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CC读书 >  历史杂烩 >   第16章 又过

又过了两年,镇上的孩子们都长了些个头,手里的刻刀也用得愈发熟练。有人刻的砚台开始被外乡的客商看中,说那石上的花草带着股野趣,比城里匠人的规整模样更动人。

卖菜阿婆的菜摊旁多了个木架,摆着孩子们刻的小砚、石牌,上面歪歪扭扭刻着“平安”“喜乐”。阿婆总说:“这不是卖钱,是让石头去外头看看,咱镇子的人心是啥样。”

柳姑娘的葡萄架爬得更高了,她在架下搭了个凉棚,沈砚之常带着孩子们在棚下刻石。凉棚的柱子上,刻着串葡萄,是孩子们合手刻的,每颗葡萄里都嵌着片碎砚,是当年张木匠仿冒名砚时剩下的料,如今倒成了最特别的点缀。

那年冬天,那孩子回来了。个子蹿高了不少,眉眼间褪去了稚气,手里攥着块磨得发亮的青石,上面刻着个“归”字。他走到老槐树下,对着那拼合完整的“心”字石磕了三个头,额头抵着石头,像在跟过去认错。

孩子们起初有些怕他,后来见他蹲在井边,用沈砚之教的法子磨石,磨出的石粉细得像雪,才慢慢围过去。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十几方小砚,每方都刻着“心”字,最后一笔都向上挑着,挑得又高又稳。

“先生(狱卒)说,心要往亮处走。”他把砚分给孩子们,声音还有点生涩,“以前刻错了,现在学着改。”

苏卿卿把李秀才藏的那些“心”字砚找出来,和他带回来的砚并排摆在青石上。阳光照下来,新旧砚台的刻痕里都淌着光,像一脉相承的暖。

开春时,那孩子在老井旁搭了个小石屋,门上刻着“砚语堂”三个字,是他照着沈砚之的笔迹刻的。他说要在这里守着井,守着石头,等能刻出李秀才那样暖乎乎的“心”字,就去城里,告诉所有人,碎青石也能刻出干净的字。

沈砚之要走了。他没说要去哪,只说天下的石头都在等刻痕,他得去别处看看。临走前,他在那方大青石上补了最后一刀,把“砚”字的最后一笔拉得很长,一直拖到井边,像给石头系了根绳,拴在井台上。

“石头记着你们呢。”他摸了摸孩子们的头,又看了眼那孩子,“刻字时别慌,顺着心里的光走就行。”

卖菜阿婆塞给他一篮青菜,里面躺着块刻着“安”字的青石:“走到哪都带着,石头认路。”柳姑娘摘了串刚熟的葡萄,用冰纹线系着:“让外头的人尝尝,咱镇子的甜。”

沈砚之走那天,镇上的人都去送他。孩子们举着自己刻的砚台,站在路边排成两排,石上的字被太阳照得发亮。那孩子站在“砚语堂”门口,手里攥着李秀才留下的刻刀,刀上的缺口早就磨平了,闪着温和的光。

沈砚之的身影消失在路尽头时,有孩子忽然指着井里:“先生刻的线,在水里动呢!”众人低头看,井水泛着涟漪,那道拖到井边的刻痕映在水里,像条游向远方的鱼,带着石上的字,带着井里的月,带着满镇子没说尽的暖,慢慢游向了天光深处。

井台上的牵牛花又开了,紫莹莹的花瓣落进井里,不再像摔碎的甜,倒像给水里的石头戴了串花,轻轻巧巧的,晃出满井的亮。石上的字被风雨洗得愈发温润,路过的人都说,这镇子的石头会喘气,一呼一吸间,都是干净的心跳。

沈砚之走后的第三个秋天,镇上的“砚语堂”名气渐渐传开了。有个从京城来的老秀才,听闻碎青石能刻出“会喘气的字”,特意寻到井边的小石屋。

那时那孩子正蹲在井台上磨石,手里的刻刀是李秀才留下的那把,刀刃被磨得薄如蝉翼。老秀才拿起他刚刻好的“心”字砚,指尖抚过最后那笔向上挑的刻痕,忽然红了眼眶:“这笔锋里有股劲,像春草顶开冻土——是李兄的手法。”

