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船揭幕仪式的清晨,苏州河畔飘着淡淡的桂花香,岸边摆着几排塑料藤椅,是给受邀的老人和记者准备的,椅背上还搭着印有红船图案的布巾,边角绣着浅黄的玉兰。
居然,在修缮一新的红船泊在水面上,船头的玉兰花雕刻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工匠特意保留了几处旧刻痕,说是“让历史看得见”,其中一道深痕里,还嵌着半粒发黑的煤渣。
司徒倩穿着改良的粤剧戏服,月白色的缎面上绣着浅粉玉兰,领口别着枚银质玉兰扣,是许峰前几日从香江寄来的。她站在跳板旁整理水袖,指尖拂过新缝的滚边——那是林晓曼熬夜帮忙缀的,针脚细密得像蛛丝。
他不停地耳边传来,记者们调试相机的咔嚓声,还有粤剧班子暖嗓的咿呀声,老生的唱腔混着旦角的水袖响,像揉碎了的时光,在晨雾里慢慢铺展,裹着水汽落在每个人的肩头。
人群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被搀扶着走来,粗布衣衫上沾着船板的木屑,裤脚还卷着,露出脚踝上几道浅疤,像是被锅炉烫伤的旧痕。
他手里紧紧攥着个油纸包,包了好几层,边角都被捏得发皱,露出里面的牛皮纸。
“我是阿水,”老人的声音嘶哑,像被砂纸磨过,每说一个字都要咳两声,枯瘦的手指往红船方向指了指,“1949年,我是这红船上的水手,负责给锅炉添煤,烧了整整三年船。”
司徒倩的心猛地一跳,示意张彬队长上前扶他。老人被引到红船边,粗糙的手掌在船板上摸了又摸,像是在确认什么。
在张队人打开油纸包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里面是根锈迹斑斑的炸药引信,长约半尺,铜帽上的锈迹像结痂的伤口,顶端刻着个扭曲的符号,像条盘绕的蛇,蛇眼处还嵌着点发黑的铜屑,在晨光里闪着冷光。
“当年没炸成,”老人的手指抚过引信,指腹的老茧蹭过锈迹,留下几道浅痕,“林兆堂让陈家豪的爹把这东西藏在船底龙骨缝里,说等红船到港就引爆,连时间都定好了,是半夜涨潮时。”
“我夜里添煤时瞅见了,趁他们喝酒的空档,偷偷换了哑药,这才留到今天。藏在灶膛的砖缝里,上面盖着块破布,藏了快四十年,逢年过节就拿出来擦一擦,怕锈成了废铁。”标注是‘英资财团标记’。附了素描,在第三本最后一页,夹着片紫荆花瓣。”
司徒倩抬头望向香江的方向,晨雾中的红船仿佛成了连接两地的纽带,船帆的影子在水面上拉长,像条银色的线,把半世纪前的阴谋,一点点拉回阳光底下,晒得发脆。
这个时候,在香江的许家老宅里,许峰正对着台灯比对符号,桌上摆着杯没喝完的奶茶,奶皮结了层薄壳。
爷爷日记里的素描歪歪扭扭,铅笔线涂了又改,却能清晰看出与引信上的蛇形标记如出一辙,旁边还写着行小字:“许伯涛之父与英资往来密切,需防其借船运私,近日见其与亨利集团的人在半岛酒店密谈。”
许伯涛——那个在记者会上阻挠司徒倩认亲的元老,总爱穿件深色马褂,袖口磨出了毛边,说话时爱拍桌子,红木桌面都被他拍得凹了块。
他的父亲许仲年,曾是香江商会的副会长,上世纪四十年代常与英资财团往来,家里的酒柜上还摆着英资代表送的威士忌,标签都褪了色,瓶底沉着层褐色的渣。
当许峰翻出家族相册,在一张泛黄的合影里,许仲年站在英资代表身边,胸前的口袋巾上,正绣着那个蛇形符号,针脚比引信上的刻痕更加精致一些,用的是金线,在照片里闪着微光。
“原来家贼一直都在。”许峰的指尖划过照片上许仲年的笑脸,那人穿着三件套西装,领针闪着光,是块祖母绿。忽然想起小时候,这位叔公总爱摸着他的头说“香江的未来在英资手里,许家要跟着走,才能守住这泼天的富贵”。
那时只当是老人的糊涂话,还偷偷把他给的巧克力分给了拉黄包车的阿叔,此刻才明白,那是浸在骨子里的背叛,像蛇一样缠在家族的根基上,越勒越紧。
“大哥大“电话声音响起,是陈宇从廉政公署打来的,背景里有打字机的声音,敲得急促:“许仲年当年负责给红船‘补给’,林兆堂的炸药,就是他以‘煤油’的名义送上船的,有码头收货记录为证,签收人是他的贴身管家,姓周。”
