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扬州城内的情况进一步恶化。饥饿已经让士兵们无力拿起武器,每天都有大量人员死亡。秦彦和毕师铎都明白,再这样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秦彦首先做出了决定。他召集亲信将领,制定了突围计划:“我军今夜从北门突围,向楚州方向前进。孙儒虽非善类,但总比死在这里强。”
有部将质疑:“将军,北门外是杨行密的别部,恐怕...”
秦彦打断他:“顾不了那么多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传令下去,将所有能吃的都带上,今夜子时突围!”
与此同时,毕师铎也得到了秦彦准备突围的消息。他冷笑一声:“想独自逃命?没那么容易!传令各营,做好准备。一旦秦彦部突围,我们就从东门出击,趁乱突围!”
两人各怀鬼胎,都打算利用对方吸引敌军注意力,为自己创造突围机会。
是夜子时,秦彦亲率精锐部队,悄悄打开北门,向外突围。然而他们刚刚出城,就遭到了严阵以待的庐州军的迎头痛击。
杨行密早已料到城内守军会尝试突围,特别是在发生内斗之后。庐州军以逸待劳,用弓弩和长枪阵型轻松击退了秦彦部队的冲锋。
秦彦部队饥疲交加,根本无力突破杨行密的防线。第一次冲锋就死伤惨重,不得不退回城内。
就在此时,毕师铎见北门战事已起,立即率部从东门突围。但他同样低估了联军的围困力度。成及部早就防着这一手,东门外布置了重兵。毕师铎部刚出城门,就陷入重围。
一场血战之后,毕师铎部队损失惨重,只得狼狈退回城内,就连张神剑都被成及俘虏。两次突围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守军士气彻底崩溃。
突围失败后,秦彦和毕师铎之间的矛盾达到顶点。两人互相指责对方破坏了突围计划。
秦彦怒气冲冲地派人传话毕师铎:“若非你部提前行动,惊动敌军,我军早已突围成功!”
毕师铎则反唇相讥:“分明是你部无能,连浙西军的防线都无法突破,还有脸责怪他人!”
这种互相指责很快再次引发冲突。十一月二十日夜间,双方部队在分界线附近再次发生火并。这次规模更大,甚至动用了弩箭等远程武器。
战斗持续整夜,直到天明时分才逐渐停息。街道上堆满了尸体,许多伤兵在寒风中哀嚎,却无人理会。扬州守军最后的战斗力,在这场内斗中消耗殆尽。
目睹这一切的郑汉章,终于做出了决定。他暗中派遣心腹,趁夜缒城而下,向杨行密军营送去降书。
降书中写道:“汉章本为高公旧部,被迫从贼,日夜悔恨。今秦、毕二贼内斗,军心涣散。汉章愿为内应,助杨公收复扬州,以赎前罪。”
杨行密接到降书,大喜过望。他立即回信,接受郑汉章的投降,并约定信号:一旦郑汉章控制城门,立即举火为号,杨行密大军便可入城。
与此同时,秦彦和毕师铎也都各自打着投降的主意,但都希望以扬州城为筹码,换取更好的条件。他们不知道的是,郑汉章已经抢先一步。
十一月二十五日,意识到大势已去的秦彦,做出了最后一个疯狂的决定。他召集残部,准备做最后一搏:“今夜全军出击,不成功便成仁!”
然而此时的部队已经毫无斗志。当秦彦下令出击时,响应者寥寥。许多士兵甚至公开抗命:“要去你自己去!我们宁愿饿死在这里,也不去送死!”
秦彦大怒,下令处决了几个抗命的士兵,但这反而激起了兵变。饥寒交迫的士兵们终于无法忍受,他们拿起武器,不是冲向城外,而是转向了秦彦的府邸。
“杀了秦彦!开城投降!”愤怒的士兵们高喊着,冲破了秦彦亲兵的防线。
秦彦见大势已去,试图逃跑,但被乱兵包围。经过短暂抵抗后,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军阀,最终死在了自己士兵的刀下。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毕师铎那边。得知秦彦已死后,毕师铎知道自己的末日也将来临。他试图组织抵抗,但部队已经溃散。
最后,毕师铎带着几十个亲信,想要趁乱突围,但在城门口被郑汉章的部队拦截。经过短暂战斗,毕师铎被生擒。
郑汉章控制局势后,立即按照约定,在城头举火为号,打开城门。杨行密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扬州城,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历时两个多月的扬州围城战,以这样一种戏剧性的方式结束。强大的外部压力引发了内部矛盾,内斗又加速了城市的陷落。当杨行密踏入扬州刺史府时,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街道上随处可见尸体,幸存者骨瘦如柴,眼神空洞。杨行密立即下令开仓放粮(虽然粮食所剩无几),安抚百姓,整顿秩序。
郑汉章将擒获的毕师铎献给杨行密。毕师铎昂首不跪,杨行密冷笑道:“毕师铎,你可知罪?”
毕师铎惨笑:“成王败寇,何罪之有?要杀便杀!”
杨行密沉吟片刻,最终下令将毕师铎处决。
对了,在杨行密围困扬州之前,秦彦把高骈一干人等囚禁起来,而且还不给吃的,饿的院子里面的树皮都吃光了,后面实在饿得不行便互相吃人。后来困守孤城、内外交困的秦彦和毕师铎,做出了他们最疯狂、也是最罪恶的决定——杀害高骈。
他们或许认为,高骈的存在,始终是杨行密“勤王”的旗帜,也是城内可能发生内应的精神象征。杀了高骈,或许能绝了杨行密的口实,也能震慑城内。
光启元年(885年)十一月,秦彦和毕师铎派其党羽刘匡时等,带领甲士闯入鹤鸣阁,将高骈及其子弟甥侄无论少长一律杀害,同坑埋葬。一代枭雄,晚节不保,最终竟如此窝囊惨死于自己部将和引来的外贼之手,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