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朱樉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然后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呵呵,那咱们就拭目以待吧!”
想起二哥锦衣卫都指挥使的身份,朱椿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虑。
他暗自思忖着,二哥是否在事前就已经收到了某些风声呢?
朱椿对这其中的缘由并不是十分清楚,但他还是本能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一些。
然后,他轻轻地掀开了车帘,目光投向窗外,欣赏起沿途的风景来。
窗外的景色如诗如画,青山绿水交相辉映,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朱椿的心思却并不在这美景之上,他的注意力始终被那逐渐远去的蜀王府红色高墙所吸引。
随着距离的拉大,朱椿心中的不安也越来越强烈。
他突然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对劲,于是转过头,满脸疑惑地看着朱樉,问道:“二哥,咱们不是要回王府吗?”
朱樉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回答道:“对啊,咱们这是准备出远门呢。”
朱椿的眉头紧紧皱起,继续追问:“这好端端的,咱们出远门,到底是要干嘛去啊?”
朱樉见状,哈哈一笑,解释道:“二哥带你去湖广,找几个倒霉蛋来给你作伴,免得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这小日子过得多寂寞啊!”
听到二哥这番话,朱椿心中忽地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犹如惊涛骇浪一般,于是,他慌忙推辞道:“二哥,藩王无诏,私自离开封地,那可是一等一的重罪啊,搞不好,还要掉脑袋的!”
朱樉却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哈,反正你二哥我,犯过的杀头罪都不止一件两件了,俗话说得好,这虱子多了,又何必怕咬!”
朱椿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仿佛被抽走了全身的血液。
不知不觉间,他竟成了秦王的从犯,待到将来,东窗事发之时,他就算是跳进黄河也难以洗刷这清白了。
就在二人交谈之时,成都城北的大安门,犹如一只神秘的巨兽张开了嘴,悄悄地张开了一条缝隙,一辆富丽堂皇的四驾马车,宛如一道闪电,沿着官道,朝着湖广的方向疾驰而去。
……
瞿能率领的这支人马,马不停蹄地连夜赶路,刚刚赶到简州阳安关的附近,尚未离开成都府的地界。
瞿能刚刚停下脚步,想要歇息片刻,就听到手下人前来禀报。
“指挥使大人,蜀王府的李胜文,李公公说有急事,指名要见您!”一名校尉急匆匆地跑进来,向瞿能禀报。
瞿能闻言,心中不禁犯起了嘀咕。
他对这个李太监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他是蜀王的伴当,平日里仗着蜀王的权势,狐假虎威,在官场上颇有些嚣张跋扈。
瞿能与他素无来往,实在想不出他突然来访所为何事。
“李太监是蜀王的人,本官又跟他没什么交情,他跑来见我,究竟是为了何事呢?”瞿能自言自语道。
那名校尉连忙回答:“回大人的话,李公公只说有十万火急的事,其他的,一概没说。”
瞿能心中愈发狐疑,他想起李太监平日里的所作所为,不禁心生厌恶。
这个李太监仗着蜀王的势力,常常以蜀王的名义向下面的官员索贿,搞得官场乌烟瘴气。
瞿能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自然不愿与他有过多的接触。
“告诉他,重庆的军情十万火急,本官又有军务在身,没有这个闲工夫搭理他!”瞿能不耐烦地挥挥手,对那名校尉说道。
那名校尉应声答道:“卑职遵命,这就按照大人的话去回复他。”说罢,他转身快步离去。
然而,没过多久,那名校尉却去而复返,而且他的身后还紧跟着李胜文那个老太监。
瞿能见状,眉头一皱,心中有些不悦,没好气地说道:“本官不是说了,今天不见客吗?”
还未等那名校尉开口,一直以来都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李太监,竟然像完全变了个人一样,突然一屁股瘫坐在地上,扯开嗓子嚎啕大哭起来。
他哭得那叫一个凄惨,声音震耳欲聋,仿佛要把这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光似的。
一边哭,还一边声嘶力竭地哭喊着:“小瞿大人啊,不好啦!蜀王殿下,殿下他被一伙贼人给掳走啦!”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直直地劈在了瞿能的头上。
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额头上的青筋都因为极度的震惊而凸起。
瞿能来不及多想,立刻加快脚步,三步并作两步地冲到李太监面前,强忍着心中的厌恶和不适,弯下腰去,伸手扶起地上的李太监,焦急地追问道:“殿下他不是好好地待在城里吗?城里还有数千守军和赵清的人马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蜀王殿下怎么会突然被贼人趁机掳走呢?”
瞿能的心里跟明镜儿似的,成都这座城池,那可是按照京城应天府的规格来修建的。
城墙高耸入云,护城河又深又宽,城内的粮草更是堆积如山,可谓是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别说是区区一伙贼人了,就算是十万大军来袭,并且还携带了攻城器械,也绝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攻破成都的铜墙铁壁。
所以,瞿能实在想不通。
在这个太平盛世里,究竟是哪里来的贼人如此胆大妄为,竟敢公然掳走一位藩王!
瞿能心中暗自思忖,这个李太监莫不是脑子有什么毛病?
竟敢在他面前如此胡言乱语,信口雌黄地散布虚假消息,这不是明摆着要扰乱他的军心吗?
然而,正当瞿能准备对李太监加以斥责时,接下来李太监的回答却让他大失所望。
只见李太监不紧不慢地说道:“瞿大人,咱家可没有半句虚言啊。这是王长史的官印,还有他的一封亲笔信,请您过目,一看便知。”
瞿能闻言,心中一紧,急忙接过李太监递来的东西。
定睛一看,果然是王长史的官印,而那封信上的字迹,也确实是王长史的手笔。
原来,王长史派出的信使在半道上遭遇了不幸,不慎失足坠马。
说来也巧,这信使恰好被随后赶来的李公公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