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的工业心脏在钢铁与火焰中轰鸣,科技之树在军工、医疗、化学乃至动力领域不断抽出新枝。然而,随着疆域的初步稳固和控制范围的扩大,一个看似基础却至关重要的系统瓶颈日益凸显——信息传递。寒川的躯体在壮大,但其“神经脉络”却依然原始而脆弱,严重制约着其对庞大肌体的有效指挥与控制。
林牧之在都督府中,时常面临这样的困境:边境一处军寨遭遇小股敌军袭扰,等烽烟传回主城,再派兵驰援,往往已是数日之后,战机早已贻误。各屯田点、矿场的粮秣产出、物资需求,依靠信使徒步传递,信息滞后且易出错。甚至主城与麒麟工业区之间,虽仅隔数里,但一道指令的往返仍需耗费大半日。政令不畅,军情迟缓,如同一个反应迟钝的巨人,空有力量却难以迅速应对四方。
“主公,昨日收到西北黑云岭矿警急报,言三日前有狄虏游骑窥探。待我军斥候今日抵达,敌踪早已渺然。”郑知远指着地图上遥远的标记,眉头紧锁,“消息传递,竟比敌军马腿还慢!如此下去,边境处处烽火,我军疲于奔命,却处处落后一步!”
王玄策也忧心忡忡:“各屯田点赋税征收、丁口统计,文书往来动辄旬月,数据陈旧,难以据此精准调度。长此以往,恐生内乱。”
林牧之凝视着地图上那些代表据点、道路的符号,深感一种无形的掣肘。寒川的刀锋虽利,若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便如同盲人舞剑,空耗气力。他沉声道:“疆域拓展,非仅占地盘,更需如臂使指!信息不通,则政令军令皆成空文!通讯之弊,已成我寒川心腹大患!须得系统整治,建立一套迅速、准确、可靠的传讯体系!”
一场围绕“通讯”的系统性建设工程,在林牧之的亲自督导下展开。寒川没有超越时代的技术,只能立足于现实,对现有手段进行极致优化与组合创新。
一、 烽火狼烟体系的标准化与网络化。
烽火,是最古老也最快速的远距离视觉通讯方式,但以往使用混乱,信号单一(仅有敌袭一种)。林牧之责令皇甫嵩的情报司主导改革:
? 信号编码:规定不同数量的烽火、狼烟(如单烟、双烟、三烟),以及结合旗帜(昼)或灯笼(夜),代表不同含义:如“小股敌军”、“大队来袭”、“急需援兵”、“平安无事”等。并尝试建立简单的接力传递系统,将重要信息一站站传回中枢。
? 烽燧建设:在边境险要处和交通枢纽,修建更加坚固、了望范围更广的烽火台,派专人驻守,配备望远镜(简易的“视管”已开始小规模装备),形成通讯网络。
? 严格律令:制定《烽燧律》,对误报、迟报、瞒报者处以重刑,确保信号的严肃性。
此举虽不能传递复杂信息,但极大提升了边境预警的速度和准确性。
二、 信鸽系统的专业化与规模化。
信鸽传递,速度较快,可携带简短文书,但受天气、天敌影响大,且易被拦截。寒川此前仅有零星使用。
? 建立鸽苑:设立专门的“通信鸽苑”,由经验丰富的鸽师负责,系统化培育、训练信鸽。选择耐力好、归巢性强的鸽种,进行定向繁殖。
? 固定航线:在主要据点之间(如主城与各军寨、工业区、重要矿场)建立固定的信鸽通信航线,定期放飞,传递常规报告和紧急军情。
? 文书加密:传递的文书内容极其简练,并使用固定代号(如“甲地”指代某军寨,“粮缺”用特定符号表示),即使被截获,敌方也难以立刻理解全部含义。
信鸽成为了中短距离传递书面信息的重要补充。
三、 驿传系统的提速与扩网。
对于必须传递详细文书、物资样品(如新矿石)或人员的情况,可靠的驿传系统仍是不可替代的。
? 修整驿路:投入人力物力,整修连接各要点的官道,减少路途时间。
? 增设驿站:在关键节点增设驿站,配备快马和健卒,实行接力传送,确保文书能以最快速度送达。
? 轻重分级:根据文书紧急程度,贴上不同标志(如“流星快马”、“急递”、“平常”),享受不同的优先传递级别。
然而,林牧之和皇甫嵩深知,以上手段虽能提升效率,但仍有致命缺陷: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几乎透明。烽火信号众人可见;信鸽可能被射落、文书被查阅;驿使可能被俘或叛变。一旦核心机密(如军事部署、新技术细节、重要人物行踪)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必须建立一种即使被截获,敌方也无法破译的通讯方式! 这个重任,落在了皇甫嵩肩上。
皇甫嵩,这位老练的情报头子,展现出了他深藏不露的智慧。他借鉴了古代兵书中的阴符、暗码思想,并结合寒川的实际,创造了一套初级的密码体系。
? 密码本的制作与保管:他亲自监督,制作了数套密码本。其形式可能是:
? 字码对应:一本看似普通的书籍(如《寒川地理志》),约定以页码、行数、第几字来对应真实信息中的字。
? 数字替换:将常用字、词、军械名、地名等编成数字代码表。如“01”代表“主公”,“25”代表“寒川铳”,“37”代表“黑云岭”。
? 加密与解密流程:发送方根据密码本将明文写成密文(可能是一串看似无意义的数字,或一篇看似平常却暗藏玄机的普通文章)。接收方用相同的密码本进行反向解读。密码本定期更换。
? 严格的使用范围与纪律:只有极少数高级将领、核心大臣和特定信使有权使用和接触密码本。密码通讯仅用于传递最高机密。
这套密码体系虽然原始,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已堪称降维打击。它确保了寒川最核心的决策和情报,能够在相对安全的通道内流转。
四、 实战检验与危机。
新通讯体系投入运行后,效果立竿见影,但也经历了严峻考验。
一次,边境烽火台准确发出了“大队来袭”的三烟信号,主城迅速做出反应,预置兵力,成功击退了敌军一次颇具规模的进攻。
另一次,一名信使携带着用密码写成的、关于新型“雷火”步枪换装计划的密信,在途中被萧铁心的斥候截杀。敌军获得了密信,但面对那串天书般的数字,一筹莫展,完全无法解读,错失了获悉寒川军力提升关键情报的良机。此事让林牧之等人深刻认识到密码的极端重要性。
当然,系统远非完美。恶劣天气下信鸽迷失、烽火台被大雾遮挡、驿路被破坏、密码本管理出现疏漏的风险始终存在。但相比以往,寒川的“神经网络”已变得更加敏锐、更加迅捷、也更加安全。
林牧之在听取皇甫嵩关于通讯体系建设的总结汇报后,满意地点点头:“烽火为目,信鸽为足,密码为心。三者合一,方使我寒川耳目灵通,决策千里!”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方隐约可见的烽火台,意味深长地说:“然,此仍非极致。朕期待,有朝一日,寒川之讯息,能如思绪般,瞬息传遍疆域,再无阻隔!皇甫爱卿,此事,需持续精进!”
寒川在通讯领域的系统化建设,是其从割据势力向正规政权演变的关键一步。它不仅提升了军事效率和统治能力,更在无形中塑造着一种重视信息、追求效率、严守机密的现代组织文化。这条看不见的“信息高速公路”的铺设,为寒川未来的扩张与争霸,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