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战”的硝烟渐散,寒川在掌控舆论、巩固内部共识方面初步站稳了脚跟。林牧之与他的重臣们,凭借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果断的应对策略,化解了一场旨在动摇国本的无形危机。然而,正当朝廷上下将主要精力重新投注于远洋舰队建设、海外拓殖和技术迭代之时,一些伴随着科技飞速发展而滋生、并逐渐累积的 “内部问题” ,开始如同地下涌动的暗流,悄然浮出水面,其来势之汹涌,影响之深远,丝毫不亚于任何外部威胁。这些,是科技之光投射下,无法避免的阴影,是进步所带来的阵痛与代价。
第一个尖锐的问题,以一种触目惊心的方式,爆发于环境与民生领域。
初春时节,一封由京城府尹递上的紧急奏报,摆在了内阁首辅王玄策的案头。奏报称,流经京城工业区外的 “墨水河” ,近日河水乌黑发臭,鱼虾绝迹,沿岸百姓饮用后,呕吐腹泻者甚众,更有数十人重病不起。几乎同时,工造总局下属最大的“神机坊”周边居民联名上书,投诉坊内日夜不休的锻锤声、锅炉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浓密的黑烟遮天蔽日,煤灰粉尘飘散,导致附近孩童多有咳喘之疾,衣物无法晾晒,井水亦有异味。
王玄策不敢怠慢,立即派人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墨水河”的污染,源头直指沿河新建的数家大型工坊,它们将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料直接排入河道;而“神机坊”周边的环境恶化,更是工业化生产集中带来的典型恶果。这已非个案,在寒川主城及几个工业重镇,类似的情况正在不同程度地上演。
消息传开,朝野震动。以往被科技带来的繁荣和强大所掩盖的环境代价,第一次以如此直接、惨痛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以翰林院清流为首的官员们,纷纷上书抨击工造总局“只顾产出,不顾民生”,是“以邻为壑,竭泽而渔”,要求严惩相关官员,甚至暂停部分高污染工坊的生产。受害的百姓更是群情激愤,一度围堵了工造司衙门。
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深知工坊的污染问题,但在“赶超奥伦特”、“加速海军建设”的巨大压力下,环保措施往往被置于次要位置。他试图辩解:“陛下,诸公!工坊废水、废气,实为生产之必然!若要处理,需增建净化池、高烟囱,耗费巨大,且会拖慢‘盘龙五号’蒸汽机与新型舰炮的生产进度!如今外有强敌虎视,岂能因小失大?”
但他的辩解,在百姓的病痛和环境的疮痍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王玄策痛心疾首地反驳:“陈大人!‘小’?百姓健康、绿水青山,乃是国之根本!若家园不存,纵有万千巨舰,又何以为国?此非‘小失’,乃是动摇国本之‘大患’!”
第二个问题,则源于科技发展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
随着工造业的急速扩张,一个前所未有的阶层——产业工匠和工人——数量急剧膨胀。他们脱离了土地,聚集在城镇工坊,依靠技艺和劳力换取薪酬。然而,他们面临着漫长的工作时间、恶劣的工作环境、低廉的报酬,以及缺乏保障的生活。一些大型官营工坊的管理者,为追求效率,对待工匠苛刻,克扣工钱、随意处罚之事时有发生。
终于,在位于寒川主城最大的“龙威兵器工坊”,爆发了寒川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工匠集体抗议事件。数百名工匠因不满坊主强行延长工时、却拒绝增加薪酬,集体停工,围堵了坊主衙署,要求改善待遇。事件虽很快被官府派兵弹压下去,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劳资冲突和新兴阶层的权益诉求,却像一记警钟,敲在了统治者的心头。
部分保守派官员视此为“刁民作乱”,主张严厉镇压。但户部尚书王玄策却看到了更深层的社会危机:“陛下,此非简单骚乱。工匠乃我科技兴邦之基石,若其生计无着,怨气积累,则我军工命脉堪忧!需妥善疏导,而非一味强压。”
第三个问题,则更为隐晦,关乎伦理与秩序。
格致学院医药科在磺胺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化学合成技术研制更强效的消炎药。在一次实验中,他们偶然发现了一种具有强烈致幻作用的化合物。此事被一名信奉传统医道、对“格物炼丹”持批判态度的太医捅到了朝廷,斥责格致学院“妄窥天机,炼制邪药,恐为祸人间”,在士大夫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认为科技的发展正在触及不该触碰的领域。
甚至连军事领域也出现了新问题:基于新式望远镜和数学计算的新型“雷龙炮”,射程和精度大增,但也使得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和高效,一些老派将领私下担忧,这种“杀人于数里之外”的技艺,是否过于有伤天和?
