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崎的税收,主要也是白银,除开收购军需之外,所收取的白银将被再次熔炼,之后会装船,随着回国的舰队收入国库之中。
当然,除了白银之外,还有铜和黄金,都是可以充当税收的贵金属。
明商所带来的货物,冲击着西海道的本土市场,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富农,对于来自大明的商品,都是爱不释手。
其中,冲击最大的,那自然是本土的服装产业。
相比陶瓷和茶叶这一类,丝绸布匹更耐运输,而大明本身就有诸多纺织坊,甚至普通的农家妇女,基本都会织布贩卖,以补贴家用。
就算是最普通的麻布,来自大明的舶来品,在倭国普通百姓眼中,也比自家生产的布匹要高级。
在这一次海贸商队之中,运载布匹的海商占了一大半。
而有了喜儿的帮助,大明海商甚至都不需要将货物搬出仓库,就有倭商将所有货物买下。
虽说当前商品的数量对于整个西海道而言还不足以称为倾销,可如此快的交易,让海商节约了不知道多少时间,想必下次过来的时候,所运载的货物会更多。
大明和倭国怎么说也是隔着一大片海洋,若是一开始就满载货物,一旦遭遇了什么风浪不测,那么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现在,利益就放在眼前,对于重利的大明海商而言,长崎无疑就是一片乐土。
总督府中,经过朱仪的设计改造,原本日式风格的园林,已经被替换成中式的亭台楼阁。
各类房屋都被修缮挑高,让朱仪走路不再需要注意脑壳,能够抬头挺胸跨大步走了。
之前所解救的大明妇女,现在成为了总督府的女管家,所负责的便是培训与管理总督府中的各女性下人。
朱仪还是习惯以前在大明的生活方式,从细节上,也是尽可能的去贴合。
也是因为如此,前来总督府拜访过朱仪的西海道权贵们,十分乐于模仿这位来自大明的顶级权贵总督的生活。
原本倭国的建筑风格就近似于大唐,多数文化也是从唐朝开始进入本土,之后再异化成如今的倭式风格。
朱仪所代表的是过了五百多年后的华夏文化,自然在西海道的权贵们眼中便是先进的体现。
倭国征夷大将军的住所都比天皇还要华丽宏伟了,其治下的大名也就没有什么逾越的担忧,只要有条件,必然是想要过上更人上人的生活。
当然,这些方面,朱仪并不知道,现在的他,可不仅仅是一军主帅,更是管理一地的地方官。
长崎所收取的税收,在经过喜儿检查核验之后,最终都是要经过朱仪盖章。
而朱仪可不是什么无情的盖章机器,毕竟盖了章,那就是责任。
所幸,有喜儿的详细讲解,经历过基础教育的朱仪,并不是那些大字不识一斗的莽夫。
长崎的进出口商税都是一样的,所以,除非是倭国很有价值的货物,否则明商并不怎么愿意让自己的船去运载倭货。
当然,和在东南亚的贸易差不多,从海外运回的粮食能在大明的港口抵税,长崎自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