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科技遭遇“天花板”的困境,在林牧之“正视瓶颈、强化基础、开放思路”的新旨意下,并未导致消沉,反而激发了一种更为深沉而炽热的探索激情。格致学院与自然哲学研究院的氛围,从遭遇挫折后的短暂迷茫,转变为一种近乎虔诚的求索状态。学者和工匠们深知,沿着现有技术路径的修修补补,已难以带来质的飞跃。突破“天花板”,需要的不再是更精巧的改进,而是对根本原理的重新审视,乃至颠覆性的认知跃迁。就在这片看似停滞的深水区,一些基于长期积累和自由探索的 “革命性构想” ,开始如同深水中的潜流,悄然涌动,最终破水而出,照亮了前路。
这场思想风暴的中心,依然在自然哲学研究院那间堆满手稿和简易模型的数学物理部工作室。深夜,油灯如豆,林烁和他的几位核心伙伴围坐在一块巨大的石板前,上面画满了蒸汽机气缸、活塞、连杆的示意图和各种能量流动的算式。他们已经连续多日沉浸在对热功转换效率极限问题的探讨中,试图为“龙魂号”动力系统的瓶颈找到理论突破口。
“传统的往复式蒸汽机,热效率似乎存在一个理论极限。”林烁用炭笔指着活塞的往复运动轨迹,“每一次活塞来回,都有大量的能量消耗在改变运动方向、克服摩擦和热散失上。我们改进材料、优化密封、提高压力,都只是在逼近这个极限,却难以超越。”
一位擅长流体力学的研究员赵清源(曾参与“潜蛟”号深海勘探数据分析)盯着石板,若有所思地喃喃道:“若是……若是能让工质(蒸汽)的动能更直接地转化为旋转的机械能,避免这来回往复的损耗呢?”他拿起一个茶杯,用手指沿着杯口划了一圈,“就像水流推动水车,是连续的圆周运动,效率是否更高?”
这个看似简单的类比,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工作室中沉闷的空气。所有人都愣住了,目光聚焦在那只茶杯上。
“连续的圆周运动……直接转化……”林烁重复着这几个词,眼中骤然爆发出惊人的光芒。他猛地站起身,几乎打翻了油灯,快步走到另一块石板前,快速画了起来。他画的不再是气缸和活塞,而是一个类似纺锤的转子,周围布满了叶片或喷嘴。
“诸位!”林烁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赵兄一言惊醒梦中人!我们为何总要执着于让蒸汽推着活塞‘来回’跑?为何不能让它‘吹着’一个轮子‘一直转’?就像风车迎风旋转!如果我们设计一种机构,让高压蒸汽直接冲击带有叶片的转子,使其高速旋转,再通过轴输出动力——这,就是连续的、更直接的能量转换! 或许可以称之为……‘蒸汽轮机’!”
“蒸汽轮机”这个概念一提出,整个工作室沸腾了!这完全跳出了往复式蒸汽机的思维框架,是一种原理层面的根本性创新!人们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可行性。
“妙啊!若能成,结构可以更紧凑,转速可以极高!”
“但高压蒸汽如何有效导向叶片?叶片材料能否承受高速冲击和高温?”
“轴承和密封将是巨大挑战!”
“效率如何计算?这需要全新的热力学模型!”
质疑和兴奋交织在一起。这构想大胆得近乎疯狂,但它指向了一个充满诱惑的可能性:绕过往复式蒸汽机的固有缺陷,开辟一条全新的动力之路。
然而,当林烁将这个初步构想整理成文,在研究院的内部研讨会上提出时,却遭到了强烈的质疑,尤其是来自一些经验丰富的工程专家和部分保守的学者。
一位来自工造司动力坊的老工匠石坚,是受邀参与研讨的顾问,他听完后直摇头:“林博士,您的想法天马行空,老夫佩服。但实不相瞒,此议……近乎空想!蒸汽之力,狂暴难驯,用于推动活塞,尚需精铁重器层层制约。若让其直接冲击叶片,且不说叶片瞬间即毁,那高速旋转的转子,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密封?稍有差池,便是炸膛之祸,堪比火药!此非动力,实为凶器!还是脚踏实地,改进现有锅炉活塞更为稳妥。”
另一位资深学者也忧虑道:“林烁,此构想缺乏先例,亦无成熟理论支撑。投入研究,风险极高,很可能耗费巨资而一无所获。研究院资源有限,当用于更有把握的方向。”
面对这些务实而尖锐的质疑,林烁没有退缩。他早已不是那个仅凭热情行事的年轻学子。他准备了详细的论证手稿,其中不仅包括初步的力学分析,还引用了研究院在材料强度、流体力学方面的最新成果,甚至绘制了几种可能的叶片和喷嘴的构想图。
“石师傅,诸位前辈,”林烁恭敬但坚定地回应,“晚辈深知此构想之险,亦知无先例可循。然,革命性的突破,往往始于被视为‘空想’的构想。 往复式蒸汽机之初,不亦是如此?”