许峰望着窗外掠过的飞鸟,翅膀划过老宅的琉璃瓦,留下几道浅影。突然觉得空气里,都弥漫着铁锈与阴谋的味道,连书架上的线装书,仿佛都在散发着霉味,页边角卷得像朵枯萎的花。
在上海的红船揭幕仪式上,老人阿水正对着镜头讲述往事。他手里捧着个粗瓷碗,碗沿缺了个角,喝了口热水润嗓,水汽在他花白的胡须上凝成小珠:“许仲年那天也在船上”
他的声音带着颤抖,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捏得碗沿咯吱响,“穿着白西装,浆得笔挺,皮鞋亮得能照见人,给我们发银元,说是‘辛苦费’,还说‘到了香江有好日子过,天天能吃叉烧饭’。转头就和陈家豪的爹把炸药藏进了货舱,用帆布盖着,说是‘重要物资,碰不得’,现在想来,那帆布上的煤油味,比锅炉里的烟还呛人。”
司徒倩的传呼机震动,许峰的消息只有三个字:“查许家。”她低头看了眼传呼机,又抬头看向台下的许氏元老们,许伯涛正低头和人说着什么,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领带夹——那上面的图案,竟是蛇形符号的简化版,蛇头被改成了朵歪歪扭扭的花,看着像月季,却少了片花瓣。
在仪式进行到剪彩环节时,红绸已经系好,红得像血,许伯涛突然抢过话筒,金属碰撞声吓了众人一跳,惊飞了岸边槐树上的麻雀。
“这红船修缮用的是许家的钱,理应由许家人主持揭幕。”他的声音拔高,带着点尖细,“司徒小姐虽是亲戚,终究是外姓,哪有外姓人占着许家的东西说话的道理?”
在他身后的几位元老纷纷附和,其中一个戴眼镜的老头,领带夹上也有类似的花纹,只是蛇尾更短些。人群中响起一阵骚动,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说许家这是想独吞红船的功劳。
司徒倩走上前,将阿水的引信举过头顶,锈迹在阳光下反射出细碎的光,像撒了把碎金:“1949年,许仲年先生用许家的名义给红船送炸药,想把一船人的性命都断送在海里,今天,我们是不是该先算算这笔账,再谈谁有资格揭幕?”
虽然,她的声音不大,却能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带着水袖扫过空气的轻响。引信上的锈迹闪闪发亮,像无数双眼睛,盯着许伯涛瞬间惨白的脸,他手里的剪子“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在船板上滚了两圈,停在阿水的脚边。
然而,香江的廉政公署审讯室里,林兆堂终于松了口。灯光照在他脸上,皱纹里都是疲惫,眼下的乌青重得像被人打了一拳:“许仲年是主谋之一,”
此时,他的声音嘶哑,像被砂纸磨过,每说一句都要喘口气,“英资承诺给他香江码头的股份,三成,还说能让他当商会会长。条件是毁掉红船上的进步人士名单,那些人是英资的眼中钉,总在报纸上写文章骂他们吸血。”
许峰坐在单向玻璃外,听着林兆堂供述,手里转着支钢笔,笔帽上的漆掉了块。
原来,当年爷爷发现阴谋后,曾在家族会议上质问许仲年,把码头的收货记录拍在桌上,却被反咬一口,说许世昌“勾结内地分子,想借红船运违禁品,毁了许家在香江的根基”,还联合几位元老排挤他,差点被英资排挤出商会,那段时间爷爷总在夜里咳嗽,咳得像要把肺都咳出来。
那些年家族生意的起起落落,仓库莫名失火,烧了半仓库的布匹;船运被扣查,说是“夹带不明货物”,背后都有许仲年与英资的影子,像藏在暗处的蛇,时不时咬上一口,见血才肯松口。
“许伯涛知道多少?”审讯官问道,手里的钢笔在记录本上悬着,笔尖滴下一小滴墨。
林兆堂冷笑一声,嘴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像块拧干的抹布:“他爹临死前把股份和账本都给了他,怎么可能不知道?那些年打压着司徒家。
而且,在报纸上写他们‘伪造亲属关系’;阻挠许峰改革,说他‘年轻人不懂香江的规矩’,都是为了掩盖当年的罪证,怕人查出他爹的事,影响他在许家的地位,他盼着当董事长盼了快十年。”
