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鼓点与号子声第一次融合在一起时,所有人都愣住了——那古老的旋律在现代节奏的衬托下,竟然焕发出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力。
阿强激动地拍着大腿,大声喊道:“浩宇哥,这味儿太绝了!”其他成员也纷纷露出惊喜的表情,他们被这种独特的音乐风格所震撼。
小凯更是兴奋地说:“我之前还怀疑呢,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杨浩宇看着大家的反应,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知道,这次尝试成功了,他们找到了一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方式。
然而,正当人们以为一切都在顺利进行时,新的挑战却像汹涌的波涛一般接踵而至。
就在文化节的前夜,负责展示传统木工技艺的陈师傅突然家中发生了紧急事情,不得不连夜赶往县城处理。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因为陈师傅是这次文化节上木工技艺展示的核心人物,如果他不能按时回来,那么整个展示环节都可能会受到影响。
就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派出所的韩东平竟然站了出来。
他毫不犹豫地扛起了陈师傅留下的工具箱,坚定地说道:“我小时候跟着我爷爷学过一段时间,这活儿我来!”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充满了自信和决心。
杨浩宇知道韩东平没有撒谎。
韩东平的爷爷最想让他做的就是当一个木匠,传承他一身的好手艺尤其是他那精湛的吞口雕刻技艺。
可韩东平那时候虽然对那些呲牙裂齿、五颜六色的吞口很感兴趣,经常把各色吞口戴在脸上充当面具玩,但他更喜欢做的是骑马挎枪威风八面的军人或者是警察......
月光如水洒在韩东平的身上,他熟练地打开工具箱,拿出各种工具。
刨子在他手中飞舞,木屑如雪花般飘落;凿子在木头上敲出清脆的声响,木头逐渐成型,变成了一个狰狞的吞口。
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仿佛他已经做过无数次这样的工作。
灯光下,木屑在空气中飞舞,韩东平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
他专注地工作着,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一刻,他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看着爷爷在院子里做木工活雕刻吞口的时光。那时候,他总是好奇地围着爷爷转,看着爷爷用一双粗糙的手创造出一件件精美的吞口。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韩东平的额头渐渐冒出了汗珠,但他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知道,这次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一件木器,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文化节当天,阳光明媚,三姓寨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
彩旗飘扬,灯笼高挂,整个村庄被装点得焕然一新,仿佛披上了一件华丽的节日盛装。
游客们沿着蜿蜒的古盐道走进村子,立刻被路边热闹的非遗市集所吸引。
市集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绣着山神图腾的香囊,色彩斑斓,精美绝伦;刻着古文字的竹器,工艺精湛,古朴典雅;散发着清香的草药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柳青带着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当起了讲解员,他们用清脆的童声向游客们介绍着这些非遗作品的历史和制作工艺。
孩子们的讲解生动有趣,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聆听,不时发出赞叹之声。
街巷间,孩子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回荡在空气中,仿佛一首美妙的交响乐。游客们在欣赏手工艺品的同时,也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感染,脸上洋溢着笑容。
主舞台上,阿强和他的伙伴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新编开山号子》。
伴随着激昂的摇滚节奏,高亢嘹亮的号子声响彻全场。
起初,台下的观众被这突如其来的表演惊呆了,一时间鸦雀无声。
然而,仅仅几秒钟后,如雷般的掌声便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仿佛要将整个舞台淹没。
在人群中,张大爷坐在轮椅上,他那原本浑浊的眼睛此刻却闪烁着泪光。
他的双手虽然有些颤抖,但依然紧紧地握着,跟着节奏用力地鼓掌。
随着表演的进行,接下来的手绣和木雕展示环节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只见各式各样的吞口几乎都长着人脸的模样,但双眼外凸,耳朵竖起来像是警觉的狗耳朵,鼻翼宽大,嘴里长着尖锐的獠牙,咧着血盆大口,伸出猩红色的长长的舌头,嘴里面还含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整个吞口用多种颜色涂绘,惟妙惟肖。
韩东平脱下警服换上传统服饰亲自上阵,他手法娴熟地现场展示着手工雕琢吞口的技巧,同时还讲述着这些技艺背后的故事。
