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寨的冬日,被一场初雪覆盖,天地间一片洁白。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给这个古老的寨子披上了一层银装。
然而,与外面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姓寨的祠堂里却是暖意融融。
杨浩宇站在祠堂中央,搓着手,哈出一口白气。他的目光落在墙上那块崭新的“非遗传承基地”牌匾上,心中既充满了期待,又有些忐忑不安。
三天后,这里将举办一场盛大的民俗文化节,这是三姓寨首次向外界展示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而杨浩宇作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此时此刻,杨浩宇最担心的就是核心节目——《开山号子》的排练。这是三姓寨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排练进展并不顺利,甚至陷入了僵局。
“老张头,您再示范一遍那声长调呗?”杨浩宇满脸期待地蹲在老艺人身边,小心翼翼地捧着录音笔,录音笔的红灯在昏暗中一闪一闪,仿佛也在等待着老张头的回应。
老张头裹着一件略显破旧的棉袄,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都像是在诉说着他曾经的故事。尽管已经年过七旬,但他的眼睛依然明亮,透露出一种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
听到杨浩宇的请求,老张头微微一笑,然后轻轻清了清嗓子,准备一展他的歌喉。
然而,当他试图发出那声长调时,他的声音却变得沙哑而无力,就像是被岁月磨损的琴弦,失去了原有的弹性。
老张头又试了几声,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加艰难,他的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让他无法顺利地唱出那声长调。
突然,他干脆剧烈地咳嗽起来,身体也因为咳嗽而微微颤抖着。
杨浩宇和李精诚见状,连忙上前扶住老张头,李精诚赶紧递上一杯温水,希望能缓解一下老张头的不适。
老张头接过水杯,喝了几口,然后摇了摇头,叹息道:“不中用啦,这副嗓子,唱不出当年的气势喽。”
年轻的村民们围坐在火塘边,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局促和不安。
他们彼此之间交头接耳,似乎在讨论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其中,二十岁的阿强显得格外紧张,他一边挠着头,一边结结巴巴地说道:“浩宇哥,这号子调子又高又长,我们都已经学了半个月了,可总感觉还是少了那么一股劲儿。”
阿强的话音未落,突然间,窗外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摩托车轰鸣声。
这突如其来的声音让原本就有些紧张的村民们更加慌乱起来,他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就在这时,只见一个身材高挑的女子裹着一件华丽的貂皮大衣,风风火火地推门而入。她的身后紧跟着一群扛着摄像机的人,显然是一个摄制组。
这个女子便是古春,她的出现让火塘边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
村民们纷纷起身,向古春表示欢迎。
“杨总,您怎么还在摆弄这些老掉牙的玩意儿啊?”古春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屑的笑容,她随手摘下墨镜,将其随意地丢在一旁的桌子上,然后用一种略带轻蔑的目光扫视着满墙的民俗道具。
这些道具在古春看来,不过是些陈旧、过时的东西,毫无价值可言。
然而,杨浩宇却似乎对它们情有独钟,这让古春感到有些费解。
“我给您带了个礼物,杨总。”古春突然话锋一转,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加灿烂,她向身后的助理使了个眼色,示意他播放一段视频。
助理心领神会,迅速打开了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屏幕上随即播放出一段视频。
画面中,某知名文旅景区的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款式夸张的服饰,正在舞台上表演着一场改编版的开山舞。
这些演员们的动作虽然花哨,但却显得有些生硬,失去了原本开山舞应有的神韵和力量感。
古春却对此视而不见,她得意洋洋地看着杨浩宇,仿佛在说:“看看人家,这才是现代的、时尚的、最受欢迎的表演方式!”
“杨总,您看看人家是怎么把传统节目包装得如此现代化的。”古春趁热打铁,继续说道,“咱们也应该学学他们,把这些老古董改头换面一下,肯定能吸引更多游客,保证火爆!”
杨浩宇面沉似水地关掉视频,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无法动摇的决心:“古总,三姓寨的非遗可不是普通的商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如果随意改变它的味道,那就等于失去了它的灵魂。”
古春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屑的冷笑:“你也太固执了吧!现在的游客们喜欢看刺激、追求新鲜感,谁还有耐心去听那些老头子们吼几嗓子呢?”
两人的意见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互不相让,争吵声在空气中回荡。
就在这时,柳青急匆匆地跑了进来,她的脸色有些苍白,手中紧握着一张诊断书。
“杨总,不好了!”韵寒气喘吁吁地说道,“张大爷的声带结节情况很严重,需要立刻进行手术,而且术后至少三个月都不能发声。”
离文化节只剩下短短两天时间,祠堂里的气氛异常凝重,焦虑如同阴霾一般笼罩着每一个人。
年轻的村民们正在尝试接力演唱那首古老的号子,但每次到了高音部分,总是会出现破音的情况,这让他们倍感沮丧。
而女孩子们练习的手绣鞋垫,针法也远远不如老一辈那样细腻,成品显得有些粗糙。
老族长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不停地敲打着他的拐杖,叹息道:“唉,看来这文化传承的事儿,还是得靠年轻人啊……”
深夜,村委会的办公室里依旧灯火通明。
杨浩宇坐在电脑前,反复播放着张大爷的录音,仔细琢磨着其中的每一个音符和节奏。
柳青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走了进来,看到杨浩宇眼底的血丝,心疼地说:“别太拼命了,身体要紧。实在不行,咱们就推迟文化节吧?”
杨浩宇突然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
他指着电脑屏幕,激动地对柳青说:“你听!这段副歌部分,如果我们加入一些现代乐器的伴奏,比如鼓和贝斯,不仅能够突出号子的雄浑气势,还能降低演唱的难度!”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杨浩宇的书桌上,照亮了他精心准备的方案。
他满怀期待地拿起方案,快步走向村里的年轻乐队。
当杨浩宇走进乐队排练室时,吉他手小凯正抱着吉他随意弹奏着,看到杨浩宇进来,他满脸狐疑地问道:“用摇滚改编号子?这能行吗?”其他成员也纷纷投来质疑的目光。
杨浩宇微微一笑,自信地说:“相信我,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他打开方案,详细地向大家解释了他的想法和计划。
然而,小凯和其他成员似乎并不太相信,他们觉得这种创新的尝试可能会破坏传统号子的韵味。
尽管如此,杨浩宇还是坚持让大家试一试。他鼓励道:“先别着急下结论,我们一起试试看。”
于是,鼓手开始敲击鼓点,号子手也跟着节奏吹起了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