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便入秋,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初雪掠过辽东大地。
在安市城外连绵起伏的丘陵间,数万高句丽将士正有条不紊地收拾营帐。
盖苏文身披玄色大氅,立于高处俯瞰着这片征战数月的战场。远处城墙上火把明灭,传来唐军巡逻的梆子声,这声音仿佛在嘲笑他数月来的徒劳无功。
自唐军主力渡过辽水的消息传来,盖苏文便知道局势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作为高句丽的实际掌权者,他太清楚这场战争的分量。
此前,他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精锐骑兵的机动性,在辽东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但如今,大唐倾举国之力而来,二十万大军旌旗蔽日,兵锋直指平壤。
“大人,各部已准备完毕,是否立即启程?”副将泉男建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盖苏文微微点头,目光投向西南方向。那里,唐军主力正沿着辽东道缓缓推进。他心中清楚,继续强攻安市城已是不智之举。
这座依山而建的城池,凭借险峻的地势和坚固的城防,硬生生挡住了高句丽精锐三个月的攻势。
如今唐军主力压境,若再恋战,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
“传令下去,全军向乌骨城方向转移。”盖苏文沉声道,“命各部务必保持秩序,不得丢弃辎重。”
乌骨城位于安市城东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那里群山环绕,只有几条狭窄的山道可供通行,是绝佳的防御之地。
盖苏文选择此处,正是看中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只要守住乌骨城,便可将唐军阻挡在辽东腹地之外,为高句丽争取战略主动权。
三日后,高句丽大军抵达乌骨城。这座建在半山腰的城池,城墙由巨大的青石堆砌而成,城门上方的箭楼高耸入云。
盖苏文站在城墙上,望着蜿蜒的山道,心中暗自盘算。他知道,一场持久战即将拉开帷幕。
“大人,斥候来报,唐军主力已抵达建安城。”一名亲卫匆匆赶来禀报。
盖苏文眉头微皱。建安城距离乌骨城不过百里,以唐军的行军速度,不出五日便可兵临城下。
但他并不慌张,反而露出一丝冷笑。“传令下去,全军加强戒备。命各部在山道两侧设伏,多备滚木礌石。”
与此同时,盖苏文开始实施他的第二步计划。他挑选了数十名精锐斥候,分成多路,化装成平民百姓,潜入唐军后方。
这些斥候个个身怀绝技,擅长侦查和情报搜集。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摸清唐军的兵力部署、粮草储备以及主帅的作战意图。
在乌骨城内的议事厅里,盖苏文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大厅内烛火摇曳,气氛凝重。
“唐军势大,若正面交锋,我军恐难取胜。”泉男建率先开口,“末将以为,应坚守乌骨城,以逸待劳。”
其他将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但盖苏文却摇了摇头:“坚守固然重要,但一味防守绝非良策。唐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必然困难。我们既要守住城池,也要主动出击,寻找战机。”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在墙上的地图前,指着建安城方向说道:“唐军虽强,但并非无懈可击。
他们长途跋涉,必然疲惫。而且,二十万大军的粮草消耗巨大,后勤补给线必然漫长。我们可以派出小股骑兵,不断骚扰其补给线,断其粮草。”
“可是,若唐军绕过乌骨城,直取平壤怎么办?”一名将领担忧地问道。
盖苏文冷笑一声:“他们不敢。乌骨城是通往平壤的必经之路,若绕过此处,我军便可切断其退路,将他们困死在辽东。
而且,我已命人在沿途设下重重埋伏,他们若敢冒险,必将付出惨重代价。”
就在高句丽军队紧张备战的同时,唐军也在紧锣密鼓地谋划着下一步行动。
李世民在得知高句丽大军退守乌骨城后,立即召集众将商议。
“乌骨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若强攻,我军必将伤亡惨重。”李绩说道,“末将建议,绕过乌骨城,直取平壤。”
李世民沉思片刻,摇了摇头:“不可。乌骨城若不拿下,我军后路随时可能被切断。而且,高句丽主力在此,若绕过此处,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他目光扫视众人,继续说道:“如今之计,我们要稳扎稳打。先摸清高句丽军队的虚实,再寻找破敌之策。同时,加强后勤补给线的防护,防止敌军偷袭。”
李世民不愧为能文能武的明君,并不会急功近利。
而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让斥候频繁出动,和盖苏文一样,想做到知己知彼,情报战悄然展开。
高句丽斥候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多次潜入唐军营地,获取了大量重要情报。
而唐军也不甘示弱,通过收买当地百姓、策反高句丽军官等手段,逐渐掌握了高句丽军队的部署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对峙进入白热化阶段。
乌骨城外,唐军筑起了坚固的营垒,将城池团团围住。而城内的高句丽军队则凭借城墙之利,多次打退唐军的试探性进攻。
在这场对峙中,双方都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足以改变战局的机会。
盖苏文深知,与唐军的决战不可避免,但何时决战、在哪里决战,却需要谨慎谋划。他每天都会登上城墙,观察唐军的一举一动,试图从对方的部署中找到破绽。
而李世民也在等待。他知道,高句丽军队久经沙场,不可小觑。
但他更清楚,大唐军队远道而来,粮草补给有限,不能将战争拖得太久。必须尽快找到破敌之策,结束这场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