这一系列纷至沓来的新问题,让林牧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召来了陈烁、王玄策、皇甫嵩以及几位德高望重的宗室元老,在御花园的水榭中议事,气氛凝重。
林牧之没有直接讨论具体事件,而是望着池中游鱼,缓缓道:“昔日,朕与诸卿一心推动科技兴邦,只道科技乃是强国利器,破除万难,一往无前即可。然今日观之,科技之力,犹如这池中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滋养万物,亦能泛滥成灾。其带来的,不仅是兵甲之利、货殖之丰,亦有环境之殇、社会之变、人伦之惑。诸卿,我等是否只顾扬帆,却忘了治理这舟下的水了?”
陈烁面露愧色,率先请罪:“陛下教训的是!是臣……臣以往只知埋头赶工,追求技艺精进,却忽视了工坊对周遭的影响,对工匠的体恤亦有不足。臣有罪!”
王玄策叹道:“陛下,此非陈大人一人之过。此乃发展过快,制度与治理未能同步跟进之故。以往农耕为主,律法、税赋、治理皆与之匹配。如今工坊林立,百工云集,旧法已有不及。”
一位宗室元老忧心忡忡:“更可怕者,乃人心之变。工匠聚集,易生事端;奇技迭出,恐惑人心智。长此以往,祖宗法度、纲常伦理,岂不崩坏?”
林牧之静静地听着,目光逐渐变得坚定。他转过身,对众臣说道:“诸卿之虑,皆在情理。然,朕以为,此非科技之过,乃是我等未能善用科技、未能预见并管理其后果之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是正道。岂能因噎废食?”
他做出了系列开创性的决策:
“一、设立‘环境司’,隶属工部,专司监察全国工坊之排污,制定并强制执行环保律例。命工造司立即研制废水净化、烟气处理之法,新开工坊必须配套环保设施,旧有工坊限期整改。所需费用,户部专项拨付。科技之利,不应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
“二、修订《工坊律》与《匠人法》,明确工匠工时、薪酬、安全之标准,设立仲裁机制,保障其合法权益。同时,鼓励工匠成立行会,加强自我管理,畅通诉求渠道。科技之基,在于人才,必须善待之!”
“三、格致学院增设‘格物伦理科’,邀大儒、高僧、道长参与,共同探讨科技发展之边界、新药、新器之伦理规范。科技之途,需有智慧引导,不可迷失方向!”
“四、朝廷需转变观念,从管理农耕社会,转向治理工业萌芽之新型社会。诸部官员,需深入工坊市井,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林牧之的决策,展现了一位杰出统治者面对新挑战时的远见与担当。他没有回避问题,更没有打压科技,而是试图建立新的规则和制度,来驾驭和引导科技产生的巨大力量,使其真正造福于民,而非成为祸乱之源。
旨意下达后,寒川这台庞大的机器开始艰难地调整方向。“环境司”的成立遇到了工坊主的抵制和经费难题;新工律的推行触动了既得利益;伦理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但变革的序幕已经拉开。
陈烁在工造司内部会议上,感慨地对下属说:“陛下圣明!以往我等只知造器,如今方知,造器易,育人、治环境、立规矩更难!然,此乃科技兴邦之应有之义!我等工造之人,亦当有济世之心!”
科技带来的新问题,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寒川在高速发展中的短板与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痛苦而漫长,但它迫使寒川的统治阶层开始从单纯的“技术驱动”转向更深层次的“综合治理”和“人文关怀”。这标志着寒川的“科技兴邦”战略,正在从一个相对单一的强国梦想,逐渐走向一条更加复杂、也更加成熟的、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之路。前方的挑战依然艰巨,但寒川这艘巨轮,已然开始在风雨中学习如何更好地驾驭科技这股强大的动力,驶向更深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