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兵工厂的产品,基本都是各种仿制火炮,对欲以德制重炮武装的独立炮营而言,没什么看点,也没什么吸引力。
在他们彻底厌烦不满前,林默插准时间,将人带到修械所展区,虽然也是从小口径开始,但头一款便是不一样的。
又是高低压原理,又是单兵能像使唤步枪一样,又是打火力点,从窗口打进敌埋伏的房间,各种夸,众人也明显来了精神。
这东西,对他们而言,自然属于小玩意儿一类,但东西,是自主研发的新玩意儿,且也能听出,其所具备的颇高实用价值。
把各款式型号,都上手把玩了一番后,几人看上了那款自动榴弹发射器,这武器,对于摸到身前的敌人,打击效果一定不赖。
虽然对单兵而言比较重,但他们肯定有牵引车、弹药车这些的,不算太大负担,而且直接架在车上,更是移动的火力点。
随后,便是五十毫米迫击炮,也就是掷弹筒与其变种,变种,一款是略对炮管进行加长的,另一种,则是将掷弹筒与意大利m35迫击炮结合的产物。
前者,其实是为制造能力有限的兵工厂准备的,尤其炮管及管材生产不太达标的厂,用加长炮管,在维持其性能的同时降低生产难度。
后者,其实就留了个炮管,仿制并优化了m35的三角炮架,主要是进行了减重,然后研究了新的发射击发机构。
m35,用的是双层炮管,一侧有上弹口,推动便可将弹药上进去,拉回,则可将弹匣内,用于发射的空包弹推入膛。
仿制款,没用双层炮管,发射机构是栓动或半自动,前者简单但速度稍慢,后者稍复杂,但发射速度快,不过可靠性稍低,若保养不当,容易出现卡壳等故障。
炮管及发射机构,也可拆下,装上膝盖粉碎器,与掷弹筒一样使用,只是重量稍大,使用也稍繁琐。
这么改的原因,一个是瞄准更方便,毕竟炮架有调节机构与标尺,可进行相对准确的瞄准,较掷弹筒的靠手感与经验,上手快太多。
二者,此炮可平射,毕竟是用空包弹发射,虽换用炮口装填,导致平射稍麻烦,但还是可用的,在一定程度上,它就是一门小的平射炮、步兵炮。
三者,则是炮弹,其可使用八九榴弹,也可用日本那款九一式手雷,当然,也可用一款他们自造的弹药,其实就是m35弹药的改进型。
把正常迫击炮弹的尾杆去除,尾翼直接连在弹体上的弹药,生产非常简单,可直接一次浇筑成型,再稍加车削修整,填充炸药,再装上引信即可。
能极大压缩弹药其成本,甚至不比日本那款能用掷弹筒发射的九一式手雷高不了多少,且弹底也如九一式手雷,留了药槽,可装一块定装发射药。
另外,发射机构,也似八九式掷弹筒,输送空包弹燃气的导管,也伸入炮管内一节,其上有燃气孔控制燃气导出速度,加上炮管内,导管撑起的与弹体之间的空腔,也可一定程度上,达到高低压效果,减型后座并提升射程。
新款弹药,比m35原版要重上不少,原款最大射程500码,现在的射程,经上述改良后,最大射程也能达800码,也即七百多米。
随后是六零迫,有两款,一款是短迫,炮管长七十公分,正常全重二十公斤,但若换小座钣加裸管手扶发射,重不超十公斤。
射程,看弹药,新式老式,轻弹重弹皆有不同,最远的,是新式轻型弹药,最远能打一千六百米,不过比较极限。
出于成本、威力等考虑,弹种比较多,弹道情况也不尽相同,好在测算编写出了完备射表,且使用标准附加装药,操作起来不算难。
座钣,也从方形换成圆盘形的设计,底部有加强筋,其实就是焊接的钢条,既能加强结构强度,也能让座钣更稳定固定于地面。
另一款是长迫,炮管长一米,炮尾略粗,这是用双管结构,尾部外面套了一层管进行加强,全炮二十六公斤左右,炮架、座钣这些通用,增加的主要就是炮管重量。