许峰走出审讯室时,外面正下着小雨,打在走廊的窗户上,像无数细小的鼓点,敲得人心烦。他抬头望着廉政公署的玻璃幕墙,映出自己模糊的影子,头发有些乱,眼底带着红血丝。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叹息:“家不齐,国难安。”
那时父亲拉着他的手,枯瘦的手指冰凉,眼神浑浊却带着急切,说这话时还咳了两声,原来那时就知道,许家的根,早已被蛀空,被那些藏在暗处的“蛇”啃得千疮百孔,风一吹就摇摇欲坠。
上海的公安局里,司徒倩和张彬队长正在核对许仲年的出入境记录。
这档案柜里的卷宗码得整整齐齐,标签上的字迹大多褪色,得用手指摸才能看清凹凸的笔画。1949年红船离港后,许仲年立刻以“考察纺织业”名义去了英国,船票存根还夹在卷宗里,座位是头等舱,编号102,旁边写着“赠香槟一瓶”。
当他回来之后,就买下了香江的三块地皮,都在码头附近,地段极好,资金来源正是英资财团的秘密账户,银行流水上的签名,与红船补给单上的笔迹一模一样,连最后那个点的角度都分毫不差。
“这些地皮后来都转给了许伯涛,”张彬队长指着文件上的红章,章印边缘有点模糊,“包括重庆大厦旁边的那块,当年许峰要改建粤剧文化馆,许伯涛拼死反对,又是找律师发函,又是开记者会哭诉‘许家祖产不能动’,就是怕施工时挖出什么,听说那底下埋过当年的炸药包装,是铁皮的,几十年都烂不了。”
司徒倩的传呼机震动,是许峰的消息:“许伯涛把许仲年的账本藏在了香江的汇丰银行保险柜,密码是他的生日,。柜号302,钥匙在他书房的笔筒里,红木的那个。”
她望着窗外飘落的桂花,金黄的花瓣落在窗台上,积了薄薄一层,像撒了把碎金。
忽然间,觉得这秋天的香气里,都藏着半世纪的秘密,像埋在土里的种子,等着被一一揭开,长成参天大树,枝叶能遮住那些见不得光的角落。
香江的汇丰银行,许峰正陪着廉政公署的人打开保险柜。厚重的柜门发出“咔哒”声,像骨头错位的动静,里面的牛皮账本泛黄发脆,纸页边缘卷曲,却清晰记录着许仲年与英资的每一笔交易,墨迹透着股阴狠,笔画末端都带着尖钩。
其中一页还贴着张纸条,是码头的收货单:“红船货物清单:煤油三桶(内藏炸药),收货人许仲年。”字迹潦草,却能看出是匆忙间写就,最后一个字的墨点溅到了旁边的“船”字上。
许伯涛被带进来时,腿一软跪在了地上,马褂的前襟沾了灰,像块污渍。“那是我爹做的事,与我无关!”
并且。他的声音居然带着哭腔,双手撑着地板而指节发白,却不敢看账本上的字迹,眼神躲闪着像只受惊的兔子,往墙角缩。
许峰蹲下身,将蛇形符号的照片放在他面前,照片是用拍立得拍的,还带着点热意,边角微微发卷:“你领带夹上的图案,也是你爹教的吧?他说那是‘护身符’,能让英资罩着你,对不对?”
许伯涛的脸瞬间失去血色,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滴。
“他说这是英资的信物,能保许家富贵,让我时刻戴着,见了英资的人就摸一摸,他们就知道是自己人。”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头几乎埋到胸口,肩膀抖得像筛糠,“我只是想守住家业……没想过要害人……我爹说那船是空的……”
“家业不该是靠背叛得来的。”许峰站起身,膝盖有些发麻,踉跄了一下。
他望着保险柜里的账本,忽然想起爷爷日记里的最后一句话:“许家的根在上海,在红船,不在英资的账本里。”
而这时,阳光透过银行的玻璃窗照进来,在账本上投下光斑,像在给那些罪恶的字迹打上叉,一个又一个,密密麻麻。
在此刻,上海的红船上,阿水正领着工人们寻找炸药残留。
老人拿着根铁钎,是当年船上的旧物,木柄被磨得发亮,在货舱的夹层里敲敲打打,“这里的木板声音不一样,发闷,底下肯定有东西”。
在他指的位置,工人们撬开木板,一股霉味涌出来,里面果然有个生锈的铁盒,锁已经锈死,用锤子砸了三下才打开,里面除了炸药残渣,还有块玉佩——那是许家的信物,上面刻着“昌”字,是许世昌名字里的字,显然是爷爷当年情急之下掉落的,边缘还有道细小的裂痕,像条没愈合的伤口。
司徒倩用软布把玉佩擦干净时,传呼机震动,许峰的消息带着释然:“许伯涛认罪了,账本已作为证据存档,廉政公署会公开部分内容,下周见报。”她将玉佩举到阳光下,玉质温润,裂痕处透着点粉,像抹了胭脂。
