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战略在格致学院和工造总局内部如火如荼地展开,寒川的科技之树因汲取了奥伦特文明的养分而愈发茁壮。然而,林牧之与他的核心智囊们深知,知识的融合与技术的提升,终究需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力延伸。奥伦特帝国那庞大的远洋舰队和遍布未知海域的贸易站点,如同悬在头顶的明镜,映照出寒川作为大陆国家的局限。若不能将影响力投送至远海,则深海资源、远洋贸易、乃至应对西方威胁,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大胆而必要的构想,逐渐在最高决策层中明晰——必须在远离本土的关键海域,建立属于寒川的海外前哨站。
这一战略构想,在御前军事会议上被正式提上议程。与以往不同,这次会议的参与者除了林牧之、郑知远、陈烁、王玄策、皇甫嵩外,还特意召见了刚刚完成“潜蛟”号深海勘探任务归来、对远海有着第一手经验的周铁砚和李青云。
大将军郑知远首先在地图上指点江山,语气中充满了老水兵的急切:“陛下!奥伦特船只来去自如,皆因其在远海有补给据点。我寒川水师若欲纵横大洋,绝不能困守近海!必须效仿其法,在通往‘希望海渊’的航路上,乃至更西的方向,寻找合适的岛屿或海岸,建立港口、仓库、了望塔和防御工事!以此为跳板,我舰队方能进退有据,辐射远洋!”
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从技术角度补充,目光灼灼:“郑将军所言极是!前哨站不仅是军事据点,更应是远洋科考、资源中转、气象观测的基础。我们可在那里维修船只,囤积煤炭淡水,研究当地物产,甚至尝试种植一些耐储存的作物。这将是寒川走向深蓝的第一个脚印!”
户部尚书王玄策则一如既往地审慎,他捻着胡须计算道:“建立并维持海外前哨,耗费巨大。人员派驻、物资运输、防御建设,皆是长期投入。选址尤为关键,需兼顾地理位置(如靠近航线、拥有良港)、资源情况(淡水、木材)、安全性(易守难攻)以及……与当地土人的关系。” 他的目光投向了周铁砚和李青云。
情报司主官皇甫嵩阴鸷地提醒:“此事需极度隐秘。若被奥伦特或周边势力提前察觉,恐生事端。前哨站初期规模不宜过大,但防御必须坚固,需配备足够的火炮和守军,并能与本土保持某种形式的联系。”
林牧之将目光转向风尘仆仆的周铁砚和李青云:“周爱卿,李博士,你二人远航归来,对沿途海域最为熟悉。依你等之见,何处可为我寒川海外立足之首选?”
周铁砚深吸一口气,走到巨大的海图前,他的手指指向东南方向一片由数个小岛组成的群岛,那里被标注为“翡翠链礁”。“陛下,诸位大人,”他的声音因长期海上生活而略显沙哑,却充满力量,“臣等归航途中,曾因避风在此礁盘中的最大岛屿‘望归岛’短暂停留。此岛地势险要,拥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深水环礁湖,堪称绝佳避风港。岛上有淡水溪流,林木茂盛,且……岛上仅有少量以渔猎为生的土着部落,性情似乎相对温和。其位置,正处于我本土通往‘希望海渊’航线的中途,亦可控扼东南海域通往更西方的潜在航道。”
李青云补充道:“臣曾登岛粗略勘察,岛上植被与中土大异,或有未知药材。且其礁盘附近,鱼类资源极其丰富。若在此建立前哨,既可为我远航船队提供补给,亦可作为进一步探索周边海域和资源的基地。”
两人的描述,为抽象的构想提供了具体的目标。林牧之仔细审视着“望归岛”的位置,眼中精光闪烁。这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进可攻,退可守,资源条件尚可,且土着威胁较小。
“好!便是此处!”林牧之决然拍板,“旨意如下:”
“一、 成立‘海外拓殖司’,由郑知远兼管,周铁砚、李青云为副使,全权负责‘望归岛’前哨站的勘察、建设与初期管理。”
“二、 组建‘扬威’远征舰队,以两艘‘龙吟’级战舰为核心,辅以四艘大型运输补给船,载工兵、工匠、农艺师、医师及一支五百人的精锐陆战队,由水师悍将韩破虏统领,即刻筹备,择吉日出航!”
