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骨城的烽火在暮色中熊熊燃烧,盖苏文立于城墙之上,望着远处唐军扎下的连绵营寨,眉头紧锁。
他深知,这是一场关乎高句丽存亡的恶战。
然而,他却未曾料到,在数百里之外的高句丽都城,一场足以颠覆他统治的风暴,正悄然酝酿。
此时的高句丽都城,表面上平静如常,街道上行人往来,市集里叫卖声此起彼伏。
但在那些深宅大院之中,却涌动着不安的暗流。
高句丽的贵族大臣们围坐在密室之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他们凝重的面庞。
为首的是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乙支文德,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忧虑:“盖苏文执意与大唐为敌,实乃不智之举。
大唐国力强盛,兵多将广,我们与之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
如今唐军几十万大军已陈兵辽东,盖苏文虽在乌骨城据守,但能抵挡多久?这分明是在将高句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附和。另一位贵族大臣神情激动地说道:“正是如此!这些年,盖苏文独揽大权,穷兵黩武,为了这场战争,征调了大量民夫,致使百姓苦不堪言。
国内民生凋敝,农田荒芜,我们的根基都快动摇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对盖苏文的不满与日俱增。他们越说越激动,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必须趁盖苏文远在前线,发动政变,解除他的兵权,避免高句丽陷入灭国之灾。
随后,这些贵族大臣们开始了紧张而秘密的筹备工作。
他们各自凭借在都城的势力,暗中调集自己的私兵。为了确保行动万无一失,他们小心翼翼地规划着每一个细节。
有人负责监视盖苏文在都城的亲信动向,有人负责联络城中其他势力,争取更多的支持。
在这些贵族大臣中,有一位名叫泉男生的将领,他手握一定的兵权,且在军中颇有威望。
起初,泉男生对于政变一事心存疑虑,他虽也认为盖苏文的决策过于冒险,但毕竟盖苏文对他有提拔之恩。
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他看到贵族大臣们决心已定,又想到高句丽的未来,最终还是选择加入了政变阵营。
泉男生的加入,让政变势力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他们手中的兵马足以与盖苏文的亲信一战。
与此同时,在乌骨城的盖苏文,也感受到了来自唐军的巨大压力。
唐皇李世民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有条不紊地部署着进攻计划。
几十万大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他们搭建攻城器械,挖掘壕沟,对乌骨城形成了严密的包围之势。
盖苏文看着唐军的举动,心中不免有些焦虑。但他生性强硬,绝不轻易言败,立即组织城中将士加强防守,准备迎接唐军的进攻。
就在盖苏文全力应对唐军之时,都城内的政变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政变势力开始行动。他们兵分多路,悄悄向盖苏文在都城的各个据点逼近。
负责监视盖苏文亲信的人提前传递消息,使得政变军队能够准确地找到目标。
当政变军队突然出现在盖苏文亲信的驻地时,对方毫无防备。
一时间,喊杀声四起,刀剑碰撞之声响彻夜空。
盖苏文的亲信们惊慌失措,仓促应战,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且政变军队人数众多,他们很快便陷入了劣势。
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盖苏文在都城的大部分亲信都被斩杀或俘虏。
解决了盖苏文的亲信后,政变势力迅速控制了都城的各个重要据点,如城门、皇宫守卫处等。
随后,以乙支文德为首的贵族大臣们,率领军队包围了皇宫。
他们向宫中的侍卫喊话,表明此次行动的目的只是为了罢黜盖苏文,避免高句丽灭亡,希望侍卫们不要做无谓的抵抗。
许多侍卫本就对盖苏文的战争政策不满,见大势已去,纷纷放下武器,加入了政变势力。
此时,皇宫内一片混乱。盖苏文留在宫中的家人和残余势力试图抵抗,但在政变军队的强大攻势下,很快便被压制。
乙支文德等人进入皇宫,找到了盖苏文的家人,将他们软禁起来,并昭告全城:盖苏文穷兵黩武,执意与大唐为敌,将高句丽置于危险境地,现决定解除其兵权,另选贤能之人统领高句丽。
这件事情根本瞒不住,不到三日。
远在乌骨城的盖苏文便得知都城发生政变的消息后,他如遭雷击。他不敢相信,自己在都城的势力竟然如此迅速地被瓦解。
此时的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若回师都城平叛,乌骨城必定难以坚守,唐军定会趁虚而入;若不回师,都城已落入他人之手,自己辛苦建立的权力根基将毁于一旦。
盖苏文心急如焚,在城墙上来回踱步。他望着城外的唐军,又想到都城的局势,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怒。
但他深知,此时必须保持冷静,否则高句丽将彻底陷入绝境。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盖苏文决定先稳住乌骨城的局势,与唐军周旋,同时派出亲信,秘密前往都城,试图联络一些旧部,了解政变势力的虚实,寻找机会夺回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