炮管底部承压最大,这一加强,能上更多发射药,射程也大大增加,最大射程,快达到三公里,火力支援能力大为增强。
八二迫,有两款,一款是民二十式,与金陵厂交换了技术,双方在口径这些上达成统一,修械所也生产了原版,毕竟生产难度轻低,可以规模生产,不过对座钣及炮架也进行了优化,且开发了新型弹药这些。
另一款,与六零长迫类似,也是尾部加强了一圈外管,且炮管略加长至一点三米,最大射程增至三千五,没提升太多。
不过,射速却是涨了很多,尤其还为炮口设计了喇叭口套件,能大大增加装填速度,能轻松打出二十来发每分钟的急速射。
随后是一百毫米口径迫击炮,有两款,不过长短没区别,只不过,一款是滑膛,一款是线膛,二者炮尾皆进行了加固,且都是炮口装填。
滑膛炮,就是寻常的中口径迫击炮,营团级装备,最大射程也是三千五,主要是这个口径,不上不下,重量也不多不少,定位较尴尬,所以侧重于威力,弹重都比较大。
线膛嘛!功夫都花在弹药上,能打滑膛弹,但也有专用弹,一种是刻槽榴弹,弹体上刻膛遭,对准线膛让其滑入炮管,发射后药杆会脱落,能像身管炮榴弹一样飞行。
性能很不错,能让射程达到五公里,但加工要求较高,尤其刻槽,加工误差范围极小,刻槽还需有一定弧度,但凡差一点,便无法顺利滑入炮膛,大大推高了其成本。
另一种,则是参考美国二战一零七迫击炮的炮弹,弹底加了两块金属圆片,一块黄铜,一块钢片,其发射时,钢片挤压较软铜片,铜被挤入,嵌入线膛,实现线膛发射。
120迫,团旅级迫击炮,滑膛依旧是经典的炮管、炮架、座钣这老三样,但其重量较大,所以还配有牵引炮车,总重三百多公斤,也可拆开进行运输。
运输方式多种多样,拆开后,并没有超出人马运输的限度,至于什么单个部件太重,国内马驮不了,纯扯淡,驮不了还不能套辆马车拖走?
或弄个简易轮架,甚至是啥也不加,直接拖着走也不是不行,毕竟迫击炮就是皮实耐操,还是挺灵活的,滑膛射程五千米,炮弹同样普遍偏重一些,这射程也够用了。
而120线膛则有数款,一款也是炮口装填,因炮管较重,且线膛射击时要求更稳固,座钣、炮架也较重,所以把轮架集合上去了,全重半吨。
炮弹,也是100毫米炮那两类,其射程能达六千五百米,且精度相对较高,可成为师旅一级火炮,或组建独立炮兵,进行火力支援。
另一款120线膛炮,则是后膛装填的迫击炮,就是舟艇部队,双联装120的陆地版,开炮后,炮管放平,装弹后下压复位即可继续装填。
因炮管更长,其射程也达到七公里出头,因是后膛装填,刻槽榴弹不好对齐,但多了一款更方便的新型弹药,弹带榴弹,就是弹体上有一圈铜制弹带,发射时可嵌入线膛。
这款炮,也是轮炮整合,重量还比上面那款更轻,只有四百来公斤,但其装填发射的速度较慢,都是师旅级火炮,各有可取之处。
余下一款,则是一款线膛的迫榴炮,外观跟榴弹炮类似,八字炮架,方向机、高低机、制退机等等一应俱全,只不过射角能调得很高。
能打普通迫击炮弹、弹带弹,乃至正常榴弹,就是榴弹炮的榴弹,但需他们的自己造,射程分别是5.5、7及7.5,重量1.4吨性能一般般,但胜在能够进行平射,也算有可取之处。
160炮,就只有滑膛,重1.5吨,同样是放平后进行装弹,常规标弹最远射程六公里多一点,但轻弹能到七公里半。
而其还有一款特种弹药,就是高低压尾排自旋弹,炮尾装一根发射后脱落的尾杆,用于加底火及附加装药这些,而炮尾弹体上有一圈带角度的燃气孔,内部是燃速较慢的发射药,此弹射程接近九公里。
200、240的迫击炮,基本就是160的放大版,弹药也类似,射程也基本都在十公里以内,重量控制着没超过五吨,用车牵引行军。
