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失败的制度”如同一道坚固的堤坝,为寒川高风险、高回报的前沿探索事业构筑了抵御外界非议和内部动摇的屏障,使得林棠的“前瞻工研苑”等机构得以在相对宽容的环境中持续攻坚。然而,制度的保障终究需要资源的持续供给作为基石。随着寒川科技事业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一个日益尖锐的矛盾浮出水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研发需求与有限且僵化的财政拨款方式之间的冲突。
这一矛盾,在寒川科技界的多个层面同时激化。在顶层,禽滑略主持的科学院和各大“前瞻项目”(如林棠的高压蒸汽机、华棠的新药研发、墨翟的高精度天文仪器等),如同吞噬资源的巨兽,其探索性、长期性使得经费需求难以精确预估,常与王玄策掌管的户部基于“年度预算”和“可见产出”的拨款模式产生激烈摩擦。户部官员面对禽滑略一次次“追加拨款”的申请,苦不堪言,常以“国帑有常,用度有度”为由加以掣肘。
在中间层,工造司、药石司内部,一些并非国家战略级、却极具应用潜力的“部门级研发项目”(如某工坊匠师提出的新型纺织机设想、某药师发现的本地草药新疗效探索),因不属于“重点项目”而难以获得专项经费,往往因缺乏少量启动资金而胎死腹中。
在最基层,情况更为窘迫。格致学院的年轻学者、各艺徒学堂的优秀毕业生,乃至民间一些拥有奇思妙想的工匠药师,他们脑中可能闪烁着改变未来的火花,却因身无分文、人微言轻,其想法根本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付诸实践。寒川的科技创新,呈现出“国家队”一头独大、“草根层”万马齐喑的不平衡态势。
一场关于研发经费的激烈争论,在御前会议上爆发。禽滑略慷慨陈词,力主加大对前沿研究的投入:“主公!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乃科技之源!源枯则流竭!若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恐失未来大势!需设立常备之资,专供探索之用!” 王玄策则据理力争:“禽公之言虽善,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库岁入有定,军费、民生、官俸皆不可减。若无限满足研发之需,则国本动摇!需有规划,讲效益!” 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
新任户部侍郎、以精明干练着称的苏婉清,在仔细调研后,向林牧之呈上了一份切中时弊的奏章。她指出:“当前经费之困,其弊不在投入不足,而在机制僵化。现有拨款,犹如‘撒胡椒面’,或集中于少数大项目,或湮没于日常开销,无法精准滴灌至最具活力的创新萌芽之上,更无法激励各方主动发掘新方向。长此以往,恐致研发活力枯竭。”
苏婉清的建议一针见血:必须改革研发资源的配置方式,建立一套能够激发各方积极性、覆盖不同层次需求、且兼具效率与公平的新型经费管理体系。
林牧之览奏,深以为然。他意识到,科技兴邦进入新阶段,对“钱”的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再仅仅依靠行政命令和固定预算,必须引入更灵活、更富激励性的机制。他决然拍板:“变则通,通则久。 研发经费之制,亦当革新!朕意已决,设立 ‘寒川研究基金’ 体系,以此作为滋养我寒川创新沃土之活水!”
一场旨在构建市场化、竞争性研发资源分配机制的重大改革,在林牧之的主导和苏婉清的具体筹划下,迅速展开。其核心是设立多类别、分层级、竞争申请、绩效评估的研究基金。
“寒川研究基金”体系的构建,体现了极高的管理智慧:
1. 基金分类,覆盖全谱系:基金并非单一池子,而是根据支持对象和目标,划分为不同类别:
? 国家重大专项基金:由林牧之亲自主持评审,用于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最重大战略项目(如新一代军械、重大疫病防治、核心材料突破),采取“揭榜挂帅”方式,集中力量办大事。
? 前沿探索基金:由科学院牵头评审,专门支持像林棠团队这样的高风险、高潜力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申请者需提交详细研究方案和风险评估,强调创新性,容忍失败,经费拨付与阶段性成果挂钩,但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 技术创新基金:由工造司、药石司等应用部门管理,支持面向实际需求的技术改进和产品研发。申请者需证明其项目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鼓励产学研结合。
? 青年人才启动基金:这是最具革命性的设计!专门面向格致学院毕业生、年轻工匠、药师等,支持他们独立提出的小型、原创性研究设想。申请门槛相对较低,重在考察思路的创新性,旨在点燃青年人的创新火花,培养后备力量。
? 民生科技推广基金:由王玄策的民政府管理,支持有利于农业、医疗、环保等民生改善的适用技术推广和本地化创新。
2. 竞争申请,择优支持:所有基金(除部分重大专项外)均采取 “公开指南、自由申请、同行评议、择优资助” 的原则。申请人需提交详细的项目申请书,阐述研究目标、技术路线、预期成果、经费预算等。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匿名评审,确保公平公正。这打破了以往“跑部钱进”、论资排辈的陋习,使得真正有想法、有能力的人能够获得资源。
3. 绩效管理,动态调整:基金并非一拨了之。建立了中期考核和结题验收制度。项目需定期提交进展报告,基金管理部门进行跟踪评估。对于进展顺利、成果突出的项目,可给予持续支持或追加经费;对于执行不力或偏离方向的项目,则及时预警甚至终止资助,将资金重新配置到更有效率的项目上。这形成了 “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
4. 经费监管,专款专用:苏婉清建立了严格的基金财务管理体系,确保经费用于研究本身,防止挪用和浪费。同时,也给予项目负责人一定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以提高效率。
新制度的推行,经历了阵痛,却激发了巨大的活力。
初期,习惯了等靠要的各部门颇不适应,撰写项目申请书成了难题。禽滑略亲自组织培训,帮助科研人员学习如何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研究价值。评审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争议和人情请托,但在林牧之的强力支持和苏婉清的严格监管下,风气逐渐清明。
效果是显着的。一位名叫墨翟的年轻格致学院毕业生(与老学士同名),凭借对光学透镜磨制的新颖设想,成功申请到了一笔“青年人才启动基金”,建立了自己的小型实验室,几年后竟真的改进了望远镜的成像质量。工造司一位普通匠师,凭借对水力传动效率的改进方案,获得“技术创新基金”支持,最终研制出效率更高的纺机,惠及民生。就连林棠的团队,也通过提交详实的前沿探索基金申请,使其经费来源更加稳定和规范,不再完全依赖于禽滑略的个人争取和与户部的“拉锯战”。
更重要的是,基金制营造了一种 “凭本事争取资源,靠成果证明价值” 的竞争氛围。寒川的科技界,不再是少数权威的舞台,而是成为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广阔海洋。创新的活力,从顶层扩散到了整个体系。
数年后,林牧之审阅基金年度报告,看到琳琅满目的获批项目和一批批脱颖而出的年轻面孔,欣慰地对苏婉清和禽滑略说:
“基金一设,如开闸放水,活鱼竞跃! 昔日资源之困,非困于少,而困于滞。今日之制,使好钢用于刀刃,活水浇灌新苗,善莫大焉!”
“此制之成,标志着寒川科技兴邦,已从国家强力推动,转向了制度保障下的自我演进、自我繁荣的新阶段!此乃百年根基之业!”
“寒川研究基金”的设立,是寒川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座里程碑。它通过资源分配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将市场竞争和绩效管理的理念引入科技创新领域,极大地激发了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为寒川科技事业的持续、健康、内生性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这看似是“管钱”的小事,实则是“激发人的创造力”的大事,为寒川在新纪元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了制度上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