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研究基金”体系的成功建立,如同一套精密的灌溉系统,为寒川科技创新的万千苗圃注入了依需分配、优胜劣汰的活力之水,极大地激发了从国家战略项目到民间奇思妙想的全方位创新潜能。然而,就在这研发一线呈现百花齐放态势的同时,一个关乎科技投入整体效益和可持续性的深层矛盾,却在寒川经济的宏观层面逐渐凸显——尖端军工技术的巨大投入与民用领域技术相对滞后之间的失衡。
这一矛盾,在户部侍郎苏婉清向林牧之呈上的一份关于“国帑岁入与科技投入效益析论”的密折中,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折中直言:“主公明鉴,近年来,为强军固防,工造总局、药石司倾尽国力,所研之火器、舰船、良药,皆国之重器,然其耗费亦巨,且多为‘一次性消耗’或‘专用性沉淀’。反观民间工坊、农事、医药,虽亦有进步,然其技艺更新缓慢,多赖旧法,所创财富之增速,远不及军工投入之浩繁。长此以往,恐成 ‘军工巨兽’吞噬民力,而民经济血脉羸弱 之险局。科技之利,未能普惠于民,则强国之基不牢。”
几乎同时,禽滑略也从技术层面感到了某种隐忧。他在视察为新一代“雷火铳”生产特种钢材的“精工坊”时,发现其冶炼工艺已达极高水准,但此技术仅局限于军工序列,民间铁匠铺仍在使用效率低下的传统坩埚炼铁法。一种 “技术孤岛” 的现象日益明显:最先进的技术被禁锢在军工高墙之内,民用领域的技术水平与之存在巨大鸿沟。这不仅造成了知识资源的浪费,也限制了整个国家工业基础的提升。
更现实的压力来自于财政。王玄策多次委婉地向林牧之提及,连年巨额军工投入已使国库吃紧,若不能开辟新的财源,恐难以为继。而一些具有远见的商人,如与官府合作密切的大商贾沈万金,也透过苏婉清建言:若能将军中些许“非涉密”的技艺(如某些金属处理、防腐、测量之法)用于民用器物制造,必能催生新业,繁荣商贸,增辟税源。
凡此种种,都将矛头指向了一个核心战略问题:如何让投入巨大的军工科技成果,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转化为推动民用经济发展、改善百姓生活的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良性循环?
林牧之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关乎国运长久的关键议题。他召集群臣,举行了一场主题为“论科技之利,如何由军及民,普惠众生”的御前会议。会上,他并未急于决策,而是引导众臣深入探讨。
禽滑略首先坦言:“军工之技,确有多项可为民用。如精密加工可制良器,标准度量可利商贸,磺胺衍生可医民疾。然,保密之虑,重中之重!若核心技艺泄露,资敌害己,悔之晚矣!”
