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的疆域在精确的舆图上日渐清晰,钢铁与火药的轰鸣声宣示着这个新生势力的肌肉。然而,一场不期而至的、多年未遇的严酷寒冬,却以一种无声而残酷的方式,击中了寒川庞大躯体的另一处软肋——后勤保障,尤其是最基础的被服装具供给。
凛冬已至,北风如刀。尽管寒川主城及核心区域已提前储备部分冬衣,但边境哨所、新建屯堡以及不断扩编的军队,对冬装的需求远超预计。运送物资的车队在风雪中艰难跋涉,延误严重。当寒潮前锋裹挟着鹅毛大雪席卷北境时,许多戍边士卒和开拓民们,身上还穿着单薄的秋装。
惨剧接连发生。
郑知远收到紧急军报:一处偏远哨所,因冬衣未能及时送达,一夜之间,十余名值守士卒竟活活冻僵在哨位上,至死仍保持着持铳警戒的姿态!消息传回,全军悲愤。
几乎同时,苏婉清也接到急报:新开辟的“黑云岭”屯田点,数十户垦荒百姓因缺衣少被,冻伤者众,数名体弱老者没能熬过寒夜。
军营和工坊中,因冻伤而减员的情况也陡然增加,士气与生产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林牧之亲临冻死士卒的哨所,看着那些被冰雪覆盖、面色青紫的年轻面孔,抚摸着他们身上那件不足以御寒的旧战袄,他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颤抖。一股混合着悲痛、愤怒与自责的情绪在他胸中翻涌。他意识到,寒川可以造出最犀利的火铳,可以绘制最精确的地图,却没能让为其守卫疆土、开拓基业的子弟们穿上足以抵御风寒的棉衣!一支让士兵冻毙于岗位的军队,纵有百万钢铳,又何谈强大?
“主公…是臣失职,未能统筹周全…”苏婉清跪地请罪,声音哽咽。
“非卿一人之过!”林牧之扶起她,声音沉痛而冰冷,“乃我寒川后勤体系陈旧、保障能力低下之积弊总爆发!我等目光皆聚焦于刀锋之利,却忽视了持刀者身躯之暖饱!”
他猛地转身,对汇聚而来的核心层厉声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乃古之明训!而今,我寒川竟有士卒未死于敌刃,而亡于严寒!此乃奇耻大辱!”
“即刻起,全面革新我寒川之后勤保障体系!首要之务,解决被服装具之困!朕要建被服厂,要让我寒川军民,人人有暖衣,日日有饱饭!”
一场针对后勤体系的刮骨疗毒式的改革,在林牧之的铁腕推动下迅速展开。首当其冲的,便是建立现代化的被服生产体系。
一、 从分散到集中:被服厂的诞生。
以往,寒川的军服民衣主要依靠民间散户缝制、官府征调或采购,质量参差不齐,效率低下,根本无法应对大规模、标准化的需求。
? 选址建厂:林牧之下令,在麒麟工业区附近,划出专区,兴建“寒川第一被服厂”。利用工业区已有的水力和初步的标准化管理经验。
? 集中生产:将分散的裁缝、织工集中到厂内,实行统一管理、分工协作。
? 原料保障:苏婉清亲自负责,一方面通过贸易加大棉花、羊毛、麻布等原料的输入,另一方面鼓励辖内种植棉花,发展纺织。
二、 标准化与流水线作业。
禽滑略的工造总局介入,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和流水线理念引入被服制作。
? 尺寸标准化:对人体进行大量测量,制定出大、中、小等几种标准尺码的军服和民衣样板,告别了以往“量体裁衣”的低效模式。
? 工序分解:将一件棉衣的制造过程分解为裁剪、絮棉、缝合、钉扣等多道工序,每名工人只负责一个环节,熟练度飞速提升。
? 工具改良:设计专用的裁剪模板、改进缝衣针和顶针的材质,甚至尝试制造简易的脚踏式缝纫机(雏形),以提高效率。
三、 质量与效率的博弈。
初期,质量与速度的矛盾突出。为追求产量,部分棉衣出现棉花分布不均、缝线稀疏等问题。林牧之得知后,亲临厂房,随手拿起一件次品,当众撕开,露出结块的棉絮。
“此等衣物,如何御寒?与谋杀何异!”他严令,“质量与产量并重! 设立质检环节,不合格者一律返工!工匠薪酬与质量挂钩!”
同时,他也鼓励创新,如尝试双层夹棉结构、研究更保暖的填充物、在易磨损部位加厚加固等。
被服厂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遭遇了原料短缺、熟练工不足、管理模式不适应等诸多困难。但在林牧之的持续关注和资源倾斜下,工厂逐渐步入正轨。机器的轰鸣声(即便是简陋的水力驱动)与密集的针线声交织,一捆捆布匹进去,一箱箱成衣出来,效率远非昔日可比。
四、 后勤体系的全面革新。
被服厂的建立,只是一个引爆点。林牧之借此推动对整个后勤体系进行系统化、制度化的改革。
? 仓储物流升级:建立分级仓储制度,在核心区设中心仓库,边境要地设前沿仓库,改善仓储条件(防潮、防火、防鼠),优化调配流程。
? 运输保障强化:赋予后勤运输部队更高优先级,保障路权,配备更好的车马和御寒物资。
? 需求预测与计划生产:王玄策组织文吏,根据军队员额、户籍人口、季节变化,尝试进行需求预测,指导被服厂、粮仓等进行计划性生产与储备,避免盲目性。
? 建立后勤法规:制定《寒川后勤保障条例》,明确各部门职责、物资调配权限、应急响应机制,使后勤工作有章可循。
当寒冬尚未完全过去,第一批数千套厚实均匀、针脚细密的标准冬装,以及配套的棉被、鞋帽,被迅速送往各边境哨所和屯田点。士卒们穿上新棉衣,感受到久违的温暖,眼眶湿润,士气大振。百姓领到救济衣物,感激涕零,对寒川政权的认同感倍增。
郑知远抚摸着新式军服上加固的肩衬和肘部,感慨道:“主公,此衣不仅暖身,更是规矩与关怀之体现!将士们必感念此恩,用命杀敌!”
苏婉清看着后勤账目上开始变得清晰、有序的数据,也松了一口气:“主公,制度化之后,物资调配效率显着提升,浪费减少,民心亦安。”
林牧之站在被服厂外,看着运送物资的车队消失在风雪中,心中并无太多喜悦,而是充满了反思与前瞻。
“衣食住行,乃民生之基,亦为军力之源。”他对随行众臣道,“此次教训,刻骨铭心。让我等明白,强国之路,不仅需要锋利的矛与坚固的盾,更需要一个高效、可靠、能滋养万千生灵的后勤脊梁!”
“被服厂之成,仅为一隅。粮秣、医药、器械…之后勤诸事,皆需以此为例,建立标准,完善制度,提升效率!”
“传令:嘉奖被服厂有功人员。然,革新之路,方才起步。朕要的,是一个能支撑寒川征战四方、开疆拓土的现代化后勤体系!此事,关乎国运,诸公须再接再厉!”
寒川第一被服厂的建立与后勤体系的初步革新,标志着寒川开始从单纯的军事扩张和技术突破,转向内部治理的系统化与现代化。它补上了一块至关重要的短板,使寒川的强盛建立在更为坚实和人性化的基础之上。这支军队,不仅拥有了更犀利的武器,也开始披上了更温暖的战袍。其带来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提升,是任何新技术都无法替代的。寒川的崛起之路,因这场“温暖”的革命,而变得更加稳健和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