“三、 建设原则:隐蔽为首,防御为要,自给为基。初期以建立坚固堡垒、码头、仓库、淡水净化设施为主。尝试与土着友好接触,换取食物或劳力,但需保持警惕,避免冲突。若遇强敌,以坚守待援为上。”
“四、 通信联络:研发并携带大量经过改良的信鸽,并尝试建立定期补给船队制度,保持与本土的联系。”
旨意一下,整个寒川的战争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望海港内,被选中的船只进行最后的检修和改装,加装额外的水柜、货舱和防御火炮。工造司日夜赶工,生产预制好的营房构件、防御工事材料和工具。从各地选拔的精通建筑、农业、医疗的人才被迅速集结,进行短期培训。整个行动在高度保密中进行,对外宣称是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远海编队训练。
出征之日,天空阴沉,海风凛冽。望海港码头上,没有盛大的欢送仪式,只有林牧之率领核心重臣,为远征将士送行。周铁砚和李青云身着崭新的官服,神情激动而凝重。韩破虏则是一身戎装,向皇帝立下军令状:“陛下放心!末将定在望归岛为我寒川扎下根来!岛在人在!”
林牧之亲手为韩破虏和周铁砚斟上壮行酒,沉声道:“此去万里,凶险未知。尔等肩负的,非仅是一次拓殖,更是我寒川国运向海外的第一次延伸!遇事多商议,与土人交往,当恩威并施,以和为贵。朕与朝廷,静候佳音!”
“扬威”舰队在低沉的号角声中,缓缓驶离港口,消失在茫茫海雾之中。航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遭遇了风暴,损失了一艘补给船的部分物资;也因航线不熟,多走了弯路。但凭借韩破虏丰富的航海经验和周铁砚等人绘制改进的海图,舰队最终在两个月后,成功抵达了“望归岛”。
眼前的景象与周铁砚的描述基本一致:翠绿的山峦环抱着碧蓝的泻湖,洁白的沙滩映衬着蓝天,一派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然而,拓殖者们无暇欣赏美景,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建设中。
在韩破虏的指挥下,陆战队首先选择了一处扼守泻湖入口的高地,建立简易防御阵地和了望塔。工兵和工匠们则利用预制材料,在背风处开始修建码头、仓库和营房。李青云带领农艺师和医师,勘察岛上的水源、土壤和植被,寻找可食用的作物和药材,并尝试开辟菜园。周铁砚则负责与岛上土着接触。
最初的接触是谨慎而充满戒备的。岛上的土着居民皮肤黝黑,以渔猎为生,使用简单的石器。他们对这些乘着“巨舟”而来的不速之客充满了恐惧和好奇。周铁砚通过赠送一些色彩鲜艳的布匹、小镜子和铁制工具,逐渐赢得了部分土着的好感。他通过手势和简单的图画,试图表达和平共处的意愿。过程缓慢而艰难,但至少避免了立即的冲突。
建设过程更是充满了挑战。热带雨林的气候湿热难耐,蚊虫肆虐,不少队员病倒。缺乏合适的石料,防御工事的建设进度缓慢。淡水资源虽然找到,但净化储存是个问题。然而,寒川人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智慧。他们利用岛上丰富的木材建造房屋,用烧制的石灰混合贝壳加固墙体,甚至利用潮汐原理设计了一套初步的引水系统。
数月后,一个初具规模的据点终于在望归岛上建立起来。它拥有一个可停靠中小型船只的木质码头、数座坚固的仓库和营房、一片开垦中的菜园,以及一座配备了数门火炮的棱堡式核心防御工事。韩破虏将其命名为“镇海堡”,并在堡垒顶端升起了寒川的龙旗。
当第一艘来自寒川的补给船,循着信鸽带回的航线信息,成功抵达望归岛,看到那面在异域海风中猎猎作响的龙旗时,船上的所有人都发出了震天的欢呼。这意味着,寒川在海外拥有了第一个立足点!
消息传回国内,林牧之览报后,久久凝视着地图上那个已被标注为“寒川镇海堡”的小点,对左右重臣感慨道:“镇海堡之立,其意义不亚于当年筑造北境长城。 长城是陆地之盾,而此堡,乃是我寒川向海洋迈出的第一步,是未来驰骋大洋的起点!望归岛,将不再是无名荒岛,它将见证一个海洋帝国的崛起!”
建立海外前哨的成功,标志着寒川的“科技兴邦”战略,从内部积累和技术追赶,正式迈向了外部拓展和空间争夺的新阶段。这小小的“镇海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其激起的涟漪,必将扩散至遥远而未知的彼岸。寒川的视野,因此而真正地投向了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