部理顺了关系,钱粮调度愈发顺畅;李君泽在李云轩的默许下,开始接触更多的核心政务,威望日隆。
国公府内,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温馨。叶明偶尔有空,会考校一下小妹叶瑾的功课,发现她对数字格外敏感,那些基础的算学问题一点就通,远超她对诗词歌赋的兴趣。
叶明心中暗动,或许,将来这“特科”之中,未必不能有女子的一席之地?这个念头有些惊世骇俗,但他并未完全否定。
然而,就在这片欣欣向荣之下,暗处的窥伺从未停止。
靖王的覆灭,空出了巨大的利益蛋糕。
太子一系固然吃下了最大的一块,但其他势力——如其他几位成年皇子背后的外戚集团、一些手握实权的老牌勋贵、乃至后宫某些不甘寂寞的势力——都在虎视眈眈。
他们或许不敢明着对抗如日中天的太子和叶家,但暗中使绊子、下眼药的事情,绝不会少。
这一日,叶明在兵部查阅各地军报时,便察觉到一丝异样。几份来自南方边镇的军报,不约而同地提及“匪患渐炽”、“粮饷转运不畅”,言辞含糊,却隐隐将责任指向了朝廷近期“重北轻南”的资源配置。
而这几处边镇的将领,恰好与某位皇子的舅家关系密切。
“看来,有人坐不住了。”叶明合上军报,嘴角泛起一丝冷笑。北境刚刚打出一个太平局面,就有人想在南方制造事端,以此来质疑新政,争夺资源。
同时,内卫小组也传来消息,发现有一些身份不明的人,在暗中接触工坊里一些不得志的底层工匠,似乎想套取工坊的机密,或者煽动不满。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叶明感叹。他知道,打倒一个靖王,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旧的敌人倒下了,新的挑战和潜在的对手,会以各种形式出现。改革的道路,注定布满荆棘。
但他并无畏惧。如今的他,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只能依靠小聪明和先知先觉的孤独穿越者。
他身后有强大的新军,有不断进步的工坊,有太子的信任,有家族的支持,更有无数因他推行的新政而受益、而凝聚起来的人心。
他铺开一张白纸,开始撰写关于南方“匪患”的应对策略,以及进一步加强工坊和新军内部保密与忠诚教育的条陈。他的目光平静而坚定。
这大庆的天,因为他而变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他将继续用他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去撬动,去改变。
无论前方是明枪还是暗箭,他都将坦然面对,一步步走下去。这新的时代序章,才刚刚写下第一个音符,更恢弘的乐章,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