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刘晋终于说起了正事,关于律法修订的一些细节。
既然要修,那就尽量修全一点,也省得后面再劳师动众。
像什么女子休夫、商税之类的,都可以加进去,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也要考虑进去。
律法不是随便乱修的,也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才修了,这需要考虑人性的需求与社会的伦理道德。
总之一句话概括就是:法理不外乎人情,但法理必高于人情。
律法的存在,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情感底线。
这个底线可以适当变通,但不能没有。
刘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很杂,但也引人深思。
比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在正常情况下是没问题的,但架不住非正常情况同样不少啊,一杆子全部打死可就违背人类普遍的道德情感了。
法理要维护,但不能脱离群众。
在座的都不是庸才,刘晋只是开了个头,他们就能举一反三,顺着思路探讨下去。
当然,这仅仅是整理出一条大致的脉络,细节的补充才是重中之重。
这个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了,同样也不是三两个人的智慧能搞定的。
刘晋指定了几个人给荀爽打下手,郑玄、蔡邕、法正、孟达、张松、周瑜、诸葛亮、庞统和司马懿,至于其他的,荀爽需要谁,直接征用就是。
荀爽很痛快的答应了,培养下一代嘛,这事他熟。
谈完正事,众人继续吃喝闲聊,不过刘晋却发现荀爽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时不时的走神。
“老师,有话但说无妨,能帮的,朕绝不推辞。”
刘晋叹了口气,白天他就知道这便宜老师有所求,现在怕是憋不住了。
罢了,很少见你这么失态,看在往日交情的份上,能帮就帮一把吧,不敲你竹杠了。
荀爽回过神来,看看刘晋,又看了看其他人,张张嘴,欲言又止。
“陛下, 臣等先行告退。”
卢植等人反应过来,纷纷告辞,这明摆着是私事,还是羞于启齿的私事,他们就不凑这热闹了。
“不用,事无不可对人言。”荀爽开口阻止,神情逐渐变的坚定,“既然是老夫犯下的过错,那老夫就不能一直逃避。”
众人都好奇的看向荀爽,你要这么说,那我们可就来劲了。
“老师请讲。”刘晋也有些好奇,能让“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荀爽耿耿于怀的过错,究竟是什么。
荀爽端起酒杯,将杯中酒水一饮而尽,然后脸上渐渐露出了回忆之色:
“陛下可能还不知道,臣膝下原本是有一个女儿的……”
荀爽有一个女儿,名叫荀采,字女荀,聪慧敏捷而又有才艺,本事不输荀彧、荀攸等人。
可荀采毕竟是女儿身,终归是要嫁人的。
于是等到荀采十七岁的时候,荀爽一番考察,将她嫁给了南阳人阴瑜。
可惜,阴瑜是个短命鬼,成亲两年后就得病去世了,荀采自此便成了寡妇。
虽然当时荀采年纪尚轻,但她也是有坚守的,并不愿意改嫁。
可她又经常担心被家中逼迫,所以自我防范非常紧。
好巧不巧的,一个叫郭奕的颍川人死了妻子,荀爽觉得这个郭奕是个良配,未经荀采同意,便私自做主将荀采许给了郭奕。
荀采得知消息后,坚决不同意,甚至家都不愿意回。
荀爽干脆就来了个装病,快死的那种,看你回不回来。
荀采迫不得已回家,不过身上却藏了把刀,发誓此生绝不二嫁。
都说知女莫若父,荀爽自然知道自己女儿的秉性,于是趁其不备,让侍女抢了她的刀,将她严加看管起来,直到出嫁那天。
在荀爽看来,只要生米煮成熟饭,那荀采自然会放弃过去,拥抱未来。
荀采进了郭奕家,见木已成舟,便装作高兴的样子,让其他人放松了警惕。
她安排人在房间点起四盏灯,装扮的非常华丽,然后请郭奕进来相见。
两人具体谈了什么没人知道,总之郭奕对荀采很是敬畏,不敢逼她同房,怎么进去的,又怎么出来了。
荀采吩咐身边的人,给她准备洗澡的东西,接着关上房门,让服侍的人全部回避。
待无人之时,荀采用粉在门上写下“尸还阴”三个大字,然后,上吊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