华棠从医药角度补充:“军中外伤救治、疫病防控之经验规程,若简化推广于州县乡里,可活人无数,此乃大善。然需防配方滥用或误用。”
王玄策则从经济角度强调:“若能将军工之余力、之余料,用于制造民用急需之物(如精良农具、坚固建材),或可降低民制成本,此乃藏富于民之道。”
苏婉清最后总结:“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既开泄密之门,又筑安全之坝;既让民享其利,又使军得其强。”
经过充分辩论,林牧之最终乾坤独断,提出了 “有限度、有管控、分层级推进军民融合技术转化” 的战略方针。其核心是:在绝对保障核心军机的前提下,主动、有序地将部分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催生新产业,提升民生,并反哺军工持续发展。
一场旨在打破壁垒、促进技术溢出的“军民融合计划”随即启动,其操作细致而有序:
一、 建立技术分级与转化评估机制。
由禽滑略牵头,皇甫嵩的情报司深度参与,对现有军工技术进行系统梳理和密级重估。划定:
? 绝密核心技术(如最新型火药配方、核心武器图纸、战略级工艺):严禁任何形式外泄,实行最严格隔离。
? 次核心通用技术(如某些金属热处理工艺、精密测量方法、标准化生产管理、磺胺提纯基础工艺等):经评估,可进行 “脱敏”处理(如降低精度、简化流程)后,有控制地转化。
? 基础支撑技术(如基础材料性能数据、通用机械原理、卫生防疫规范等):鼓励向民用领域扩散。
二、 设立官方技术转化平台与通道。
1. 成立“技术转化司”:隶属于工造总局,专职负责评估、筛选、整理可转化的军用技术,并将其“包装”成民用技术方案(如简化版工艺手册、标准件图纸、培训教程)。
2. 推行“专利许可制度”的延伸应用:对于部分次核心通用技术,国家保留所有权,通过“专利许可”方式,授权给符合条件的民间工坊或官督商办企业生产,并收取合理的许可费用,反哺研发。
3. 组织“技术推广队”:从工造司、药石司抽调技术人员,组成巡回队伍,深入主要矿区、农庄、民间工坊,推广普及那些基础支撑技术,如教授更安全的爆破方法、更有效的矿井支护技术、简易的伤口清创消毒法等。
三、 实施重点领域示范项目。
1. “蒸汽之力,惠泽矿业”项目:将早期型号的固定式蒸汽机技术(已非最先进),用于宝山矿区深井排水,并允许民间矿业(在严格监管下)申请使用,极大提升了采矿效率和安全性,催生了矿业设备维修和制造的新行业。
2. “良药济世”计划:将磺胺的简化生产工艺(控制浓度和用途)用于生产民用抗菌药膏和兽药,由官药局严格控制质量和销售,显着降低了民间感染性疾病和牲畜疫病的死亡率。
3. “精工之技,铸就民生”工程:将标准化、度量衡理念和部分简易机床原理,推广至民间铁匠铺、木匠铺,促进了民用工具质量的提升和手工业的规范化。
四、 探索“民为军用”的反哺机制。
林牧之特别强调,融合非单向输出,更要鼓励民用领域的创新反哺军工。例如,鼓励民间工匠改进工具,若其成果优于军用工坊,可被采纳并给予重奖;民间商队在域外发现的特殊材料或新奇器物,可上报换取酬劳,为军工提供新的灵感。
计划的推行,挑战与成效并存。
初期,保密与开放的平衡极难把握。一次,一家获得农具制造许可的工坊,试图仿制许可范围外的军用部件,被技术转化司的督察人员及时发现并严厉处罚,起到了警示作用。皇甫嵩的情报网也加强了对技术流出渠道的监控。
但成效更为显着。获得蒸汽机技术的矿场,产量大增;使用新式农具的屯田区,效率提升;民用医药的推广,增强了百姓对官府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技术转化司通过专利许可获得的收入,以及因民用产业发展而带来的税收增长,开始显现,有效缓解了国库压力,部分实现了“以战养战”的良性循环。工匠们因接触更先进的知识而技能提升,整个社会的技术基底在悄然加厚。
数年后,林牧之巡视一个应用了改良蒸汽排水技术的大型官矿,看到生产井然的景象,对陪同的禽滑略和苏婉清说:
“昔日利器,藏于深府,仅堪御敌;今日化剑为犁,乃可富民强国。 此‘军民融合’之策,初现成效矣!它使科技之力,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滋养我寒川每一寸肌体。”
“然,此路漫漫,保密与发展之平衡,永为悬顶之剑。需时刻警醒,张弛有度,方得始终。”
寒川的“军民融合技术转化”战略,是其科技兴邦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它标志着寒川对科技力量的认识,从单纯的“强兵利器”,扩展到了“富国惠民”的更广阔维度。通过主动引导技术溢出,寒川不仅在提升其经济实力和民生福祉,更在构建一个军民互动、相互促进、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创新型国家生态。这条道路的探索,为寒川在新纪元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积累了至关重要的软实力和长远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