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兮瑶一到庄子,便径直往琉璃作坊而去,并未随柳南风去拜见崔先生。
推开作坊的木门,只见屋内除了昨日的工十三、工十五外,还多了两个陌生面孔——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和一个中年汉子,两人眉目间颇有几分相似,想必是父子。
两位可是烧窑的师傅?林兮瑶开门见山,不知怎么称呼?
那二人见问话的是个小姑娘,明显一愣。老者迟疑道:老朽姓黄,这是犬子。不知小姐...
黄师傅。林兮瑶行了一礼,直奔主题,可了解龙窑?
见二人面露困惑,林兮瑶了然。她转向工十三:工师傅,借纸笔一用。
工十三还未应声,工十五已殷勤地递上纸笔:林小姐,用我的,刚磨好的墨。
多谢小工师傅。林兮瑶展颜一笑,在案前坐定,示意两位黄师傅也坐。
待二人局促地挨着椅子边坐下,林兮瑶提笔蘸墨,边问边画:两位最擅长什么窑?
回小姐,最拿手的是馒头窑。老黄师傅答道。
林兮瑶笔锋一转,纸上顿时现出一个圆形轮廓:馒头窑,因窑体呈圆形,顶部隆起如馒头得名。她运笔如飞,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完整的结构图,主要由窑室、火膛、烟囱三部分组成。
围观的四人都不由自主凑近,面露惊色。尤其是两位黄师傅,盯着图纸的眼神活像见了鬼。
馒头窑用黏土混砂石砌筑,窑壁厚,保温好。林兮瑶边说边标注,但空间封闭,抽力弱,升温慢,温度不均,适合烧制粗陶...她每说一处,便在图上相应位置画个圈,竟将馒头窑的优劣分析得透彻。
老黄师傅的胡子直抖:小姐怎会如此了解...
林兮瑶不答,另起一页继续画:而龙窑依山而建,形如卧龙。她笔下渐渐现出一条蜿蜒的,同样是火膛、窑室、烟囱三部分,但利用山坡自然坡度增强抽力。
笔尖在两侧点出一排小孔:这些投柴孔可分段投柴,使温度更均匀。窑壁较薄,用黏土混石英砂,耐高温更强。
“像这种依山而建的大型龙窑,” 林兮瑶指尖落在图纸末端的窑尾烟囱上,语气里带着几分思索,“烧制高温青瓷、厚胎瓷器最是合用。寻常窑炉烧不透的厚胎,在这儿能烧得胎骨坚致如铁;青瓷要的那种‘千峰翠色’,梅子青、粉青,哪一件不是出自龙窑?可这温度还是不够啊!”
她话音刚落,一旁的黄师傅早已按捺不住,枯瘦的手紧紧攥着衣角,指节泛白,原本佝偻的背竟挺得笔直。他从事制瓷五十余年,自家窑口烧出的青瓷总带着股土黄色,釉面发乌,任凭怎么调釉料、改火候都没用,此刻听林兮瑶说得句句在理,浑浊的眼睛里猛地迸出光来。
“小姐 ——” 黄师傅的声音发颤,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往前凑了半步又猛地顿住,像是怕惊扰了什么,“这龙窑…… 这龙窑真的能烧出那种釉色透亮的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