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世界,各种天堑形成了信息屏障,有能力突破屏障的地区,寥寥可数。
好比远在倭国的消息,虽说会定期传回大明,但东南亚的邦国地区,对此一无所知。
而最能知道消息的,便是朝鲜。
可知道大明在倭国展开行动,朝鲜也是知之不详,可以说是道听途说一些流言蜚语,除非大明朝廷正式发告示,否则光靠朝鲜,也很难弄清楚倭国现在到底怎么回事。
但是,倭国有事,那最高兴的,就莫过于朝鲜了。
因为没有后世那种联合国的机构,小国之间的争端,那可真是打得头破血流。
不过,在华夏周边,因为朝贡的原因,华夏就成了那些小国控诉的舞台。
就好比朝鲜,那也不是第一次朝华夏控诉倭国的入侵,而历史上,华夏也好几次帮忙解决了朝鲜来自于倭国的危机。
如此,口碑就在邦国之中传了出去,不少藩属国的王室遇到叛乱,除了自身抵抗之外,都会朝华夏派遣使者,请求支援,并强调自己一直有朝贡。
朱祁钰其实并不是很喜欢藩属国的制度,毕竟华夏走王道,如此便会让国家背负盟友枷锁。
借用伟人的话,那就是一根根绞索,而绞索的一端,就套在大明这个帝国的脖子上,若是长期干预并维护藩属国的王室,大明迟早也要被勒死。
在大明的视角之中,承认藩属国王室正统,而藩属国的王室则是拥护大明为华夏正统,如此方能形成万国来朝的盛况。
这是华夏皇室的视角,并不是朱祁钰的。
朱祁钰知道,那些所谓的藩属国,对于自身的统治,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万国来朝,若不是来贸易的,其本身的意义并不会很大。
华夏无论以前还是未来,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若能有效统一且激活这个市场,本身就会形成万国来朝的景象。
自汉之后,皆是外邦主动不远万里而来,最初的目的,是丝绸,是瓷器,是华夏的茶叶,可不是什么真理和保护。
当然,直接废掉藩属国制度,那必然是动摇国本的事情,朱祁钰可不是卖头援美的路易十四,如果可以,他还是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后代能够平安落地。
这并非不是没有可能性,朱祁钰能想到的方式就有很多种。
双手背在身后,身前是一片绿树红花,旁边站着垂首的宫娥和内官,没有人出声打扰正在思考的圣人。
朱祁钰深吸一口气,将脑海中的思绪扰乱,比起藩属国和大明皇室,还太过遥远,现在,他应该想想怎么调和新老学阀的矛盾。
学校取代官学,并不是朱祁钰强制推行的,可以说,这项政策,朱祁钰只不过是推了一把。
真正想要让学校取代官学的,是于谦,是陈循,是那些想要干实事,回头却发现手底下有不少只会摇头晃脑的人的官员。
另一方面,那就是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用的太趁手,以至于不少地方州府,都想要获得这样的人才,以此来让自己有更进一步,或者更快升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