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无云的天空之下,城池犹如一个小格子,而在小格子中,密密麻麻的小点在移动。
不仅是格子中,格子外也是一样。
凑近些看,是一个个人,或是在工地,或是在田地之中劳作。
京城的房价,说贵也贵,但说便宜,也便宜,毕竟在地价上涨的同时,机会也变得更多了起来。
当然,最重要的,自然是买房不需要全款。
多数百姓基本是才刚刚开始累积积蓄,以前在土地里刨食的时候,可没有什么钱可以存的。
作为统治者,朱祁钰可不能平白无故送地送房子,但给一些限时免息和低息贷款,确实有助于货币的流通。
光靠商品买卖的小额支付,是无法大量回收已经发放出去的金属货币,如此对于大明的财政而言,长久就是负担。
而因为大明高于三层以上的建筑是被限制的,所以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京城,可以说是无时无刻都有大量的住房需求。
不管是在京城工作还是做买卖,一旦买了房,那就可以视为京城的固定劳动力,和朱元璋的户籍限制不同,朱祁钰给了百姓更多的选择。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自然会得到最好的政策支持,并且还能在之后享受到房价上涨的红利。
这也是为什么新学阀的势力成长比旧学阀还要快的原因之一。
京城的购房贷款,是经过户部的精确计算,在刚需户型上,只要工人拥有长期且稳定的工作,从月俸之中扣除贷款,并不会让他们的生活质量直接下降到节衣缩食的阶段。
当然,要是贪心,想要更大面积,一步就要四合院的,那银行也不会批贷款,这便是面积限购。
如此,不仅让百姓不会为欲望买单,更是让那些蠢蠢欲动的豪绅们一时间找不到漏洞。
对于朝廷而言,土地买卖的真正作用,是大量回收货币,可不是利用土地来赚钱盈利,填补财政窟窿。
自从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资本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其中不仅仅是商贾,还有各大地主和门阀。
只不过,商贾对于朝廷的拥护十分强烈,而大地主门阀们的顾虑就更多了。
土地国有,是朱祁钰一系列改革之中推行的政策,同时也是地主和门阀的命根。
朱祁钰没有让鲜血浸染土地改革,但若是想要上船,那么就必须交出握在手里的旧房契。
要知道,不管是地主还是门阀,他们的地契可不仅仅是一张纸,有的甚至是直接将内容雕刻在石板上,镶嵌在围墙之中,以证明自己对于所拥有土地的主权。
朝廷并不强制收地,可地方官员想要进步,就必须展现地方的发展,而地方发展,则要政策扶持,想要政策扶持,那所投资的土地,必然优先为国有土地。
这就如钝刀子割肉一样,地方就算是官商勾结,可若勾结就能发展地方,那就不需要实干型官员了。
此消彼长之下,新势力抬头,自然是认可并跟随朝廷政策的那一批人占多数。
用部分商会之中豪商的话来说,那便是乘着朝廷政策风口,就算是猪也能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