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村委会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杨浩宇站在投影前,神情严肃地将连夜整理好的资料投影在墙上。
“大家请看,”杨浩宇指着墙上的投影说道,“这块石碑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文物,它更是我们三姓寨的根啊!如果我们将它卖掉,那我们就成了历史的罪人!”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回荡着。
杨浩宇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将手指向旁边的规划图,继续说道:“所以,我提议在这里建一座露天遗址公园,让游客们能够亲眼见证我们三姓寨的历史。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护好这块石碑,还能为我们村带来更多的旅游收入。”
然而,就在杨浩宇的提议刚刚提出的时候,更大的危机却接踵而至。
三天后的一个清晨,外地的一家文化公司突然给村委会发来了一封函件。
函件中声称,那块石碑实际上是属于他们公司的先祖所有,要求三姓寨立即归还石碑。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对方还随函附上了一份泛黄的族谱,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先祖曾立盐运碑于三姓寨”。
面对这样的情况,杨浩宇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就在这时,古春再次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嘴角挂着一抹似笑非笑的笑容。
“杨总,”古春慢悠悠地说道,“这场官司,你们怕是打不赢哦。”
杨浩宇和李精诚踏上了漫长的寻证之路,他们不辞辛劳地走访了周边十几个村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不仅如此,他们还深入县档案馆,仔细查阅了那里的所有古籍,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们终于在一本残破的《川盐纪要》中发现了关键证据:清代盐运官碑统一由官府设立,私人商号无权立碑。
这个发现让他们兴奋不已,因为这意味着对方所谓的“三姓寨强占文物”完全是无稽之谈。
然而,对方并没有就此罢休。
他们竟然雇佣了网络水军,在社交媒体上大肆散布“三姓寨强占文物”的谣言,企图混淆视听。
一时间,舆情迅速发酵,每天都有大量的记者和投诉电话涌入村委会,给杨浩宇和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这种情况,杨浩宇并没有退缩。
他白天忙着接待各方人士,耐心解释事情的真相;晚上则带领村民们一起清理遗址现场,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
而柳青也默默地承担起了后勤工作,每天变着法子给大家做饭,让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够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
有一次,杨浩宇忙到凌晨才回到村委会。当他推开厨房门时,发现柳青趴在桌上睡着了,而她的手边还放着一份温热的饭菜。
显然,柳青一直在等他回来,可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困意。
看着柳青疲惫的样子,杨浩宇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动......
不久后的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李精诚独自一人冒雨巡查着遗址。
当他走到石碑旁时,突然注意到石碑旁的土堆似乎有些异样。
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土堆被雨水冲刷出了一个暗格。
李精诚心中一动,他小心翼翼地用手将暗格周围的泥土挖开,生怕弄坏了里面的东西。随着泥土的不断被清除,一个木盒渐渐显露出来。
李精诚心跳加速,他深吸一口气,轻轻打开木盒。
盒子里躺着一本厚厚的账簿,纸张已经有些发黄,但上面的字迹却依然清晰可辨。
李精诚翻开账簿,惊讶地发现这竟然是一本完整的盐运账簿,详细记录了当年官府与三姓寨之间的合作往来。
更让他惊喜的是,账簿中还夹着一封密信。
李精诚展开信纸,只见上面的字迹龙飞凤舞,落款处赫然写着立碑的盐运使的名字。
信中详细描述了盐运使对三姓寨的重视,以及他为何要将石碑立在此处,特意提到将石碑“永镇三姓寨,护佑商民”。
李精诚如获至宝,他知道这份证据足以证明遗址的重要性。
第二天,他带着账簿和密信找到了文化公司,铁证面前,文化公司不得不撤诉。
随后,李精诚将证据提交给了文旅局。经过一系列的审批流程,文旅局最终批准了川鄂古盐道三姓寨遗址公园的建设方案,并拨付了专项资金。
开园当天,晴空万里,阳光如同一匹金色的绸缎,轻轻地洒在大地上,给整个园区都披上了一层温暖而明亮的光辉。
在园区的正中央,一座精美的玻璃展柜静静地矗立着,它就像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散发着淡淡的光芒。而那块古老的石碑,则被小心翼翼地安放在展柜之中,仿佛是被时间遗忘的珍宝。
阳光透过玻璃,如同一束束金色的箭雨,直直地投射在石碑上。那原本有些模糊的碑文,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异常清晰,仿佛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一般。每一个字都像是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要去探究其中的奥秘。
这时,人群中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只见一位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人,正颤巍巍地朝着石碑走来。他的步伐有些蹒跚,但每一步都显得格外坚定。这位老人,便是这个族群的老族长。
老族长走到石碑前,缓缓地停下了脚步。他凝视着石碑,眼中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有敬畏,有感慨,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欣慰。
他慢慢地从怀中取出一碗米酒,那米酒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黄色,散发出一股醇厚的香气。老族长将米酒轻轻地放在石碑前,然后,他弯下腰,用颤抖的手将米酒洒在石碑前的地面上。
随着米酒的洒落,地面上顿时弥漫起一股淡淡的酒香。老族长直起身子,望着石碑,口中喃喃道:“老祖宗啊,您看,咱们的家业没有弄丢,它还在这儿呢。”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却充满了感情,仿佛是在和石碑中的祖先对话。
古春静静地站在人群之外,他的目光穿越喧闹的人群,落在那片热闹的场景上。他的眉头微皱,似乎在沉思着什么。
就在这时,杨浩宇穿过人群,走到了古春的面前。他微笑着递上一份文件,说道:“古总,关于文化产业园的事情,我想我们可以重新谈谈。不过,这一次,我们希望能够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
古春接过文件,低头看了一眼,然后缓缓抬起头,与杨浩宇的目光交汇。他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真心的笑容,说道:“杨总,这次我真的服了。”
夜幕渐渐降临,遗址公园的灯光依次亮起,照亮了古盐道。杨浩宇和柳青并肩走在这条古老的道路上,脚下的石板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但依然坚实无比。
远处传来阵阵村民的欢笑声,还有孩子们背诵碑文的稚嫩声音。这些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让人感受到了百年前的繁荣与生机。
山风轻轻掠过山林,带来了一丝凉爽。那风声,似乎带着百年前盐商们的驼铃声,在耳边悠悠响起。这铃声,诉说着三姓寨的历史,也预示着它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