原来他是李秀才的故人,当年因科考失利断了联系,辗转得知李秀才在此教孩子们刻石,特意寻来。那孩子把李秀才藏在暗格里的“心”字砚全拿出来,老秀才一块块摸过去,摸到最后一块时,发现砚底刻着个极小的“砚”字,正是他年轻时给李秀才刻的私章样式。

“他总说,刻字先刻心,心正了,石头自会说话。”老秀才对着井水里的月亮叹道,“当年我劝他去京城刻砚,他说这里的石头带着井泥的暖,刻出来的字不飘。”

消息传开后,来镇上求砚的人多了起来。那孩子从不漫天要价,给多少随客心意,只要求得砚者得说句真心话——是喜是忧,是愧是憾,都得对着石头说。有人不解,他指了指老槐树:“阿婆说的,石头记着好的,也记着坏的,但听了真心话,刻痕就会变软。”

卖菜阿婆的菜摊越摆越大,竹篮里的青石换成了孩子们刻的砚台,她总在砚台旁放张纸条,写着“此砚刻于某年月日,刻者某孩童,心字第七笔略歪,因那日想娘了”。买砚的人看了,倒觉得这歪笔比工整的更动人。

柳姑娘的葡萄架爬过了“砚语堂”的屋顶,夏秋时节,紫葡萄垂在石屋门口,像串会发亮的帘子。有次暴雨冲垮了架脚,那孩子和孩子们一起抢修,在泥里挖出块碎砚,上面刻着半颗葡萄,是去年哪个孩子刻坏了埋的,如今被葡萄藤缠着,倒像长在了石头里。

苏卿卿成了镇上的“砚医”,谁的砚刻坏了、崩了口,都找她修。她修砚不用胶水,只用井泥和石粉调成糊,补好的地方经井水一泡,竟和原石浑然一体。有人问她秘诀,她笑着指自己的肚子:“李秀才说,心里装着石头的纹路,补的时候就不会疼。”

那年冬天来得早,第一场雪落时,狱里的老卒捎来消息,说当年看管那孩子的狱卒去世了,临终前托人送回块青石,上面刻着个“教”字,最后一笔拖得极长,像在牵着什么往前走。那孩子把青石埋在李秀才的棺木旁,埋的时候发现土里混着些极细的冰纹线,是绣娘的线,想来是当年沈砚之埋下的“心”字石缝里的,被雪水冲了出来。

开春后,“砚语堂”来了个新学徒,是个眉眼像绣娘的小姑娘,手里攥着块绣着“心”字的绢帕,说是母亲留的。那孩子教她刻的第一个字就是“心”,教到最后一笔时,小姑娘忽然说:“这笔画像姐姐的辫子,总往天上翘。”众人一听,都红了眼眶——绣娘生前,辫子的确总用红绳系着,翘在脑后。

沈砚之没再回来,但常有外乡客带来他的消息:说他在黄山刻过崖壁,字里带着松涛;在西湖边刻过石碑,字里裹着水汽;最近在漠北,用风沙磨石,刻的字带着股烈劲,却在最后一笔总留着点暖,像谁在远方向这边招手。

井里的月亮一年比一年清亮,红砂沉在井底,结成了层薄薄的朱砂,孩子们偶尔会舀一勺井水研墨,磨出的墨带着股甜,写在纸上,字里总像藏着颗会跳的心。

有个孩子在大青石上刻了幅画,画里老槐树、井台、葡萄架、石屋都在,还有个模糊的人影往远方走,地上的刻痕弯弯曲曲,一直绕到井里,变成条游鱼,鱼背上驮着个“心”字,正往月亮游去。

那孩子看着画,忽然明白沈砚之临走前刻的那道长痕是什么意思——不是拴着石头,是给石头留条路,让它心里的光,能顺着刻痕,走到想去的地方。

风掠过老槐树,卷起几片牵牛花的新瓣,落在那幅画上,像给游鱼添了对翅膀。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混着刻刀敲石头的笃笃声,一声一声,像在给这镇子的日子,刻着永不褪色的暖。

