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师兄见无忧只是笑笑,并未多言,便只当他是性格谦虚内敛,也不着恼,反而更加热情地与他分享起自己对书画之道的种种心得与奥妙。
当然,在这期间还不忘夹杂几句,对那位“冷面”姬仙子教学风格如何严厉、如何不近人情的吐槽。
无忧并未打断,只是静静地听着。
一边在脑海中回想当初姬如雪向他展现书画之道时的那份神韵与意境,一边结合自己的理解,偶尔提出一两个关键性的疑问或见解。
一时间,两人一个说得兴起,一个听得专注,偶尔交流几句,气氛倒也颇为融洽愉快。
不止是他们这边。
会场各处,其他尚未上场或本就不打算登台的修士们,也大多趁此良机,与同脉道友或是其他体系的修士交流心得,印证所学。
整个会场虽不喧闹,却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探讨氛围,颇有一种修仙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感觉。
期间,不断有人登台论道。
有的是早有约定,邀请相熟的对手上台切磋某种技艺;
有的则是直接上场,阐述自身对某一道的理解与理论,若台下有人觉得其观点有不妥之处,便可上台与之辩论。
直到一位面色酡红、浑身散发着浓郁酒气的酒道修士,似乎趁着酒意,晃晃悠悠地走上台。
他的目光在场下扫视一圈后,落在了无忧身上,朗声邀请道:
“那位……便是新来的无忧师弟吧?在下酒道一脉李醉,久闻师弟天资卓绝,不知可否赏脸,上台论道一番?”
无忧闻言,心中顿时一咯噔。
他感觉自己肚子里那点墨水,在这种场合实在有些不够看。
颇有种“昨天没复习,今天就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强烈不适感。
但转头瞥见身旁的黄师兄已经悄悄摸出了一卷画轴,似乎又想向他展示什么大作……
无忧顿时头皮发麻,相比之下,上台论道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
他一咬牙,硬着头皮站起身,在不少目光的注视下,稳步走上了擂台。
岂料,那名为李醉的酒道修士见他上台,并未出什么难题,反而态度十分客气地说道:
“无忧师弟,自古酒剑不分家。在酒之意境催发下,灵感迸发所创的醉剑、醉拳亦不在少数。”
“在下身为外行,便先抛砖引玉,请教师弟一些与剑道相关的基础内容。之后,也请师弟不吝赐教,对在下的酒道点评一二。”
这番话既给了无忧台阶,也表达了充分的尊重。
或者说,这位酒道弟子深知自家宗主酒毅酒儿两兄妹对这位新人颇为青睐。
受此影响下,便心生照顾之意,想着让无忧也上台参与进来,体验一番论道的氛围。
毕竟,这种交流对双方而言都是有益的。
无忧一听对方只是要请教“剑道基础”,悬着的心顿时放下了一大半。
别的什么高深剑招、剑冢秘传他可能还不熟练,但最基础的东西,他可是在凌绝手下实打实苦练了几个月的!
“来吧!”
无忧心中一定,甚至隐隐有些期待。
这是要问基础六式的哪一式?无论是动作要领、发力技巧、招式衔接,甚至是如何以此六式为基础演化出更精妙的剑招,这些都不在话下!
然而,李醉思索了一下,开口问道:
“请问师弟,《剑经》第二章第六段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此十六字,当作何解?”
无忧:???
《剑经》?这是什么?凌绝导师没教过啊!
基础不是那六式剑招吗?怎么还有经文的?!
台下的黄师兄也眨了眨眼,小声嘀咕:“咦?《剑经》……那不是剑冢入门后就要学习的东西吗?而且其身为入门典籍,大多内容都有详细的注解,这有什么好问的?”
李醉见无忧愣在原地,脸上也露出一丝不解和尴尬。
他知道无忧在无妄仙剑冢待得最久,出于善意才特意挑选了“剑道基础”来请教。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避免让无忧难堪,他还特意请教过自己一位相熟的剑修朋友,询问最基础的内容是什么?
对方信誓旦旦地告诉他,所有剑修入门必学、人手一本的就是《剑经》,他还特意选了比较靠前的内容来询问。
“该不会……这都能搞砸了吧?” 李醉心里也开始打鼓。
就在气氛即将陷入尴尬之际。
主席台上,一直闭目的凌绝,连眼睛都没睁开,却突然开口:
“《剑经》第二章,全文如下:兵者,诡道也……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他竟是将《剑经》第二章整章内容,一字不差地背诵了出来!
无忧心神一凛,立刻凝神静听。
当凌绝背完全文,他脑海中也有了大致的思路,再结合自身在剑冢中的百年历练与战斗体悟,心中立刻有了自己的理解。
他面向李醉,同时也是对着台下所有关注此处的同门,沉声道:
“多谢剑主提点。依在下浅见,此十六字,虽源于兵争之法,然于剑道一途,亦为核心要义。”
“‘其疾如风’,非仅指出剑速度,更在于剑势展开之迅捷无影,抢占先机。”
“‘其徐如林’,乃指剑招运转间,需有章法,森然有序,破绽不显。”
“‘侵掠如火’,讲求剑意之爆发,一旦抓住破绽,便当如烈火燎原,攻势连绵不绝,摧枯拉朽。”
“‘不动如山’,则是心境的锤炼,任敌千般变化,我自岿然不动,寻其破绽,后发先至。”
“此四者,相辅相成,既是临敌之策,亦是修心之法。剑道修行,亦如用兵,需知进退,明攻守,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这番见解,并未拘泥于传统注解,而是完全从自身实战体悟出发,角度新颖,言辞犀利。
听得台下不少剑修弟子若有所思之色。
主席台上的凌绝,依旧保持着单手托腮的姿势,嘴角却勾起一抹淡笑,轻轻地点了点头。
另一边的李醉也是大大松了口气。
虽然无忧说的这些,和他那位剑修朋友之前提到的《剑经》标准注解好像不太一样……
但反正那些玄乎的东西他都听不太懂,只要无忧能接上话,场面不尴尬就行!
他连忙向无忧拱手表示受教,随后示意道:“多谢师弟解惑,令我受益匪浅。接下来,请师弟对在下的酒道,不吝点评。”
见无忧似乎一时不知该从何问起,李醉便主动开始阐述自己对酒道的理解。
从选粮、制曲、酿造的火候掌控,到不同酒液对灵力、甚至对心境的微妙影响,侃侃而谈。
无忧认真倾听,他虽不专精此道,但触类旁通,结合自身对灵力、对“意”的感悟,也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甚至指出了一些李醉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
对于无忧提出的疑惑之处,李醉也毫不藏私,耐心解答。
一时间,台上气氛和谐美好,与其说是论道比试,不如说是一场愉快的学术交流。
最终,李醉主动拱手,诚恳道:“无忧师弟的见解,角度独特,给了我许多启发,许多之前困扰之处,如今豁然开朗。这一局,是我输了。”
无忧却也摇头,认真回道:“李师兄过谦了。师兄对酒道的阐述,深入浅出,也填补了我许多知识的空白,令我获益良多。此局,当是平手。”
场边的长老见状,敲了一下铜锣,高声宣布:“此局论道,双方各有所得,共同精进,评定为——平局!”
这也成了除了第一场王道长与黄师兄那略显“激烈”的交锋外,大多数文斗论道的常态结局。
毕竟是同门切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旨在交流印证,共同进步,没必要非要争个你死我活,水深火热。
真正的火药味,还是要留到之后归类于“武斗”的环节。
那才是无忧心心念念的,可以用行动证明——“我把你打服了,就是我的道更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