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位于黄河下游,距离洛阳约三百公里。
其地处河北平原所在,周边地区地势平坦,道路四通八达;境内的漳水、洹水等水系与黄河、白沟等水系互通,水运十分发达。
重要是它恰好在冀、青、幽、并、兖、豫、司隶等七州的偏中心地带,以此地为中心向外辐射,人员与物资的来往与补充都较为方便。
从军事角度来看,邺城也具有非常好的防御优势。
邺城的东、南两面有黄河天堑,只要在黎阳、仓亭津、白马等几个主要地点设防,就可以阻止东南两面敌军的进攻;
北有漳、洹等水系流经,也是两道天然的阻敌防线;西有太行山系作为天然屏障,只需要守住滏口,就能阻挡并州地区的来敌。
公元204年,曹操攻占此地之后,其就成为了曹魏集团的“实际统治中心”,取代许昌成为核心决策地。
在关中之地丢失之后,曹叡鉴于蜀军兵锋太盛,携文武群臣迁都于此。
随着大量百姓的迁入和各地世家贵族的财富注入,邺城内越发的繁荣和富庶,大有超过洛阳之意。
大魏太傅府,司马懿内穿干练的襦铠,外披一件毛皮披风,手中拿着一卷竹简看的晶晶有味。
虽然邺城气温已经很冷了,不过常年习武锻炼的他,仍然是雄壮的很,表示扛得住。
不多时,两名英武青年同时走了进来。
走在前面的青年身穿铁甲,头戴武冠,身材魁梧雄壮,颌下虬髯遒劲,行进之间带着一股风,极其雄壮。
后面的青年,则是锦绣袍服,面容清瘦,眼神锐利如锥,其身形虽不似其前者那般厚重,然却更显敏捷。
最让人深刻的是其嘴角常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嘴唇上两撇修剪精致的八字胡,末端微微上翘,透着几分讥诮与算计。
“父亲!”
两人走到司马懿桌前,齐齐拱手施礼。
“嗯!”司马懿放下手中竹简,看向两个儿子,眼神中满意的神情一闪而过。
距离关中大战,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他也当了五个多月的太傅。
他十分清楚曹叡调他回邺城的原因,那就是忌惮其在军中的号召力,害怕军权丢失。
所以回到邺城以后,他就老老实实的待在家中,每个月接受三次尚书郎陈骞、散骑侍郎陈泰的咨询。
至于太傅要干的事情,曹叡长子曹冏在226年就去世了,7月紧急加封太子的繁阳王曹穆(次子),8月份就因病去世。
曹叡现在一个儿子都没有,太子也没有,他现在完全就是个只拿工资不用干活的人。
“寒冬将至,你等作为朝廷官员,诸事不可懈怠!”司马懿看向两人,担心的说道。
晚年的时候,邺城虽然很冷,不过轻霜覆地、薄冰初凝而已,只要日上三竿,则冰销霜散,井水如常。
可是今年不知道怎么回事,刚刚进入11月份,就下了一场大雪,温度更是至 冱寒彻骨之境。
好像这几年,一年比一年的寒冷,他都开始有点担心,这是不是灾异。
“父亲放心,邺城七门已经梳理清楚,所有人严守岗位,进出帝都的人员、物资都会严格检查,不会放过一个宵小之辈!”
与几个月前的不情不愿相比,司马师现在是干的如痴如醉。
经过司马懿的指点,他已经系统性地了解、并掌控洛阳的城防体系,所有的布防、人员构成、执勤规律他都门清。
另外,他掌握了邺城的信息和人员流动。
所有进出邺城的人员、物资都要经过他的管辖,朝廷重臣的动向和背后势力那是一清二楚。
比如邺城中,哪些生意是哪家官员的,谁家钱多人多,谁家和儿媳妇扒灰了。
最重要的是,当初他在关中的那三千亲信,被曹叡一把给收走了。
现在他利用城门校尉的职权,在城门屯兵和中下级军官中安插、拉拢了大量的自己人。
他还收拢一大批城中的泼皮无赖和游侠门,等到了关键时刻,这可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司马懿点了点头,意有所指的说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身为城门校尉,当思虑周全方可行事!”
对于大魏朝廷他现在也很复杂,对于曹操和曹丕,他那是绝对的忠诚,特别是曹操要杀他,曹丕对他庇佑。
但是他本身就是一个隐忍的人,这种隐忍既是为了自保,同时也是一种雄心壮志的野心。
自从曹真死后,曹魏上下能让他看的上眼的人基本上已经没有了,这让他的野心快速的滋生起来。
既然你们开始不信任我,那么我留点后手,选择自保没问题吧。
所以司马师做的事情,他是非常清楚的,也是支持他去干的,哪个世家大族,手里还没点私货呀。
“父亲,我明白了!”司马师神情一愣,认真的的拱手。
这是在说自己太急躁了呢,让自己缓缓行之,脚步放慢点,事情做的隐蔽点。
司马昭见父亲眼光看向自己,连忙上前一步说道:“父亲,邺城各屯田营也已经理顺,今年冬麦比去年多种了数十万亩,屯丁新增数万人。我还发现了不少可用之才,皆是国之干臣。”
屯营的事情其实很简单,他一上任就就查账,将各屯营有贪赃枉法,克扣屯丁粮食的校尉全部斩杀,然后组织屯丁开垦荒地。
在这期间,他也发现了一大批对于农业有见解的老农和学士,特别是他还发现了邓艾的留下的许多屯田策。
他可是知道这个人,听说是赵统派人从魏国招揽过去的。
一番拜读之下,他更加的痛恨城南屯营的这个校尉了,大魏失去一员大才也!
这个邓艾不说他统兵本事怎么样,屯田绝对是大师级别的,小到种苗、施肥这些,大到清淤开渠,每一条建议都是长远考虑。
他已经决定了,先按照邓艾的路子,在邺城周围开凿河渠,兴修水利。
同时他和司马师一样,已经在屯营内秘密发展亲信,准备在不远的将来,拉一支嫡系人马出来。
“好!治大国若烹小鲜,当持重守静,稳中求进。平时尽量减少政策变动,避免屯丁动荡。粮食增收的同时,铁器的打制也不能落后。小民不追虚名,重实利,用人之道当宽严相济。”
听完司马昭的汇报,司马懿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
两个儿子很优秀,这让他对司马家的未来更加有信心了,不过这些还不够,司马家在朝堂上的力量还是太差了点。
他看向还未成亲的小儿子司马昭,心思微微动了起来,看来是时候给他找一个合适的妻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