数年后的一个春日,一辆青布马车停在镇口,车帘掀开,走下来个身着素色长衫的男子,手里握着块温润的青石,石上刻着个浅淡的“归”字——是沈砚之。

他鬓角添了些霜色,眼神却依旧清亮,刚走到老槐树下,就被一串紫葡萄砸中肩头。抬头看,柳姑娘站在葡萄架上笑:“就知道你会回来,去年的葡萄留了种子,在‘心’字石旁发了芽。”

槐树根下的“心”字石早已被岁月磨得温润,石旁果然冒出株葡萄苗,嫩藤缠着石缝,像在给石头系绿丝带。那孩子——如今已是镇上的“石先生”——正带着徒弟们在大青石上刻字,刻的是“砚语堂”三个字,笔锋里藏着李秀才的暖,沈砚之的稳,还有他自己那股不服输的劲。

“先生!”徒弟们认出沈砚之,手里的刻刀都停了。石先生放下刻刀,额头抵着沈砚之手里的“归”字石,像当年抵着“心”字石那样,半晌才说:“您刻的‘砚’字,最后一笔在井里发了芽。”

众人跑到井边,果然见井壁上长出丛青苔,顺着沈砚之当年刻的长痕蔓延,像给石头披了件绿衣裳。井水映着天,映着树,映着沈砚之的脸,水里的“心”字砚、“归”字石、青苔痕,混在一处,倒像幅会动的画。

卖菜阿婆的菜摊变成了“砚香铺”,铺子里摆着个旧竹篮,里面躺着块刻“菜”字的青石,是当年压钱的那块,如今被磨得能照见人影。阿婆坐在竹椅上,看着孩子们刻石,嘴里哼着新编的小调:“青石硬,人心软,刻个心字暖石头……”

苏卿卿的“砚医”名声传到了城里,有人专程来求她修一方祖传的名砚,她却摇头:“名砚有匠气,不如咱这井边的石头,带着活气。”说罢从怀里掏出块碎砚,是当年从李秀才柴房灰烬里捡的,经她修补后,刻痕里嵌着几粒金粉,正是“金星墨”里的,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那个像绣娘的小姑娘,如今已能刻出冰纹线般细的刻痕,她给沈砚之看自己的新作:一方砚台,砚池里刻着朵牵牛花,花瓣上的纹路,竟和当年绣娘碎绢布上的针脚一模一样。“石先生说,绣娘的针,就是最好的刻刀。”她指着花瓣尖,那里刻着个极小的“绣”字,藏在露珠状的石窝里。

沈砚之在“砚语堂”住了下来,每天和石先生一起教孩子们刻石。他不再刻字,只教孩子们听石头的声音——用指腹敲敲,用耳朵贴贴,石头会说自己喜欢什么纹路,怕什么力道。“就像当年李兄教的,”他摸着井沿的青苔,“石头有魂,得顺着它的性子走。”

秋日里,京城的老秀才又来送消息,说宫里的太傅看中了镇上的砚,想召石先生去宫里刻砚。石先生却摇头:“俺的刻刀认井泥,离了这口井,刻出来的字会想家。”他让徒弟挑了两方砚送去,一方刻着井,一方刻着藤,砚底都刻着“根”字。

那年冬天,井里结了层薄冰,冰面映着石上的字,像把字冻成了透明的。孩子们趴在井边看,忽然发现冰下有串游动的影子,是几条小鱼,顺着沈砚之刻的长痕游来游去,鱼背上竟沾着点石粉,是新刻的“心”字砚磨下来的。

“石头的魂,钻进鱼里了。”最小的徒弟拍手笑。沈砚之看着冰面,忽然明白李秀才最后那笔为何拖得那么长——不是给石头擦眼泪,是给后来人指路,让心顺着刻痕走,总能走到亮处。

开春时,沈砚之在大青石上刻了最后一个字——“缘”。刻完放下刀,发现刀刃上沾着片紫葡萄皮,是去年的,不知被哪阵风吹来的。石先生捡起刀,在“缘”字旁边刻了个小小的“续”,刻痕轻得像呼吸。

风掠过井台,卷起几片新落的牵牛花辨,落在“缘续”二字上,像给这镇子的故事,盖了个温柔的章。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刻刀声,笃笃,笃笃,敲在石头上,也敲在每个人心上,像在说:日子还长,石上的字,要慢慢刻,慢慢暖。

