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轮机”这一革命性构想的提出与初步原理验证的成功,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寒川帝国科技界的核心圈层内激起了巨大的波澜。然而,这波澜并未止于格致学院与工造总局的内部研讨。当项目需要从秘密的理论预研阶段,转向申请更多资源进行实质性原型开发时,这一过于超前且风险极高的构想,不可避免地摆到了帝国最高决策层的面前,引发了一场席卷朝堂的、关于创新方向、资源分配与国家战略优先级的激烈辩论。质疑的声浪与坚定的支持,在这决定寒川未来科技走向的关键时刻,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这场风暴的中心,是冬至日举行的帝国年度预算审议御前会议。与会者除了林牧之与核心四臣(王玄策、郑知远、陈烁、皇甫嵩)外,还包括了六部九卿的主要官员。会议的本意是统筹来年各项开支,但当议程进行到工造总局的预算申请时,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依照程序,呈报了常规的舰船建造、武器更新、基础建设等预算。然而,在最后,他深吸一口气,郑重地附加了一份用火漆封缄的密折,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陛下,诸公,此外,工造总局与格致学院联合申请一笔专项经费,用于……用于推进‘新型动力原理探索项目’,即‘蒸汽轮机’之原型机研制。”
“蒸汽轮机”这个陌生的词汇一出,许多官员面面相觑,交头接耳。陈烁简要解释了其原理与潜在优势,并提到了初步原理验证的积极结果。
他的话音刚落,户部尚书王玄策便第一个站了起来,眉头紧锁,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审慎:“陈大人!此事……是否过于孟浪了?”他转向林牧之,拱手道:“陛下!臣并非不支持创新,然此事关乎国计民生!‘蒸汽轮机’之说,闻所未闻,毫无先例可循!仅凭研究院内一次小规模试验,便要投入巨资研制原型?须知,‘龙魂号’工程已耗费甚巨,各地水利、边关屯田、官仓储备,处处需钱!若将此不确定之项目与国之根本所需并列,甚至优先,臣恐……臣恐本末倒置,虚耗国力啊!” 他的担忧代表了务实派官僚的普遍心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保障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与国防项目。
紧接着,一位资深的翰林院学士也出列附和,引经据典:“陛下!《周易》有云:‘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工造之事,当循序渐进,脚踏实地。此‘轮机’之想,迹近奇巧,恐非正道。昔日公输班虽巧,木鸢终不能久飞。臣以为,当集中精力,完善现有蒸汽机,方是强国之基,岂可舍本逐末,追逐虚无缥缈之幻影?” 这代表了部分恪守传统、对“奇技淫巧”心存疑虑的文官体系的声音。
甚至在水师内部,也存在分歧。一位负责后勤装备的侍郎低声对身旁的同僚嘀咕:“现有的‘盘龙’机虽不尽完美,但好歹可靠。这新玩意儿,听着就悬乎,万一造出来不好用,或是容易坏,岂不是耽误了舰队形成战斗力?”
质疑的声音,如同冰冷的冬雨,泼向了满怀热忱的陈烁和林烁(作为技术说明官列席会议)等人。会场的气氛变得凝重而压抑。
面对汹涌的质疑,大将军郑知远却出人意料地保持了沉默,他浓眉紧蹙,手指轻轻敲击着座椅扶手,似乎在权衡着什么。他深知军事对可靠性的极致要求,但也渴望获得决定性的优势。
就在陈烁准备起身抗辩之际,一个清朗而坚定的声音响起,打破了沉默。众人望去,竟是列席会议的自然哲学研究院年轻学者林烁。他虽官阶不高,但在皇帝特许下,有权在技术议题上发言。
林烁走到殿中,向林牧之和诸公深深一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无畏:“陛下,诸公大人!晚辈林烁,冒昧陈情。王尚书忧国忧民,前辈学士引经据典,皆乃老成谋国之言,晚辈深感敬佩!”他先礼后兵,语气恭敬,但接下来的话却寸步不让:
“然,诸公可知,我寒川今日赖以为傲之‘雷龙炮’、‘磺胺药’,在其初创之时,何尝不也被视为‘奇巧’、‘虚无’?若当年因畏惧风险、固守成规而放弃探索,何来今日之利?”
