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的运输体系在畜力与机械的优化组合下,艰难地提升着物资流转的效率。然而,无论是驰骋的驿马还是沉重的货车,都需要沿着既定的道路前行。而寒川对自身疆域的认识,尤其是对道路、山川、资源的精确掌握,却如同一幅布满迷雾和谬误的旧画卷,严重制约着军事部署、资源开发和行政管理的高效运行。一次因地理信息缺失而导致的军事失利,将这个问题以最尖锐的方式摆在了林牧之面前。
郑知远麾下的一支精锐斥候队,奉命深入北狄控制区进行侦察,并伺机破坏一处疑似粮草囤积点。行动依据的是一张缴获自敌军、又经多方口述补充的“地图”。图上标注的山脉走向模糊,河流位置偏差极大,距离更是全凭估算。结果,斥候队按图索骥,非但未能找到目标,反而在复杂地形中迷失方向,误入敌军埋伏圈,伤亡惨重,仅有数人侥幸生还。
“主公!非是儿郎们不勇,实是那图…那图害人啊!”生还的斥候队长跪地哭诉,“图上标一日路程,实则走了三日!标有水源处,竟是干涸河谷!我等如同盲人骑瞎马,怎能不败?”
几乎同时,王玄策也呈上内政难题:新辟的屯田点因对地下水源和土壤情况不明,开垦后收成寥寥;工造总局规划的一条引水渠,因高程测量错误,开挖后无法引水,白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林牧之听着汇报,看着案头那几张线条粗糙、信息残缺、甚至自相矛盾的所谓“地图”,脸色阴沉得可怕。他走到巨大的北境沙盘前——这沙盘本身也因缺乏精确数据而显得比例失调、细节模糊。一股强烈的危机感涌上心头:寒川的刀锋再利,若不知敌在何方、路在何处、资源埋于何地,便如同巨人在迷雾中挥舞拳头,空耗气力,甚至可能伤及自身!
“不知地利,焉能谋胜?不明己土,何以安邦?”林牧之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我寒川将士岂能因一纸谬图而白白牺牲?我寒川资源岂能因盲目开掘而空耗?测绘之事,关乎生死存亡,必须即刻重视,系统开展!”
一场旨在拨开地理迷雾、绘制精确版图的宏大工程,被提升到战略高度。林牧之任命心思缜密、精通算学的王玄策总揽此事,成立“舆图司”,并从工造总局、军中斥候、乃至民间招募通晓堪舆、算学之人,组建专业测绘队伍。然而,寒川的测绘基础几乎为零,工具简陋,知识匮乏,其难度不亚于一场远征。
一、 白手起家:工具与方法的探索。
测绘之初,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量测。
? 基础工具:仅有最简单的绳尺、步弓(测量距离)、罗盘(确定方向)、矩尺(测直角)和简陋的水准仪(利用水平管)。对于远距离和高度差测量,几乎束手无策。
? 方法创新:测绘人员发挥智慧,创造性地运用三角测量法的雏形:在已知基线两端,通过测量目标点的角度,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推算距离。他们立标杆,设标旗,在广袤的土地上进行着繁琐而艰苦的丈量。
? 高程测量:利用连通器原理制作简易水准仪,进行高程传递,翻山越岭,一步步地将高程从已知点引向未知区域。
过程极其艰苦。测绘队员需攀爬险峰,穿越密林,渡涉河流,常遇野兽袭击和恶劣天气。每一份数据的获得,都浸透着汗水与风险。
二、 军事优先:绘制“铁血舆图”。
林牧之明确指示,测绘工作优先服务于军事需求。皇甫嵩的情报司与测绘队紧密配合。
? 地形测绘:重点测绘边境地区、战略要冲、行军通道的地形、地貌、坡度、通视条件。标注出适合埋伏、阻击、屯兵的关键地点。
? 距离与方位:精确测量重要据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和实际路径距离,标注方位角,为部队机动和炮兵射击提供数据支持。
? 兵要地志:详细记录水源地、可宿营点、渡口、险隘等信息,汇编成册,配发部队。
郑知远派出精锐小队护卫测绘队,并将在后续军事行动中验证和修正地图。当第一份相对精确的边境防御要图送到郑知远手中时,这位老将抚摸着图上清晰的山脉、河流和等高线,激动不已:“得此图,如盲者复明!排兵布阵,心中有底矣!”
三、 资源勘探:绘制“宝藏舆图”。
在军事测绘的同时,对寒川控制区内的资源普查也同步展开。
? 地质测绘:测绘队与工造总局的勘探人员合作,标注已发现的煤矿、铁矿、石灰石等矿点位置,并记录地质露头特征,为寻找新矿藏提供线索。
? 水利测绘:精确测量河流走向、流量、落差,为修建水坝、引水灌溉、规划水路运输提供依据。
? 土地测绘:丈量可垦荒地,测绘土壤性质、地形坡度,为农业开发提供科学指导。
王玄策组织文吏,将测绘获得的海量数据,进行整理、核对、绘制。他们改进了制图方法,尝试设定比例尺,运用图例符号,使地图更加规范、易读。
四、 初见成效与严峻挑战。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第一套较为系统的《寒川疆域总图》及若干分幅专题图(如《北境防御要图》、《寒川矿藏分布图》、《寒川水系水利图》)初步绘制完成。
当这些崭新的地图悬挂在都督府的墙壁上时,所有人都感到震撼。山川河流脉络清晰,城镇道路位置准确,资源分布一目了然。与之前那些印象派般的地图相比,真有云泥之别!
林牧之站在图前,手指顺着清晰的路线划过,沉声道:“有此图,我军出击,可择最佳路径;防御,可据险要之地;开发,可避无用之功。其价值,何止万金!”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测绘范围仍限于核心区域,广大偏远地带仍是空白;测量精度受工具限制,仍有误差;地图更新滞后于实际变化(如新修道路、工事)。更重要的是,地图的保密成为重中之重。如此精确的地图若落入敌手,后果不堪设想。林牧之下令,所有地图列为机密,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制度,复制和使用需经特许。
寒川对测绘的重视与投入,是一次从感性认知到理性管理的飞跃。它标志着寒川的统治,开始建立在精确的数据和空间信息基础之上。这份用脚步丈量、用汗水绘就的图卷,不仅是指引方向的工具,更是寒川主权意识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它如同为寒川这艘航船装上了精确的罗盘和海图,使其在争霸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更清晰地看清航向,更稳妥地避开暗礁,向着未知的广阔天地,坚定前行。林牧之深知,这幅图,将随着寒川的脚步,不断延伸,直至描绘出他心中那个宏伟的帝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