CC读书推荐阅读:大唐:从败家开始当地主三国:开局被曹操封护国瑞兽帝王绝宠:不做帝王妃(完结)十月战败,看我李景隆逆风翻盘超神特种兵王中兴之主直播:跟着后辈开开眼通古今:带国家队下场营救大将军啥!那小子竟然不想继承帝位?带着仓库去三国越战的血龙腾中华带着基地回大唐嬴政:东巡假死,皇帝换人了?全家殉国变痴傻,清醒后我权倾朝野!医妃惊世(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红楼:开局定亲秦可卿期待在异世界捡只英灵做妹妹穿越大乾,开局就娶三个媳妇明骑大明:最狠皇孙,老朱求我别杀了如梦令:明朝三国:摊牌了,我真不是鬼才奉孝南北朝:季汉钢铁王朝三国:刘备接错人,卧龙误入曹营兴唐七界剑皇弘宋,重生赵车神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我家武将有数据红楼:争锋太后要逆天:将军请上榻三嫁夫君超宠的大秦:从醉花楼开始签到陨石榜开着外挂闯三国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送我和亲?岳父我太想当皇帝了闺秀之媚骨生香天下抗战之召唤千军乾隆朝的造反日常大晋皇族大明寒士秦昊是什么小说响马领主:我能抽取骑砍兵种树!大明:我,崇祯皇帝,誓不上煤山布衣:打猎当上土皇帝,不爽就造反决战朝鲜一品农妃
CC读书搜藏榜:西辽崛起:封死欧洲中世纪水浒汉窝囊废因为他们缺个好哥哥超神全能兵王回到三国做强者贞观造盛世东晋:从谢道韫咏絮开始无敌赘婿:只想咸鱼的我被迫营业逍遥世子爷猛卒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李炎道魂最强特种兵之龙王小军阀神话三国:我的词条无限提升驻马太行侧大唐:从败家开始当地主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三国:我是曹操外孙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虚构三国系统:穿越,我用加特林反清复明帝国之鹰大唐:爱卿,您就出山吧!乱世边城一小兵男穿女:纯爷们后宫杀到头皮发麻烽火之烈焰兵锋新书开局盘点十大武将大明万户侯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最强夫婿,女帝终于翻身了!历史:刷视频吐槽历朝历代我的后宫个个是人才汉末新玄德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白泽府除妖记大安狂婿大秦从抽卡系统开始白衣钟离传半缘修道半缘君(GL)最强狼兵血脉撒满世界倾世桃花之凤凰劫【完结】萌宝:咱家狐仙是情兽我以帝魂镇国运我都快成仙了,你说让我当太子?重生之大鄫皇子重生水浒我是西门庆穿越之农家医媳明末最强走私犯无限电影世界掠夺
CC读书最新小说:大明:皇长孙,比洪武大帝更狠历史杂烩穿越后AI逼我搞文明升级只手覆明土匪冒充县令,在明末征战天下从流民到燕云王重生之从流民一路当皇帝建国澳大利亚,从袋鼠到巨龙红楼莽夫:开局退婚,暴打亲爹这个藩镇过于凶猛红妆断案:我与状元大人的探案日看故事悟人生三国:魂穿曹髦司马家你慌不慌?赘婿掌心娇九域雄皇开局迎娶双胞胎大明第一CEO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明:开局造反,杀高起潜救卢象升特种兵王变扶苏:始皇帝懵了大明基建录穿越?我在大唐搞基建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庶子闲云志:穿回古代后只想躺平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穿越古代,开局先娶三位敌国公主铁器时代:从零开始的工业革命幽冥帝阙:阴阳同仇录开局无敌:我在金营杀人如麻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大秦,让我魂牵梦绕大明,那个位置你坐到底!我等着汉阙孤臣我统一了战国开局家将,继承十二位遗孀联的江山,全是梗!!!大唐:我成了什么都能卖神秘商人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大秦轮回指南:从入门到入土再造大宋:我在靖康玩职场权谋穿越隋末,君临天下我在古代开盲盒,女帝们抢疯了明末:铁血山河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一阙夺鼎:八皇子的帝王梦寒川霸主:我的科技帝国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三国:重生吕布从下邳开始大明巨匠烟雨龙魂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