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初,洛杉矶上空,特纳的私人波音307“同温层客机”
飞机在平流层平稳地飞行,下方是绵延的内华达山脉。机舱内装饰奢华,特纳·史密斯、霍华德·修斯、亨利·亨廷顿、爱德华·多希尼等西部工业巨头围坐在舒适的皮椅上,手边放着威士忌。刚刚在华盛顿取得的政治胜利带来的轻松气氛已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基于地理现实的忧虑。
特纳·史密斯晃动着杯中的琥珀色液体,眼神锐利地看着窗外的云海,打破了沉默:“罗斯福这次让步,看似我们赢了。但先生们,别忘了,这是风暴眼里的短暂平静。他妥协,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强大,而是因为欧洲和亚洲的火药桶快要炸了,他需要先稳住国内。我们的‘胜利’,是建立在世界大战的阴影之上的。”
霍华德·修斯点了点头,他作为航空和电影巨头,对太平洋对岸的消息更为灵通:“特纳说得对。我刚收到从上海传来的消息,我们在那边的买办和代理人报告说,日本人占领华东后,动作非常诡异。除了明面上的抢劫资源,他们还有一个非常秘密的组织,在系统地、有目的地搜刮中国的黄金、珍贵的古代字画、青铜器,尤其是各种地方志、家族族谱、历史档案文献。”
铁路和地产大亨亨利·亨廷顿不以为然地耸耸肩:“这有什么奇怪?征服者不都这样吗?德国人在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也是这么干的。把战利品运回国内,充实国库和博物馆,炫耀武力罢了。”
“不,亨廷顿,没那么简单。” 石油大亨爱德华·多希尼猛地坐直了身体,他长期经营亚洲市场,对太平洋局势有更直接的感受,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这不仅仅是抢劫财富!你想想,我们在中国,特别是在东部沿海,是有巨大的商业利益的!海关税收被我们掌控了,但更重要的是市场!日本现在这样杀鸡取卵,把中国的财富根基都挖走,导致中国经济崩溃,老百姓穷得叮当响,以后谁还买得起我们的商品?”
多希尼的声音带着一丝焦急:“更可怕的是,如果让日本人就这么顺利地消化掉中国最富庶的东部地区,蒋光头的重庆政府还能撑多久?一旦中国彻底被日本吞并,想想看!日本将获得几乎无限的人力资源!四万万人啊!哪怕只有十分之一被训练成工业工人和士兵,那将是多么恐怖的力量?!”
修斯立刻接话,他的思维从商业利益迅速跳到了直接的军事威胁上,语气中充满了震惊和后怕:“上帝啊!多希尼,你点醒我了!如果日本整合了中国的人力物力,它就能建造一支庞大到难以想象的舰队!战列舰、航空母舰会像下饺子一样从船坞里开出来!到时候,我们美国海军现有的太平洋舰队,在数量上将会处于绝对劣势!整个西海岸,从西雅图到圣迭戈,都将处于日本航母舰载机的轰炸半径之内!”
他猛地看向特纳,眼中充满了真正的恐惧:“特纳!我们在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投资了数十亿的飞机制造厂、造船厂、炼油厂,到时候全都会成为日本轰炸机最醒目的靶子!我们之前的税收斗争,工厂保全,还有什么意义?在敌人的炸弹下面,一切都将化为灰烬!”
机舱内瞬间安静下来,只有引擎的轰鸣声。这些平日里呼风唤雨的商业巨子,此刻都清晰地感受到一股从太平洋西岸吹来的、刺骨的寒意。他们意识到,与罗斯福在国内的税率斗争,充其量是商业利益的博弈;而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则是关乎生存的、你死我活的战略威胁。
特纳·史密斯缓缓放下酒杯,目光扫过每一位同伴,语气沉重而坚定:“先生们,修斯和多希尼的分析完全正确。我们之前的眼光太狭隘了,只盯着华盛顿的税率和罗斯福的权术。但现在,我们必须清醒了!我们真正的、最致命的长期威胁,不在大西洋对岸,而在太平洋对岸!日本对中国的人力和资源的消化,每进展一分,我们美国西海岸的安全边际就减少一分!”
他站起身,走到机舱壁上的大幅太平洋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中国东部和日本列岛的位置:“我们不能坐视日本从容地消化中国。我们必须改变策略。回到洛杉矶后,我们要做两件事:第一,动用一切舆论工具,赫斯特的报纸、修斯的电影公司,要开始大力宣传日本扩张对美国西海岸的‘直接威胁’,煽动民众的恐慌和警惕,给罗斯福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他采取更强硬的对日政策,至少要对日本进行严格的物资禁运,特别是石油和废钢铁!”
“第二,”特纳的目光变得深邃,“我们要开始未雨绸缪。修斯,你的飞机公司要加速新一代远程轰炸机和战斗机的研发;亨廷顿,你的船厂要开始研究如何快速提高军舰产量;多希尼,你要确保我们在太平洋沿岸的炼油厂和储油设施的安全。我们要让华盛顿知道,保卫西海岸,就是保卫美国的工业命脉!这需要巨大的投入,而这次我们在税收上争取到的喘息之机,必须用在刀刃上!”
