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依旧在呼啸,但越是向西,空静大师的心中就越是沉重。
自大雪山出发,他一路向西北行进。脚下的土地,渐渐由熟悉的贫瘠荒凉,变得生机勃勃,却又处处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官道,不再是人马踩踏出来的泥泞土路,而是一种灰黑色的、平坦坚硬到不可思议的路面。
即使是在风雪之中,这路面也只是积了薄薄一层雪,稍一用力,脚下的僧鞋便能踏到坚实的地面,发出沉闷的“笃笃”声。
道路两旁,每隔一段距离,便会立着一根笔直的长杆,长杆顶端用一种白色如玉的“瓷瓶”固定着几根乌黑的铁线,一路延伸向视野的尽头。
空静曾试着用心神感应,却发现这些铁线之内并无灵力流转,只是纯粹的死物。可他却从沿途的商旅和牧民口中听闻,这叫“千里传音柱”,西北王府的政令,能在瞬息之间传遍数千里疆域。
没有灵力,如何传音?难道是某种闻所未闻的法术?
更让他心惊的,是那些田地。
时值寒冬,关中大地早已万物凋零,可是在这里,许多田地之上,竟然覆盖着一层巨大的、透明的“薄膜”。
薄膜之下,绿意盎然,隐约可见各种蔬菜长势喜人。
当地人称之为“暖棚”,是西北王府推广的“冬日格物农法”,能让寻常百姓在冬天也吃上新鲜菜蔬。
这已非人力,近乎神迹!
空静大师一生修行,自问已达“天人感应”的境界,能够感知天地元气和灵力的细微变化。
然而,他在这片土地上所感知到的,却是一种冰冷的、严密的、与天地元气截然不同的“秩序”。
这种秩序,体现在笔直的道路上,体现在整齐划一的农田里,体现在那些穿着统一制式、手持火枪、巡逻时步伐分毫不差的士兵身上。
他们的气息并不算多么强大,许多人甚至连内功门槛都未曾踏入。
但他们汇聚在一起,便形成了一股令人心悸的冷冽杀伐气息。
空静亲眼看到一队巡逻兵,仅仅十人,面对一群啸聚山林的狼群,没有丝毫慌乱。他们冷静地举起火枪,伴随着整齐划一的轰鸣,那群足以撕碎江湖二流好手的恶狼,在顷刻间便化作了一地尸体。
没有繁复的招式,没有内力和武功招式的比拼,只有冰冷、整齐的计算和绝对的效率。
这种力量,让空静大师想起了藏玛王子信中那句让他怒火中烧的话:
“师父,个体之勇,在集体之力与格物之术面前,犹如螳臂当车。我等穷尽一生所求的‘金刚不坏’,在那名为‘物理法则’的天道之下,亦有其极限。”
当时他斥之为魔音灌耳,可如今亲眼所见,那股源于信仰深处的动摇,再次不可抑制地涌上心头。
他的脚步,不由得又加快了几分。
他必须亲眼见到那位西北王李唐,必须亲眼看看那所谓的“船山道场”,究竟是何等龙潭虎穴!
……
七日后,祈连山脉的入口。
当空静大师抵达所谓的“船山道场”山门外时,饶是他心如古井,也不由得为眼前的景象而怔住。
没有想象中的雕梁画栋,没有金碧辉煌的庙宇楼阁。
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建立在山谷之中的庞大建筑群。
这些建筑的风格简约到了极致,以青砖、巨石和一种泛着金属光泽的灰色材料为主体,线条笔直,棱角分明,充满了力量感与实用性。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巨大的、几乎占据了整面墙壁的“窗户”。那是一种前所未见的透明材质,光滑如镜,却能清晰地看到建筑内部的景象。
阳光透过这些巨大的“琉璃”,将建筑内部照得亮如白昼。
山门同样简洁,只是两根巨大的石柱,上方悬挂着一块黑色巨匾,上书四个铁画银钩的大字——“格物致知”。
没有守山弟子,没有森严戒备。
山门内外,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有身穿道袍、仙风道骨的道人,有穿着各色服饰、气息彪悍的江湖客,更多的,则是穿着统一蓝色布衣、神情专注、行色匆匆的年轻人。
他们有的捧着书本,有的拿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工具,三五成群,一边走一边激烈地讨论着什么。
“……这个齿轮的传动比还是不对,扭矩损耗太大了。”
“我认为问题出在轴承的材料上,现有的青铜合金硬度足够,但韧性不足,在高转速下容易产生金属疲劳……”
“杨师兄的‘流体力学’课你们听了吗?真是醍醐灌顶!原来风和水,都可以用数理来计算!”
这些话语,空静大师一个字都听不懂。
但他能感受到这些人身上洋溢着的一种蓬勃的朝气,一种对未知充满渴望的探索精神。
这与大雪山金刚寺中弟子们的迷茫和消沉,形成了无比鲜明的对比。
这里,不像是一个武学圣地,更像……更像是一个墨家钜子耗费心血打造的机关城,一个汇聚了天下能工巧匠的墨家圣地。
就在空静大师驻足观察之时,一个身穿八卦道袍,手持拂尘的老道士含笑向他走来。
“无量天尊。贫道玄清子,见过空静大师。”
空静大师瞳孔微微一缩。
玄清子!昆仑道门掌教,江湖上与他齐名的顶尖高手之一。他竟然会在这里,而且看样子,并非客人,反倒有几分主人的姿态。
“玄清子道长。”
空静大师双手合十,微微躬身,声音沉凝如山,“未曾想会在此地见到道长。看来,这船山道场,果真是藏龙卧虎。”
玄清子抚须一笑,笑容里带着几分过来人的感慨和复杂。
“大师言重了。贫道与一众道门同仁,亦是初来乍到,在此向西北王殿下求道问学罢了。”
“求道问学?”
空静大师眉头一挑,愕然问道:“道长所求何道?所学何学?莫非,便是这‘格物致知’之学?”
“然也。”
玄清子坦然点头,侧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笑呵呵地说道:
“大师远来是客,想必心中充满了疑惑。百闻不如一见,请随贫道来。王爷有令,天下修行者,皆是探求真理的同道,船山道场的大门,永远为真正的求道者敞开。”
空静大师沉默片刻,将那根沉重的黄铜禅杖往地上一顿,发出“当”的一声巨响。
“好!那老衲今日,便来领教一下这‘格物’之道的厉害!”
他迈开大步,跟着玄清子走进了那座颠覆他认知的大门。
玄清子并没有带他去什么待客的正殿,而是领着他穿过几条宽阔洁净的廊道,来到了一座名为“观微堂”的建筑前。
“观微堂?”
空静大师心中默念着这个名字,若有所思。
观察细微之处?这是何意?
推开大门,一个更加奇异的广阔空间展现在他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