他说吞口又叫石敢当,传说后汉时期,王莽篡位追杀刘秀,过一山时有山鬼护送,刘秀坚持让山鬼现形,山鬼现身后形貌丑陋吓了刘秀一跳,但刘秀马上镇静地封其作吞口老爷。
后来,住在山里的人们通常会在家宅大门外挂上一个木雕的七彩吞口,据说遇到路冲煞、形煞或门前有不吉物等会对住宅中人的财运、事业、健康、情绪等有不利影响,挂吞口可化解。
三姓寨最有特色的吞口为五虎吞口:一个大虎头内含四个小虎头,而且额头、两只眼珠和口咬的剑柄头均雕成虎头形状,造型上夸大突出虎的形象,并有在虎年、虎月、虎日、虎时画吞口,虎日挂吞口的习俗。
而且针对房子的朝向和家庭情况选用不同功能的吞口;挂吞口还要选择时间,并举行开光仪式,方成辟邪物。仪式通常是焚香化纸,宰杀雄鸡,取鸡血蘸在吞口上,念开光咒语,从而赋予面具以生命和神性。
游客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拢过来,将韩东平和他的作品团团围住,水泄不通。
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着韩东平的讲解,不时发出惊叹声和赞叹声。
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压轴节目,那是一场震撼心灵的表演。当《传统开山号子》的旋律响起,仿佛时间都被凝固了,整个场面变得肃穆而庄重。
张大爷颤巍巍地站起身来,他的身体有些佝偻,但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坚定。在阿强的搀扶下,他缓缓地走向舞台中央,接过了话筒。
老人的手微微颤抖着,似乎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的目光却异常明亮,透露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力量。
当张大爷用尽全身力气吼出第一声时,那声音虽然沙哑,却饱含着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坚韧。
这一声犹如惊雷,划破了夜空,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紧接着,年轻的村民们也逐渐围拢过来,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随着张大爷的领唱,年轻人们纷纷加入合唱,声音越来越洪亮,越来越整齐。
那激昂的号子声在山谷中回荡,仿佛能穿透云层,直达天际。
山风掠过祠堂的飞檐,发出阵阵呼啸,仿佛也在为这场跨越时空的传承而欢呼。
在这一刻,人们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完全沉浸在这充满力量和情感的音乐之中。
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是老一辈人与年轻一代之间心灵的交流和共鸣。
古春静静地站在人群之中,她那平日里总是冷静而坚定的眼眸,此刻却罕见地泛起了一层薄薄的泪光。
当演出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她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缓缓地穿过人群,径直走向了杨浩宇。
“我错了。”古春的声音略微有些颤抖,她的目光与杨浩宇交汇,其中蕴含着深深的自责和懊悔。“我一直以为,所谓的文化不过是一种华丽的包装,只要外表足够光鲜亮丽,就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但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文化并不是靠外在的装饰,而是从这片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它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内在的生命力。”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嘛!”杨浩宇调侃道。
古春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我已经联系了省电视台,希望能够做一期关于三姓寨非遗的专题节目。这次,我会完全听从你们的意见,不再自以为是地去改变什么。”
说着,她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展示给杨浩宇看她与电视台工作人员的聊天记录。
夜幕渐渐降临,篝火晚会在欢声笑语中拉开帷幕。
游客们和村民们手拉手,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跳起了欢快的团圆舞。
火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了他们开心的笑容和对生活的热爱。
杨浩宇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年轻人们自信的笑脸,又落在了老艺人们欣慰的眼神上,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些老艺人,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守护着三姓寨的文化传统,如今看到这些古老的技艺在新一代人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他们的心中该是多么的欣慰啊!
杨浩宇突然意识到,文化的传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要让那些古老的灵魂在新时代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只有这样,文化才能真正地活起来,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而这,或许就是三姓寨振兴的真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