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级首舰“破浪号”的成功海试,如同一声震撼四海的龙吟,不仅宣告了寒川造船技术的跨越式突破,更象征着其整个科技兴邦体系经过十余年淬炼,已然具备了攻克极端复杂系统工程的惊人能力。这艘凝聚了材料、结构、动力、武器、导航等诸多领域最高成就的巨舰,是寒川科技实力的活标本,其意义远超十场边境战役的胜利。消息如野火般传遍四方,寒川举国欢腾,民心士气达到空前的高涨。朝堂之上,以往对“科技兴邦”国策心存疑虑的声音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与战略定力。
然而,就在这看似功成名就、可以安享太平的时刻,深谋远虑的林牧之,却从“破浪号”的成功中,洞察到了一个更为深远、也更为激动人心的现象——寒川科技体系内部各环节之间,开始产生一种自发的、良性的协同与共振效应。这种效应,并非源于他自上而下的指令,而是体系成熟到一定阶段后,内部迸发出的内生性创新活力。这预示着寒川的强国之路,将进入一个更具韧性、也更可持续的新阶段。
这一“体系共振”的迹象,首先在军工与民用的互动中显现出来。
“龙吟”战舰的建造,对大型金属构件的铸造精度和强度提出了极致要求。工造司下属的“精工坊”在禽滑略的弟子陈烁主持下,为满足舰炮炮座的特殊需求,研发了一种新型的高韧性合金钢的淬火-回火一体化新工艺。这项原本为军工服务的技术突破,其核心原理和部分辅助设备,竟意外地被一家承接官道桥梁建设的民间大工坊敏锐地捕捉到。该工坊的匠师大胆借鉴,改良了其桥梁关键连接件的热处理流程,使桥梁的承重能力和耐疲劳性能大幅提升,官道建设的速度与质量因此再上台阶。军工技术的“溢出效应”,首次如此清晰和迅速地惠及了民用基础设施。
几乎同时,在医药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共振”。
药石司华棠为满足水师远航可能面临的疫病挑战,主导的“远征医药包”研发项目,需要解决药材长期保存和便携化的问题。其团队在尝试多种植物提取物防腐方案时,意外发现某种常见香料的提取液具有优异的抑制微生物活性。这一发现,很快被负责官仓粮食储备的部门得知并应用,他们尝试将该提取液用于粮仓防虫防霉,取得了显着效果,降低了粮食损耗。而粮食储存技术的进步,又反过来保障了包括军工生产在内的全社会稳定运行。军需牵引的研发,为民用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更令人惊喜的“共振”,发生在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之间。
格致学院一位年轻算学助教,因参与“龙吟”舰的流体力学计算项目,对复杂曲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并未止步于工程应用,而是潜心钻研,提出了一套更具普适性的新算法理论。这套理论本身短期内看似“无用”,却被墨翟慧眼识珠,鼓励其继续深入。数年后,这套理论竟成为学院另一位学子设计新型高效水力涡轮机的关键数学工具,而该涡轮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改进矿山排水和农田灌溉,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基础研究的“无用之功”,在体系内找到了“大用之地”。
这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共振”现象,让林牧之欣喜地看到,寒川花费巨资和心血构建的科技生态系统——从格致学院的基础教育,到工造司的应用研发,再到标准化的生产体系,以及联通军民的市场机制——已经开始像一个健康的生命体一样,能够自我循环、相互滋养、不断进化。科技的力量,不再仅仅是线性地解决某个特定问题,而是呈现出网络化、扩散式的增长态势。
为了引导和放大这种宝贵的“体系共振”效应,林牧之在科发委的主导下,推行了几项更具前瞻性的政策:
1. 设立“跨界创新奖”:专门奖励那些将某一领域的技术或理念,成功应用于另一看似不相关领域,并产生显着效益的个人或团队。鼓励打破学科和行业壁垒。
2. 建立“技术成果共享平台”:在保密许可范围内,将部分非核心的军工或重大工程的技术难题和成果摘要,定期向民间优秀工坊发布,鼓励其参与解决或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军民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3.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有偿使用”机制:进一步细化专利法,既保护首创者的权益,又通过合理的许可费用,促进先进技术的扩散和应用,让知识在流动中创造更大价值。
这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寒川社会的创造活力。工匠们更加敢于尝试新方法,学者们更愿意探索跨领域的研究,官员们也开始用更加联系的眼光看待各项事业的发展。
北境,萧铁心部在“破浪号”的威慑和林牧之刚柔并济的外交手腕下,内部主和派势力抬头,边境出现了难得的长期稳定。东南海疆,寒川新组建的水师舰队以“破浪号”为旗舰,进行例行巡航,其崭新雄壮的身姿,对琉渊等海上势力形成了有效的战略平衡,海上贸易航线安全得到保障。
在这一派蒸蒸日上、内外渐趋安定的局面下,林牧之主持召开了第二卷“科技兴邦”的最后一次御前战略会议。此次会议,不再讨论具体的技术项目或应急对策,而是着眼于寒川未来十年的长远发展规划。
禽滑略首先发言,他不再是汇报具体工程,而是阐述了一套完整的 “国家科技体系持续进化战略” ,强调未来应更加注重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和跨学科交叉平台的搭建。
王玄策则提出了 “基于科技优势的经济发展新范式” ,主张利用寒川在高端制造、医药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优化贸易结构,从输出原材料转向输出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华棠展望了 “全民健康与医药创新体系” 的蓝图,希望将先进的医药资源更公平地覆盖到寒川的每一个角落。
皇甫嵩和郑知远则从安全角度,提出了 “科技强军与战略威慑体系” 的构想,确保和平发展环境。
林牧之聆听着重臣们充满远见的规划,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总结道:
“诸公今日所谋,已非一城一地之得失,一器一物之利钝,而是我寒川百年之国运蓝图!此皆因我科技兴邦之基已固,体系已成,始能作此长远之图!”
“回想十余年前,我寒川初立,内忧外患,举步维艰。我等抱定‘科技兴邦’之信念,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其间,有标准之争,有质量之痛,有失败之泪,有伦理之惑,更有传承之思……然,历尽艰辛,终见今日之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