除去上述这些迫击炮,还有其衍生装备,像六零、八二及一百这三款炮,与三蹦子、皮卡结合,成为了车载迫击炮,就是放加固后的车厢内,能快打快撤。
120,也有使用皮卡的,但却是放在车尾,能快速放下展开发射,也能迅速将炮收回车厢,快速转移。
另外,迫榴炮也被搬至轻卡上,成为一款卡车炮,就是保留炮身、高低机、方向机、制退机这些,再给车尾装上助锄稳定车身,模样有几分现代卡车炮的味道。
至于160、200、240,则如郁金香一般,炮被驮在车上,使用时落地展开便可,同时,车厢也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平台,方便炮管撅起屁股时装弹,甚至加装了吊机、输弹导轨等集成于车上。
搭载车,是从国外采购的重型卡车,布辛NAG900卡车改装而来,其实就是给柴油机增加了涡轮增压设备,增加其动力。
当然,车身也改装一番,除进行加固,并将炮及各种设备装上去,便是略微将车厢缩短,一个是增加其国内道路通行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短车身更适合装炮。
此车运载能力极强,载重便有十吨,还能再拖同重的东西,所以其也成为弹药车,当然,也有其他小的弹药车,甚至骡马拖驮,毕竟国内路况在那摆着。
另外,160与240还有几款很特殊的衍生武器,一款24联160短管刺猬迫击炮,就是把24根短160炮管联装在一个拖车上。
拖车,是林家委托国外团队设计并在国内国外生产的,原准备用于工厂重件运输,像锅炉之类,后被修械所相中,改短并加了支架助锄等后,成了武器平台。
其最大射程四千多米,用于短时密集的炮火支援,主要应用场景是偷袭,向敌人集结地、密集进攻战场、行军队列等,短时间内倾泄大量的炮弹。
一个班的人便能操作起来,毕竟打一轮就得拉上跑路,不用配太多的操作员,不过国内这路况,若是陆军装备,估计需要一个排,保障其机动性。
另外两款,分别是十二联装、八联装的160及240炮,炮管比单门炮的还要长一点,射程是七公里与十公里,用于远程密集重炮火力支援。
没办法,单炮射速太慢,一分钟也就打一两发,而多联装,一次便能打出弹幕,提前做好准备,复装的速度也更快。
用途,除了刺猬炮,还可用于对重要目标的集火打击,像装甲力量,重要据点设施,如指挥部、车站、码头乃至军舰这些,它们也可以打水下爆破弹。
另外,炮战也可尝试,数套集结成一个火炮集群,其中部分火炮试射校准,一旦确定射击诸元,剩下的火炮,便可立即影应射击,极短时间内形成炮火覆盖。
当然,也有不太理想的,这两套系统重量比较大,160毫米12联装多管迫击炮系统,拖车及各类集成设备加一块,接近二十吨,240毫米8联装多管迫击炮系统,重超三十吨。
布辛NAG900卡车,缩短车身并加固后将其改装成了压载卡车,不是很恶劣的路况,能正常牵引拖曳两套系统行军。
甚至为增加车辆自重,以提高牵引动力,车上还可运载数轮射击的备用弹药,另外,每套系统,还会额外配一台大马力拖拉机,方便串联增加拉力或进行公路救援之类,毕竟国内路况太差,这种大重量装备,行军肯定问题重重,配置要留冗余。
这两套系统,严格来说,是为舟艇部队设计的,做为陆上力量延伸的一部分,平时用渡船摆渡转运,规避多数恶劣路况,路上行进的,只是终点前最后一小段,这样其实战性才较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