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杨家。
李格非听到羁縻寨和州衙的最终分派,内心隐约有种轻松感,或许他也希望城南按羁縻寨的方式治理,只是对于熟读历史的他不愿直面这个问题。
李格非这类士子精通历史,盐定路可以是杨家的,但这基于一个前提,西夏的威胁是实在的,那样杨家会是朝廷的最忠诚的边疆将门。事情可笑在于杨家最重要的假想敌才是杨家维系在这里的根本。
潘金莲说:“李叔,我会和杨垣紫夫人商量,把折家在铁器的行当建在定边城内。”
李格非不置可否“这事不用跟我说。”
潘金莲却道:“盐定路铁匠营会撤离定边,那里不会再是军管,我想治安分司出点力。”
治安司责任人是箫让,治安司在杨家序列等同治理司,只是现在整个杨家系列,在治理方面治理司越来越有牵头的迹象,这是一种指导类作用。真正和治理司毫无关系的只有军司、情报司和天波杨府内务。哪怕学司很多事情一样得需要治理司从中协调,倒是那个安定学府越来越有独立化的味道。这是一种长期治政慢慢形成的局面。
李格非懒得再折腾说道:“詹大人那里没意见就行。”他也知道潘金莲既然这么说,那州衙肯定不会有意见。
潘金莲不再继续,她说的是治安司,其实是在说治理司,还是留点脸面给李叔。李格非语气的无奈甚至自暴自弃就是他听得懂,治安司进去,和折家能协调的只有治安,其他相应的各司有需要不一样得过去!!
……
晚间夜色未浓。
用完餐后的李格非要杨元奇陪他在定边城走走。
杨元奇问:“李叔,我们这是要叙翁婿之情吗?”
李格非道:“你都三十多的人了,还不稳重一点!”一晃十多年,当年那个在开封肆意放马纵情声色的年轻人已过而立。
杨元奇说:“那不还是你的子侄辈么。”
李格非脸色浮现缅怀之色,他真的怀念,那个时候别看他一个太学正,他是可以护住杨元奇和李清照的。当他以这种眼光看待杨元奇时,他们之间关系就真是师生翁婿,甚至有过之。
李格非道:“杨家以后真的就在盐定路吗?”
杨元奇回答:“嗯,大宋盐定路,至于北面草原大漠……主要杨家力有不逮。”在他面前不用掩饰,漠北商行和护卫队的事也瞒不住他。
李格非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何心情,有不妥又觉得是该如此,总之他并不生气,那他就是支持的。
杨元奇和李格非都清楚,一旦杨家在盐州以北取得大面积的草场,比如河套之地,那杨家一定会世袭盐定路,真正意义上的大宋边疆大吏,连大宋也不敢轻言拆撤的地方。西北本就苦寒,有一个心向大宋的家族镇守,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完美?难道要再逼出一个李继迁李元昊。哪怕李家,当年他们只要不把兵锋南指,给予中枢认可,大宋都能容得下李家。
杨元奇道:“可惜漠北之地……起码现在不行。”这是杨元奇思索良久的结论,杨家布局河套不过两年,别人觉得时间能解决问题。杨元奇自己得到的答案是不行,要取河套,就得直面西夏甚至辽朝,显然这不是杨家做得到的,连现在的大宋都没那个能力。要想真正意义上进入河套,起码得击败西夏,斩断它的触角,事情又回到了原点。大宋本就想彻底击败西夏,这不是还在办嘛。对于杨家更麻烦在于,击败了西夏自己还得过一个坎,盐定路杨家还会不会在。那个时候估计中枢会用各种各样办法迫使杨家放弃,好好做一个勋贵吧。如何会让杨家从容占据广袤的地方。
李格非想了很久说道:“学司潘先生和我商议,有一批定安学府的学子想留下盐定路,漠北商行要是缺人手,可以调配一些过去,特别一些算学方面的。”
杨元奇一听:“谢谢李叔,我让刘恨给你汇报。”
李格非不再言。杨元奇说的是要刘恨给他汇报,关于漠北商行,名曰商行,实际和杨系的商行不同,他更是一个类似治理司的管理机构,白池姜唐佐会指导协调它的一些工作,关于它的最终对口管辖其实治理司最是合适,涉及河套区域,李格非以前不置可否,这次是松了口。这意味着漠北商行很多事不需要找上姜唐佐个人,他亦然没这么多精力和时间。以后各级人员都能对号入座,该找谁找谁去。
李格非问:“江南那边民生真的很差?”
杨元奇想了想道:“不能说民不聊生,每况愈下确实在发生。”
这实在不是一个心悦的消息,李格非再对那个朝堂变得无感,也不希望百姓遭殃。李格非说:“官家自幼聪慧又宅心仁厚,怎么……朝堂这么多官员呢?!”赵佶还是端王时候的评价很高,这不是某个人,而是群体性。李格非被排挤出朝堂,想到的也只是现在宵小占据朝堂。
杨元奇道:“王爷是王爷,官家是官家。”这话听着有点大逆不道。
李格非说:“闭嘴,你老杨家事还不多么?”
杨元奇无所谓的道:“我这不就告诉李叔我的看法么。”
李格非说:“心有所思口就会言。你是老大不小了!”
李格非还要絮絮叨叨教训这个贤婿,前方一个声音打断了他们:“咿呀……你们两个这是来接我么!”李清照转道来了定边城。
李格非看着风姿绰约的女儿,面上转出笑容,她是真的幸福的。
杨元奇不等李格非说接口就道:“是啊!李叔说你也该到了,我们就一起出来看看,不想还真等到你哩。”
李格非支支吾吾任是没驳斥杨元奇这张口出来的谎言。
李清照笑得更加灿烂“嘻嘻!你李叔李叔的喊,我爹可是你的岳丈呢。”
杨元奇:“你不是也喊我母亲婶子嘛。”
李清照偏头:“各论各的!”
杨元奇:“李大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