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主导的“君主立宪制”与全球扩张,虽然带来了国力的飞跃,却也深刻地触动了传统士绅阶层的利益。
清丈田亩、推行商税、重用实务官员、虚置君权……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一股强大的暗流在帝国境内涌动。
而这股暗流的核心,便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标榜“清议”、“气节”,以无锡东林书院为精神象征的东林党。
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首辅和君主立宪制,便利用其盘根错节的门生故吏关系,以及在士林中的清望,不断制造舆论。
在邸报的夹缝中,会出现含沙射影的文章,抨击“权相擅国,有违祖制”,哀叹“君父不纲,礼乐崩坏”。
在科举取士的环节,他们极力排斥那些精通格物、算学等“新学”的考生,推崇只知经义、诗文的“正途”。
在地方政务上,他们往往阳奉阴违,对清丈田亩、推行新式学堂等政策拖延掣肘,暗中保护地方豪强的利益。
他们更将希望寄托于深宫之内,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向逐渐长大的泰昌帝灌输“亲贤臣、远小人”、“收回权柄、重振朝纲”的理念,这也是当初泰昌帝敢尝试反抗苏宁的原因。
英国公张维贤等残余的勋贵势力,亦暗中与东林党人眉来眼去,形成了一个反对苏宁的松散联盟。
他们等待着,等待着一个能将苏宁一举扳倒的机会。
苏宁对于东林党的动作,早已洞若观火。
他掌控的锦衣卫和新成立的内务安全署,如同无形的蛛网,渗透在朝野上下。
东林党人每一次秘密集会,每一封私下传递的信件,大多都在他的监控之下。
他隐忍不发,并非忌惮,而是在等待一个能将他们连根拔起的契机。
天启元年十二月。
这一年,江南漕粮改海运输过程中,因风暴损失了一批粮秣。
这本是天灾,但东林党人认为抓住了苏宁新政的“把柄”。
在几位核心人物的策划下,一份措辞激烈、署名“江南忠义士子”的万言书悄然流传,不仅抨击漕运改海“劳民伤财”、“有违天和”,更直指苏宁“欺君罔上、盘踞朝堂、异志已彰”,甚至隐晦地提及万历、泰昌两帝“死因蹊跷”,呼吁“天下忠义之士共讨之”!
这份万言书,越过了苏宁所能容忍的底线。
“时候到了。”首辅府邸内,苏宁放下手中的万言书抄本,语气平静,却带着凛冽的寒意。
一夜之间,锦衣卫和内务安全署的精锐倾巢而出,按照早已拟好的名单,在应天府、顺天府、苏州、无锡等地同时动手。
东林党的核心领袖、积极参与上书和传播的骨干分子,几乎被一网打尽。
他们被冠以“结党营私、诽谤朝政、图谋不轨”等罪名,迅速投入诏狱。
审讯过程雷厉风行,不到半月,数十名东林党核心成员被公开处决(斩首或绞刑),家产抄没,家人流放至新大陆或南洋。
其状之惨,令朝野震怖。
苏宁以天启帝名义颁布《禁党谕》,明确宣布:“东林非社稷之福,实为乱政之源。自即日起,东林为禁党,其学说为邪说,凡私相传习、聚众讲论者,以谋逆论处!”