他指着图纸上的叶片:“材料之困,正可推动我材料学迈向新高!密封之难,或催生新的精密加工技艺!即便失败,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亦是无价之宝!若因畏惧困难而固步自封,我寒川科技,将永无突破‘天花板’之日!”
研讨会上争论激烈,分成了支持探索的“激进派”和主张谨慎的“稳健派”。
消息很快传到了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耳中。他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调阅了所有讨论记录,并单独召见了林烁和持反对意见的石坚等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闭门谈话。
陈烁静静地听完了双方的陈述,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他深知,这个决策至关重要。支持林烁,意味着要将本就紧张的资源投入一个高风险、长周期的探索项目,一旦失败,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但若扼杀这个构想,则可能错过一个时代机遇。
最终,陈烁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做出了一个决定性的判断:
“石师傅的担忧,合情合理,是老成持重之言。然而——”他话锋一转,看向林烁,眼中闪烁着与其年龄不符的锐意与担当,“林烁之构想,虽险,其志可嘉,其方向,或正是打破僵局之关键!我寒川科技,已至攻坚克难之时,不敢冒险,何来突破?”
他站起身,决然道:“本官决定,在研究院内,成立‘新型动力原理探索项目组’,由林烁牵头,给予最低限度的启动资源,进行先期理论验证和关键难题预研。 此项目,列为高度机密。同时,工造司现有蒸汽机改进项目,由石师傅负责,继续推进,双线并行!”
陈烁的决策,体现了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既鼓励了革命性的探索,又保障了现有技术的持续发展;既给予了创新空间,又控制了风险规模。
林烁的项目组迅速成立,虽然资源有限,但汇聚了一批最具冒险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年轻学者。他们夜以继日地投入到“蒸汽轮机”的理论构建和简易模型试验中。失败是家常便饭,模型一次次崩溃,但他们从每一次失败中积累数据,修正理论。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试验中。为了测试一种新型合金叶片的耐冲击性,他们搭建了一个极其简陋的单级冲动式涡轮模型。当高压蒸汽通过特制的喷嘴冲向叶片时,转子竟然持续稳定地旋转了起来,虽然转速不高,时间很短,但那一刻,实验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原理验证,取得了初步成功!
消息保密地报告给陈烁。陈烁亲自到实验室查看了那个简陋但意义非凡的模型,激动得双手微微颤抖。他深知,尽管距离实用化还遥遥无期,但这一步,意味着寒川在动力技术上,已经瞥见了一条全新的、充满希望的岔路口。
陈烁立即将这一重大进展密奏林牧之。在报告中,他不仅汇报了技术突破,更着重强调了其战略意义:“陛下,此构想若成,将不仅解决舰船动力之瓶颈,更可能引发整个工业运输体系的革命,其意义,不亚于蒸汽机之初现!此乃我寒川突破‘天花板’,实现‘凌云之志’之关键一役!”
林牧之览奏后,沉思良久,最终批复:“准予秘密继续,加大支持,力求实效。此乃国运所系,慎之重之。”
“蒸汽轮机”这一革命性构想的提出与初步探索,标志着寒川的科技发展,从“追赶集成”和“体系优化”,开始勇敢地迈向 “原始创新”和“范式革命” 的无人区。它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寒川创新文化和战略胆识的集中体现。这粒深埋于困境中的种子,能否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虽未可知,但它已然为寒川的科技兴邦史诗,翻开了最为激动人心、也最富传奇色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