这次飞行,成为西部财阀战略视野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他们从国内政治斗争的蝇头小利中抬起头,第一次真正将日本在亚洲的侵略与自身生存安全直接挂钩。一股强大的、旨在推动美国遏制日本、保卫太平洋的“院外援华(遏制日本)集团”的力量,开始在这架飞越美国西部上空的豪华客机里,悄然凝聚。罗斯福未来在太平洋上面临的,将不仅是日本的军事挑战,还有来自国内西部既得利益集团要求采取强硬政策的巨大压力。
回到洛杉矶后,特纳·史密斯、霍华德·修斯等人立刻行动起来。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报业帝国开足马力,旗下所有西海岸主要报纸,如《洛杉矶 Examiner》、《旧金山 Examiner》等,连续在头版刊登耸人听闻的标题:
* 《日本鲸吞中国:下一个目标会是我们的金门大桥吗?》
* 《四亿人口沦为战争机器:太平洋防线还能守多久?》
* 《从上海到旧金山:日本航母的阴影正在逼近》
* 《我们的工厂将成为靶子:警惕日本的跨洋轰炸!》
这些文章的核心论调高度一致,巧妙地将商业利益受损与国家安全威胁捆绑在一起:
“日本在中国战场的野蛮扩张,不仅掠夺了我们在华的商业利益(这固然令人痛心),但其更深远、更致命的威胁在于——一旦日本成功消化了中国庞大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它将有能力建造一支足以碾压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超级海军!届时,整个美国西海岸,从西雅图的波音工厂到洛杉矶的道格拉斯飞机公司,从旧金山的造船厂到南加州的炼油厂,都将暴露在日本航母舰载机的轰炸半径之内!我们的家园和财富将不再安全!”
霍华德·修斯的电台网络和电影公司也同步配合,通过新闻评论和短片等形式,反复渲染这种危机感。修斯甚至亲自在广播中发表演讲:“先生们,女士们,这不再是远在东方的冲突,这是关乎我们每个人饭碗和安全的迫在眉睫的威胁!”
西部精英的强烈共鸣
这种宣传精准地击中了美国西部精英阶层(企业家、律师、医生、高级工程师等)最敏感的神经。他们不再将中日战争视为与己无关的遥远事件,而是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存威胁。各种商业协会、民间团体开始向国会和白宫发出潮水般的请愿信和电报,强烈要求联邦政府立即干预,调停中日战争,制止日本的扩张步伐,以保卫美国西海岸的安全。
“必须阻止日本!不能让它在亚洲为所欲为!”成为加州乃至整个西部的主流民意。这股由资本煽动、基于切身利益恐惧而形成的强大舆论压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着华盛顿的决策圈。
华盛顿,白宫的顺势而为
当这些报纸和雪片般的请愿书被送到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办公桌上时,他仔细阅读着,脸上露出了一种混合着惊讶、赞赏和如释重负的复杂表情。
他对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和顾问哈里·霍普金斯说:“看到了吗?我们的这些‘船长们’(指财阀巨头),在关键时刻,嗅觉比许多在国会山里夸夸其谈的政客要敏锐得多!他们能从太平洋的波涛里闻到真正的火药味。他们害怕日本坐大后威胁到自己在西海岸的产业,这种恐惧是真实的,也是极具动员力的。”
罗斯福站起身,推动轮椅走到巨大的太平洋地图前,手指划过中国沿海和日本列岛:“不过,这倒省了我们一番力气。我们本来就需要对日本的扩张行为划下更明确的红线,只是苦于国内孤立主义情绪浓厚,不敢轻易行动。现在好了,特纳、赫斯特他们替我们制造了完美的民意基础。西部民众,尤其是那些有影响力的中上层阶级,现在主动要求我们对日强硬。这是天赐良机!”
他转向国务卿赫尔,果断下达指令:“赫尔,立刻以国务院的名义,起草一份措辞严厉的照会,召见日本驻美大使。明确告知日方,美国政府对于其在中国的军事行动严重关切,其行为已严重破坏远东和平,并对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根本利益构成潜在威胁。基于美国国民的强烈意愿和维护地区稳定的责任,美国政府正式提出,愿意出面调停中日冲突,敦促双方立即停火,回到谈判桌前。”
“是,总统先生。”科德尔·赫尔立刻领命。他明白,这份照会虽然打着“调停”的旗号,但其本质是对日本发出的严重警告,是美国对日政策转向更加强硬的明确信号。
几天后,日本驻美大使被召至美国国务院。国务卿赫尔面无表情地向他递交了正式照会。日本大使读完照会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意识到,美国终于不再满足于口头抗议和“道义禁运”,开始动用其政治和外交影响力,直接干预亚洲事务了。这背后,是西部资本巨头出于自身生存恐惧而成功煽动起来的民意浪潮。
罗斯福坐在白宫里,静静地等待着东京的反应。他知道,对日本施压的序幕已经拉开,而这场大戏的幕后推手之一,正是那些刚刚在税收问题上与他激烈博弈的西部财阀。在更大的地缘战略威胁面前,国内的政治对手,有时会意外地成为推动国家战略的同盟军。美国的远东政策,在资本力量的驱动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