仿佛能听见爷爷当年在红船上的叹息,混合着锅炉的轰鸣,还有远处码头的汽笛声,终于化作此刻的风,轻轻拂过水面,带着桂花的甜香,把那些沉重的过往,都吹得远了些。
傍晚的红船甲板上,司徒倩和许峰并肩坐着,脚下的船板还带着白天的温度。夕阳把水面染成金红色,像打翻了的胭脂盒,连远处的桥洞都被映得发红。
在远处的外滩钟声与香江的船鸣,在暮色里交织成同一首歌谣,调子像《帝女花》的过门,缠绵又带着点悲壮。
阿水老人坐在旁边,慢悠悠地抽着旱烟,烟杆是红船的旧木料做的,刻着个小小的“水”字:“当年就觉得那白西装不对劲,油头粉面的,眼神里藏着坏,说话时眼睛总往货舱里瞟着,果然藏着坏心思。还是你们年轻人好,敢把这些龌龊事都抖搂出来。”
许峰从包里拿出个锦盒,紫檀木的,上面刻着玉兰花,花瓣上的纹路清晰得能数清。里面是修复好的玉佩,“昌”字旁边,新刻了个“远”字——外公司徒远的名字,两个字挨在一起,像紧紧握着的手,指缝都严丝合缝。“这是两家人的念想。”
他把玉佩递给司徒倩,指尖触到她的手,带着点凉意,像握住了跨越半世纪的和解,也握住了往后的岁月,能感觉到她指腹的薄茧,是常年练水袖磨出来的。
司徒倩的传呼机震动,是文物局的消息:“红船将作为沪港历史纪念馆开放,第一展就叫‘血脉与阴谋’,引信和玉佩都会展出,还会复原当年的货舱场景。”她望着天边的晚霞,云层被染成橘红,像块巨大的绒布。
忽然,想起阿水老人说的“红船有灵性,能载着好人渡难关”,原来所谓的灵性,不过是人心底的正义,像船头的玉兰花雕刻,经历风雨冲刷依旧挺立,纹路里都藏着不屈的劲儿。
而且,在香江的许氏地产总部,许峰正在召开股东大会。会议室的长桌上摆着红船模型,帆是用真丝做的,风一吹就轻轻扬起,像真的要起航。大屏幕上播放着红船揭幕的新闻,画面里司徒倩的水袖正甩向船头,阳光落在她的衣角上。
他身后的墙上,挂着新的家族合影——司徒倩站在他身边,手里拿着那枚合璧的玉佩,玉光映在两人脸上,许家的元老们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有人还特意换了没有蛇形图案的领带夹,别着素雅的玉兰花造型。
“许氏以后的重心,是文化传承。”许峰的声音坚定,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个人,停在几位曾附和许伯涛的元老脸上,“重庆大厦的粤剧文化馆,下个月动工,名字就叫‘玉兰堂’,纪念两家人的渊源,也纪念那些守护红船的人。”
这时,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有人把茶杯都碰倒了。许伯涛的空位旁,放着本翻开的账本,纸页被风吹得轻轻颤动,仿佛在提醒所有人,忘记历史,才是最大的背叛,比蛇咬更痛,会让根基都烂在土里。
这一刻,上海的音乐学院,司徒倩正在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课。
教室里的暖气片已经有点温度,烘得人身上暖暖的,墙上贴满了红船的老照片,有工人修缮的,有当年进步人士在甲板上合影的。
在讲台投影仪上,1949年的红船与1984年的揭幕仪式并排放着,中间是那枚蛇形符号,被红笔圈了起来,打了个大大的叉,旁边还写着“正义必胜”。“历史会记得阴谋,更会记得坚守。”
她的目光扫过台下,林晓曼正认真做着笔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格外清晰,胳膊上的疤痕,在灯光下像朵倔强的花,旁边还放着本《红船史料汇编》,是她自己整理的,封面上用钢笔写着“以史为鉴”。
突然,传呼机震动起来,是许峰来的消息:“船票已订,下周带爷爷的玉佩回沪,陪你看红船夜景。买了你爱吃的蝴蝶酥,用防潮纸包着,还放了两包陈皮解腻。”
司徒倩望着窗外飘落的桂花,金黄的花瓣粘在玻璃上,像撒了把碎金。忽然觉得这秋天的风里,都藏着团圆的味道,把沪港两地的故事,轻轻吹向更远的未来,像红船的帆,永远朝着光亮的方向从未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