诏令下达,无锡的东林书院被直接废黜,院舍拆毁,碑刻砸碎,田产充公。
所有与东林书院相关的讲学活动被严格禁止,民间私立的书院、文社也遭到大规模清查和整顿。
这一场“东林案”,如同雷霆风暴,瞬间将盘踞士林数十年的东林党及其同情势力摧毁殆尽。
英国公张维贤等人吓得魂飞魄散,彻底偃旗息鼓,再不敢有任何异动。
朝堂之上,再也听不到任何公开的异议。
然而,苏宁深知,杀戮和禁令只能震慑一时,无法根除反对思想滋生的土壤。
要彻底改造这个帝国,必须从根源上——教育入手。
就在处理完东林党后不久,一套更为彻底、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方案,由内阁正式推出。
一、确立三级公办学制:
小学(蒙学):在各州县普遍设立“官立小学”,推行强制义务教育。
年满七岁幼童,无论男女,均需入学。
课程以识字、算术、基础格物、地理常识及《大明律例启蒙》、《公民训导》为主,旨在培养具备基本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的国民。
中学:在府一级设立“官立中学”,招收小学优秀毕业生。
课程加深,增加更深入的算学、格物、化学、中外历史、地理,并开始引入外语(如拉丁文、葡萄牙文)。
中学毕业者可担任基层吏员或进入专门技术学校。
大学:在南北两京及少数中心城市(如广州、武汉)设立“国立大学”。
分为文、理、工、法、商、医等学院,进行专业分科教育,培养高级人才。
入学需通过严格考试。
二、垄断教育权力:
严禁私人办学:敕令“禁绝一切民间私设塾学、书院”,以防“异端邪说”蛊惑人心。
所有教育机构必须由官方兴办,教师必须通过国家资格认证,教材由内阁学部统一编纂、审核、发放。
此举彻底剥夺了传统士绅通过私学传播思想、培养门徒的渠道。
三、建立精英培养体系:
大明政治学院:于京城和南京设立,直属于内阁。
这是未来官僚体系的摇篮,专门培养高级政务官。
学员从优秀大学毕业生及有潜力的年轻官员中选拔,学习内容涵盖法律、经济、行政管理、外交策论等。
首辅苏宁亲自担任名誉院长,并时常前往授课。
从这里走出的,将是完全忠于新体制、具备现代行政能力的职业官僚。
大明皇家军事学院:于天津设立,直属于枢密院。
整合原有各类武学,建立统一的现代化军事教育体系。
学员为基层军官和优秀中学毕业生,学习近代军事理论、战术指挥、兵器操作、后勤管理、地图测绘等。
苏宁同样兼任名誉院长,确保军队思想的绝对统一和对首辅的绝对忠诚。
这场伴随着血腥镇压的教育改革,其影响远比处决几个东林党人更为深远。
曾经书声琅琅的私人书院和家学塾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城乡的、规制统一的官立学堂。
孩子们朗读的不再仅仅是四书五经,更多的是《格物启蒙》、《万国舆图》和《公民守则》。
东林党人赖以生存的“清议”土壤被彻底铲除。
士大夫阶层不再能通过门生故吏关系和学术声望来干预朝政,他们的晋升途径被牢牢掌控在国家的考选体系之内。
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进入官立学堂,学习“新学”,最终通过政治学院或军事学院的淬炼。
数十年后,当新一代完全在新式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官员和军官充斥大明帝国的各个阶层时,不会再有人记得东林党,也不会再有人质疑首辅的权威,甚至“皇帝”本身,也彻底成为了一个遥远而模糊的符号。
苏宁用钢铁与火焰清除了道路上的荆棘,再用笔与书籍,塑造了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整整一代人。
这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没有硝烟,却真正地改变了一个古老帝国的灵魂与未来。
……
随着内部反对声音的彻底肃清和教育体系的完全掌控,苏宁将帝国的所有资源,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了以科技为核心的爆炸性发展之中。
大明,这台被彻底改造过的战争与工业机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轰鸣着冲向世界之巅。
继蒸汽机之后,内燃机的突破使得“飞天铁鸟”从设想变为现实。
位于松江府的“皇家飞机制造局”率先造出双翼侦察机,随后,全金属单翼战斗机、庞大的四发动机战略轰炸机“鹏”系列相继升空。
当其他国家的探险家还在为首次热气球升空而欢呼时,大明的空军编队已在全球各大洲上空进行威慑性巡航。
传统的风帆战舰早已被淘汰。
采用燃油锅炉和蒸汽轮机驱动的钢铁巨舰,构成了大明无敌的舰队。
从数千吨的驱逐舰到数万吨、装备着巨型舰炮的“镇远”级战列舰,再到后来率先下水的“洪武”级航空母舰(搭载舰载机),大明的海军力量遍布全球所有重要航道和海军基地,真正做到了“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明土之水”。
陆军全面实现机械化。
柴油动力的坦克、装甲车取代了骑兵和步兵方阵。
自行火炮、多管火箭炮(被命名为“神火飞鸦”)提供了毁灭性的覆盖火力。
