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勘测带回了关键节点存在异常“地脉音”和震动的确凿感受,也发现了凶手在碧凝潭节点活动的痕迹。
然而,白砚舟却提出了一个新的疑问,这个疑问关乎凶手手法最后一块拼图的完整性。
“昭雪,你提出的‘共振致幻’理论,将声波地脉与藻毒致幻巧妙结合,解释了之前的‘无水溺亡’。”
白砚舟在返回的马车上,沉吟着开口,“但这里有一个细节,我始终觉得有些别扭。”
“哦?何处别扭?”裴昭雪问道。
“是剂量和范围的问题。”
白砚舟分析道,“苏九确认,那致幻毒素需要直接作用于口鼻,吸入一定剂量才能起效。在仓房、废弃河道那种相对开阔或半封闭的环境,凶手如何确保毒素能精准、足量地被特定目标吸入?而在龙王庙那次,他是在我们已然知晓并搜查过的地方再次作案,风险更大,他是如何在不被我们暗哨发现的情况下,完成投毒和激发过程的?”
裴昭明也若有所思:“确实。尤其是龙王庙那次,我们之后加强了监视,并未发现有人靠近投放毒雾之类的东西。”
裴昭雪闻言,并未立即回答,而是陷入了沉思。
马车颠簸,她的思路却异常清晰。
过了一会儿,她缓缓开口,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或许,我们一直想错了方向。凶手根本不需要在现场‘投放’毒素。”
“不需要投放?”白砚舟和裴昭明都愣住了。
“还记得那些死者身上共同的‘水波纹咒印’吗?”
裴昭雪提示道,“洛清河说,那是用特制药液混合矿物颜料绘制。苏九也说过,那绿色粉末含有致幻孢子。你们说,有没有可能……那绘制‘咒印’本身的药液,就包含了缓释的致幻成分?”
她顿了顿,继续推演:“凶手提前在目标身上绘制好‘咒印’。这‘咒印’不仅是连接地脉的‘标记’,其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的、附着在皮肤上的‘毒囊’!当凶手在特定地点,引动微弱的、针对性的地脉共振时,这种共振波不仅通过‘咒印’传递幻觉信号,其本身产生的特定频率震动,或许就足以激发‘咒印’中药液的活性,使其挥发出足以致幻的剂量,被近在咫尺的口鼻吸入!”
这个设想极为大胆,却又在逻辑上完美地解决了剂量和投放难题!
白砚舟眼中露出钦佩之色:“妙啊!如此一来,毒素的释放与共振激发同步进行,精准无比!受害者只有在凶手引动共振的特定时刻、特定地点,才会吸入足以致幻的毒素,并与地脉波动结合,产生无法抗拒的溺水幻觉!这也解释了为何死亡时间相对集中,且都与凶手可能进行试验的时间点吻合!”
裴昭明也恍然大悟:“所以龙王庙那次,凶手根本不需要亲自到场投毒!他只需要在远处,确认目标处于庙宇这个‘共振场’范围内,然后引动针对节点三的微弱共振,同时激发目标身上早已绘好的‘咒印’毒素,即可完成杀人!我们的暗哨监视庙宇周边,却监视不了无形的共振波和早已种下的‘咒印毒囊’!”
裴昭雪的这番推论,彻底统一了藻毒致幻与物理共振这两个看似独立的犯罪要素,构成了一个闭环的、极其隐蔽和恶毒的杀人机制。
凶手的狡猾与对古老秘术的创新运用,令人心惊,同时也更加凸显了裴昭雪抽丝剥茧、洞察本质的非凡智慧。
至此,凶手从标记、下毒、试验到最终阴谋的完整技术链条,已然清晰地展现在三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