他转向王玄策:“王大人担心虚耗国力,晚辈深知大人之难。然,创新之投资,非为消耗,实为播种! 今日投入一金于未知,若成,明日或收百金之利!‘蒸汽轮机’若成,其效能远超现有蒸汽机,届时,我战舰航速更快,商船运力更强,工厂效率更高,其所创造之财富与国力,岂是今日投入所能比拟?今日之‘虚耗’,或为明日之‘厚积’!”
他又看向那位老学士:“前辈以古为鉴,警醒后人,用心良苦。然,时代变迁,格物之理亦当与时俱进。若只因无先例便不敢尝试,则人类至今仍应穴居野处!寒川欲超越强敌,岂能永远步人后尘?唯有敢为人先,方能独步天下!”
林烁的发言,有理有据,既有对前辈的尊重,又充满了年轻一代的锐气与自信,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这时,一直沉默的郑知远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的果断:“陛下!老臣起初亦有疑虑。但听了林博士之言,再细想之下,觉得此事……值得一搏!”他环视众人,目光锐利:“我水师将士,日夜期盼能有更快、更强的战舰!现有蒸汽机,似已到顶。若这‘轮机’真能带来飞跃,冒些风险,又如何?总不能等奥伦特人造出来了,我们再去追赶!打仗要出其不意,科技亦当如此! 老臣支持拨付部分经费,进行原型试制!即便不成,也能积累经验!”
郑知远的表态,极大地扭转了局势。军方务实派的支持,分量极重。
情报司主官皇甫嵩也阴恻恻地补充了一句关键信息:“陛下,据西线密报,奥伦特其科学院内,亦有类似‘旋转动力’之传闻,虽未证实,但不可不防。” 这句话,巧妙地利用了外部竞争压力,为支持派增添了筹码。
陈烁见状,立刻趁热打铁,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陛下,诸公!为稳妥起见,臣建议,此项拨款,不必一次性投入,可设为‘阶段性目标考核拨款’。即先拨付一期经费,用于完成小型原型机设计与关键部件试制。若阶段性目标达成,效果显着,再拨付二期;若遇不可逾越之困难,则及时止损。如此,既可控制风险,又不致错失良机。”
这个方案,既体现了进取心,又包含了风险控制,显得务实而富有弹性。
最终,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端坐于龙椅之上的林牧之。他自始至终静静地听着双方的激烈辩论,脸上看不出喜怒。
良久,林牧之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陈烁和林烁身上,声音平和却带着定鼎乾坤的力量:
“诸卿之论,朕已了然于胸。王爱卿之虑,乃老成持国之本;林博士之辩,乃开拓进取之志;郑将军之决,乃强军卫国之需;陈爱卿之策,乃稳健可行之道。皆是为国筹谋,朕心甚慰。”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无比坚定:“然,朕始终坚信,寒川之未来,系于创新,成于胆识! 若事事求稳,畏首畏尾,何来今日之寒川?‘蒸汽轮机’之构想,虽险,其志可嘉,其方向,正合朕‘凌云’之志!”
“旨意如下:”林牧之断然道,“准陈烁、林烁所请!拨付专项经费,按‘阶段性目标考核’方式,启动‘蒸汽轮机’原型机研制项目! 着工造总局、格致学院通力协作,朕要亲眼看到,这革命性的火花,能否燃成燎原之势!”
“然,朕亦要提醒,”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看向陈烁和林烁,“此乃国之重托,望尔等胆大心细,务实求真,不负朕望,不负国恩!”
皇帝的最终裁决,一锤定音。质疑的声音被纳入了风险控制的考量,而支持的力量则获得了实践的许可。这场朝堂之争,没有简单的胜负,而是在最高决策者的智慧权衡下,达成了一种动态的、激励与约束并存的平衡。
当林烁扶着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的陈烁走出大殿时,冬日午后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汉白玉的台阶上。尽管前路依然布满荆棘,但至少,他们赢得了将构想变为现实的机会。寒川科技的巨轮,在经历了内部的激烈碰撞后,调整航向,朝着那片充满未知与希望的“深水区”,再次勇敢地启航了。质疑与支持的交锋,如同淬火的锤锻,反而让这创新的决心,变得更加坚韧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