士兵们装备着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和通用机枪,单兵火力远超同时代任何军队。
在资深格物学家和工程师的努力下,基于火箭技术的“远程精确打击武器”被研发出来,命名为“飞龙”系列战术导弹和“东风”系列战略导弹。
它们可以携带高爆弹头,跨越数百甚至数千公里,精确摧毁敌方港口、城市和军事要塞。
最恐怖的威慑力量,来自于帝国最高机密——“龙息”计划。
在西北荒漠的深处,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大明成为首个掌握核裂变力量的国家。
随后,氢弹(热核武器)的成功试爆,以及导弹核弹头的结合,使得大明拥有了瞬间摧毁任何一个敌对文明核心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份毁灭性的力量,确保了“大明统治下的和平”。
在确立地球绝对霸权的同时,苏宁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星辰大海。
“大明皇家宇航局”成立,汇聚了帝国最顶尖的科学家。
大型火箭发射场在海南岛和赤道附近的殖民地建立。
天启十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昊天镜”成功进入地球轨道,向全球播放《大明帝国进行曲》。
数年后,首位大明宇航员乘坐“凌霄”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人类首次太空行走。
紧接着,无人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并带回了月壤样本。
载人登月计划“嫦娥工程”随即启动并成功实现,日月龙旗插上了荒寂的月面。
同步轨道上部署了军事侦察卫星和早期预警卫星。
实验性的轨道轰炸平台和激光防御系统也开始构想和研发。
制天权,与制海权、制空权一样,被视为帝国安全的根本。
……
在绝对的技术代差和毁灭性威慑面前,全球任何形式的抵抗都显得苍白无力。
曾经雄心勃勃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皇家海军,在大明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和潜射导弹的阴影下,彻底沦为区域性力量。
欧洲各国王室和元首,不得不定期前往京城“觐见”,并按照大明的意愿调整其内外政策。
他们存在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帮助大明管理其势力范围内的秩序。
大明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全球秩序——“大明共同体”。
通用语言是汉语,通用货币是明元,通用标准是大明标准。
从美洲的种植园到非洲的矿场,从澳洲的牧场到中东的油田,全世界的资源都按照京城制定的计划,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明及其控制的工业体系。
任何试图挑战这一体系的国家或势力,都会遭到从经济制裁到“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不同层级惩戒。
……
伴随着大明帝国走向极盛,苏氏家族也达到了权势的顶峰。
苏宁本人,虽终身未篡位称帝,但其权威早已超越历代帝王。
他被尊称为“摄政文王”、“国父”,其画像与皇帝龙椅并列,甚至更受敬畏。
他的每一句训示,都被记录为《首辅宝训》,与《皇明祖训》并列,成为帝国官员必读经典。
苏家子弟,通过政治学院和军事学院的培养,遍布帝国的关键岗位:长子苏承平执掌枢密院,次子苏承安控制着庞大的国有工商体系,长孙苏建仁则是火星殖民计划的总负责人。
苏家的姻亲网络,也与国内外残余的贵族、新兴的工商巨头深度绑定。
苏家不仅掌握着无上的政治权力,也拥有惊人的财富。
通过复杂的信托和控股公司,全球最赚钱的矿产、最先进的技术专利、最庞大的种植园,背后都有苏家的影子。
其家族金库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历史上许多鼎盛时期的帝国国库。
此时的紫禁城,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和仪式中心。
天启帝朱由校,却是在木工艺术中大放异彩,以及其后的朱明皇帝,彻底成为了国家礼仪性的符号。
朱明皇帝居住在宫苑一角,由国家供奉,在重大庆典时出来露面,证明着这个王朝法统的延续。
而真正的权力中心——首辅官邸和帝国中央政府大厦,则日夜不停地运转,处理着来自地球各个角落乃至太空殖民地的政务。
苏宁站首辅官邸顶层的全景大厅内,望着全息投影上显示的帝国疆域……
那已是一个包含了地球、月球基地、以及数个火星前哨站的星际帝国版图。
“这个世界,终于安静了。”他轻声自语,脸上无喜无悲。
苏家,随着大明帝国的铁蹄与星舰,将自己的血脉与权威,深深烙印在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名副其实、横跨星辰的世界第一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