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条英机无视众人的震惊,继续用冷静的语调说道:“其中,第七师团和第八师团将从本土直接出发,增援华中。
第四师团将从旅顺港登船,即刻南下。”
他抬起眼,目光锐利地看向寺内寿一:“寺内大将,现在你明白关东军的困难了吗?
一次性调走五个师团,满洲的防御力量将骤降至危险水平。
目前满洲只剩下第一师团,第三师团和第十一师团。
而第三和第十一师团,在之前。。。。
目前补充了大量新兵,正在进行整训,战斗力远未恢复,实际上只是个空架子!
可以说,未来的满洲,主要依靠第一师团和几个独立守备队在支撑!”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东条英机冰冷的声音在回荡。
周正青心中也是凛然,他虽然知道关东军会被抽调,但没想到规模如此之大,几乎掏空了老家。
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冒险的战略决策,也反映了日本大本营急于解决华夏战事的焦躁心态。
“正因为如此,”东条英机话锋一转,回到了最初的议题:“关东军原则上可以同意将察哈尔派遣兵团划归华北方面军指挥,但前提是,华北方面军必须确保绥远,察哈尔方向的绝对稳定,绝不能给苏蒙任何可乘之机,从而牵连满洲根本!
同时,关东军也希望,华北方面军在南线积极作战,尽快打开局面,减轻华中压力,间接也是帮助关东军稳定后方。”
关东军让出察哈尔兵团,换取华北方面军稳固北方并积极南下,同时也要承受满洲防御空虚的巨大风险。
寺内寿一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自己没有太多选择。
关东军南下已成定局,华北方面军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增强实力。
他郑重地点点头:“东条参谋长请放心!华北方面军接手察哈尔方向后,必当竭尽全力,确保北线安全!
同时,南线突击计划,也将尽快付诸实施,以策应华中全局!”
关于主要师团调动和察哈尔兵团归属的核心交易,就在这几句对话中基本敲定。
但东条英机带来的信息远不止于此。
他似乎觉得冲击力还不够,继续抛出了更关乎帝国战争潜力的重磅消息:“鉴于关东军主力南调后,满洲及未来华夏战场对步兵师团的巨大需求,大本营已决定,立即着手大规模组建特设师团,以弥补正规师团的不足。”
他再次指向那份文件:“第一批特设师团,计划组建六个:第15师团,第17师团,第21师团,第22师团,第23师团,第27师团。
这些师团将以退役官兵为骨干,补充新兵,预计在明年中旬之前全部组建完成。
其中一部分将优先补充进关东军,派往满洲,填补第二,第四等师团南下后的空白。”
特设师团!这意味着日军的战争机器已经开始超负荷运转,不得不依靠动员后备力量来维持庞大的战线。
其战斗力与常设师团相比,必然存在差距。
东条英机的话还没完:“此外,大本营已规划第二批特设师团,第32师团,第33师团,第34师团,第41师团。
计划在明年下半年到1939年初组建完成。
这批师团,初步计划配属给华北方面军指挥,用于加强华北占领区的治安肃正和机动作战能力。”
这个消息,对寺内寿一而言,算是未来的一份好消息。
但目前,他还是要依靠现有力量和即将到手的察哈尔兵团。
而且设师团,这个名词背后,是兵员素质的下降,训练时间的缩短、装备可能的简化。
寺内寿一眉头紧锁,他当然欢迎更多的兵力,但特设师团的战斗力令他忧心忡忡。
“东条参谋长,特设师团的装备和训练标准,是否能达到常设师团的水平?
用于治安肃正尚可,若投入正面攻坚。。。”他没有把话说完,但意思不言而喻。
几场大型战役下来,已经证明华夏军队也并非软柿子,特设师团上去,很可能损失惨重却收效甚微。
东条英机推了推眼镜,语气不带任何感情:“寺内大将,此乃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
装备方面,大本营会优先保障,但确实无法与常设师团完全看齐。
训练时间也会压缩。
但其优势在于数量!可以用数量弥补质量的不足。
至于攻坚。。。届时可视情况与常设师团配合作战。”他的话听起来有理,却透着一股无奈。
一直沉默的周正青,此时恰到好处地插了一句,语气平和,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特设师团以退役官兵为骨干,用于占领区的治安维持和清乡工作,绰绰有余。
关键在于指挥和与当地特务机关,伪政权配合的默契度。”
东条英机看了周正青一眼,微微颔首,似乎认同这个说法。
寺内寿一也若有所思。
会谈随后进入了更繁琐也更具火药味的阶段,后勤与资源的争夺。
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冈部直三郎提出,一旦察哈尔派遣兵团划归,其后勤补给,弹药,粮秣,被服,燃油,应由华北方面军统一负责,但希望关东军能先行拨付至少三个基数的弹药和部分技术兵器作为“过渡支援”。
同时,南线突击作战需要大量的汽车,汽油,炮弹,希望大本营能予以优先保障,并暗示能否从关东军的储备中“临时借用”部分。
关东军方面,主要由东条英机带来的随行参谋,则寸步不让。
强调关东军自身防务压力巨大,主力南调后更需要储备物资应对苏俄威胁,无力支援华北。
反而提出,察哈尔兵团划归后,华北方面军应承担其未来所有的后勤开销,并希望华北方面军能在平津地区为即将南下的第四师团从旅顺出发提供船队停靠港口以及补给,并希望支援一批战车以及火炮等重型准备,以增强第四师团战力。
双方就像市场上的商人,为每一分资源锱铢必较。
关东军哭穷,强调南下是“为国奉献”,华北方面军叫苦,突出南线突击是“战略重心”。
周正青始终保持着沉默,大部分时间都在倾听和观察,心中明镜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