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更添了几分躁动。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但武昌大都督府内的气氛,却凝重如铁。年节刚过,一场决定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命运的最高军事会议,在戒备森严的帅府核心议事堂内召开。与会者仅有林慕义、陈忠、王五、黄得功、金声桓、孙铭以及刚刚被特许列席的军咨府几位核心参谋。堂外亲兵林立,十步一岗,确保此次议决内容,绝无外泄之虞。
巨大的湖广及中原、江南部分区域的沙盘,占据了议事堂中央。山川河流,城池关隘,纤毫毕现。沙盘之上,代表各方势力的小旗犬牙交错:黑色的清军主力盘踞河南,锋芒隐隐南指;代表南京弘光朝廷的黄色小旗散落江淮,看似庞大却透着涣散;代表张献忠等流寇的杂色小旗在四川、湖广西部若隐若现;而代表己方的蓝色小旗,则牢牢钉在武昌,并以几支细小箭头,指向北方和东方。
林慕义一身常服,立于沙盘前,目光如炬,扫过在场每一位核心成员。
“诸位,”他声音沉静,却带着千钧之力,“去岁血战,我等侥幸立足武昌,整军经武,推行新政,至今略有小成。然,天下大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北虏虽暂退,然其势未衰,必卷土重来。南京朝廷,昏聩内斗,难堪大任,更视我等为心腹之患。困守湖广,终非长久之计。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议一议,我大都督府,下一步,该当何往?”
他没有直接抛出自己的计划,而是先将问题摆了出来,意在听取各方意见,统一思想。
短暂的沉默后,水师总兵黄得功率先开口,声若洪钟:“帅爷!这有什么好议的?咱们兵强马壮,火器犀利,自然是打过江去,先收拾了南京那帮窝里横的怂包!占了江南财赋之地,再跟北虏决战也不迟!”他性情悍勇,对南京朝廷的无能和背后捅刀子的行为早已深恶痛绝。
负责情报、对各方势力了解最深的王五,却缓缓摇头:“黄总兵所言,虽快意,却非上策。南京虽弱,然江北四镇尚有余力,且占据大义名分。我若率先攻伐,必成众矢之的,恐引北虏与南京暂时联手,于我大为不利。此乃为渊驱鱼。”
金声桓历经整合,思虑更为周全,他指向沙盘上的江淮区域:“末将以为,王指挥使之言有理。眼下,我等不宜与南京彻底撕破脸。然,亦不可坐视其掣肘。当遣精干人员,潜入江北,以利诱之,以威逼之,分化四镇,使其不能合力对我。同时,可上表福州隆武陛下,申明我北伐之志,争取道义支持,至少,让隆武朝廷牵制部分南京精力。”他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在福州即位的隆武皇帝朱聿键,相较于昏聩的弘光,隆武更有振作之象,且与林慕义有过接触。
陈忠沉吟道:“声桓之议,老成谋国。然,北虏方是心腹大患。多铎、孔有德陈兵河南,虎视眈眈。我军主力若倾巢北伐,武昌空虚,若虏骑趁虚而入,如之奈何?”
这时,一直沉默观察着沙盘的孙铭,指着随州、襄阳方向开口道:“陈长史所虑极是。故而,北伐亦不可冒进。末将以为,当采取‘稳扎稳打,先定荆襄,再图中原’之策。”他手指划过沙盘,“第一步,非直接渡淮,而是西向,彻底肃清湖广北部,巩固随、枣、襄、樊!此地乃湖广门户,亦是我军北出之跳板。控制此地,一则可屏障武昌,二则打通与四川潜在联络(或至少监视张献忠),三则,可由此窥视南阳盆地,为日后出师中原奠定基础!”
孙铭的提议,让林慕义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与他不谋而合,甚至考虑得更为细致。
“孙将军所言,深得我心。”林慕义终于开口,一锤定音,“目下三方角力,我处其中,看似被动,实则主动。关键在于,认清谁才是最主要的敌人,谁是可以暂时利用、甚至联合的力量,以及,如何选择最有利的进攻方向和时间。”
他拿起代表己方的蓝色令旗,沉稳地插在襄阳的位置上。
“北伐之大业,当始于此。然,非一蹴而就。”
他环视众人,声音清晰而坚定:
“未来方略如下:”
“其一,战略方向:先西后北,固本培元。 首要目标,非直捣黄龙,而是彻底掌控以襄阳为核心的荆襄地区,将湖广真正连成一片,打造稳固的战略后方和北伐前进基地。此地依山傍水,易守难攻,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其二,对外策略:联弱抗强,远交近攻。 对南京,表面维持臣属,暗中分化瓦解,尤其重点经营江北四镇中立场摇摆者;对隆武,积极靠拢,争取其名义上的支持与背书;对张献忠,严密监视,暂不主动挑衅,若其出川扰我,则坚决打击;对北虏,则是你死我活,绝无妥协!”
“其三,军事部署:水陆并进,步步为营。 以金声桓部为陆师主力,配属加强炮兵,西出随枣,扫荡地方残余抵抗势力,会合当地反正义军,相机攻克襄阳!黄得功水师一部,沿汉水西进,保障粮道,协同作战!武昌留守部队,由陈忠统筹,加紧训练,巩固城防,尤其是棱堡体系建设,必须加快!”
“其四,内部整合:深化改革,积蓄力量。 新政清丈,需在已控制区域深入推进,确保粮饷。格致书院、匠作营,需为大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与利器。告诉赵铁柱,我要在拿下襄阳时,看到足够装备两个旅的新式野战炮!”
这一套方略,既有宏大的战略视野,又有具体可行的战术步骤,既考虑了军事,也兼顾了政治与内政,将目标、敌人、盟友、步骤梳理得清清楚楚。
“诸位,可有异议?”林慕义最后问道。
“末将等无异议!”众将齐声应诺,眼神中充满了跃跃欲试的战意与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知道,这不再是困守孤城的绝望挣扎,而是迈向光复神州的坚实一步。
“好!”林慕义重重一拳击在沙盘边缘,“即刻起,大都督府进入战时状态!各部依策行事,密切协同!”
“金声桓!”
“末将在!”
“命你为北路军指挥使,总揽西进荆襄战事!给你一个月准备,春耕结束后,我要听到你西出的号角!”
“末将领命!必不负大都督重托!”
会议结束,众人满怀激荡散去。林慕义独自留在议事堂,望着沙盘上那面插在襄阳的蓝色小旗,久久未动。
定策北向,绝非易事。前路必有恶战,必有牺牲,必有难以预料的变数。但他目光坚定,毫无犹疑。
这尊在武昌铸就的新鼎,是时候将它的重量,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去撞击那笼罩北方的沉沉黑暗了。北伐的巨轮,由此刻,正式启航。而第一声征鼓,将在荆襄大地上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