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末,柏林,帝国总理府新总理沙龙
水晶吊灯将镀金装饰照得熠熠生辉,但沙龙内的气氛却冰冷如霜。阿道夫·希特勒站在巨幅欧洲地图前,背对着远道而来的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和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他的身躯在地图上投下一条长长的阴影,恰好笼罩在中欧地区。
“首相先生,总理先生,”希特勒转过身,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他的眼神闪烁着一种混合着得意与狂热的光芒,“我很高兴,我们终于可以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讨论欧洲的未来。这说明,伦敦和巴黎终于开始认真对待德意志民族的合理诉求了。”
张伯伦扶了扶他的金边眼镜,努力维持着惯有的冷静与尊严:“总理先生,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寻求维护欧洲和平与稳定的途径。我们注意到德国与苏联近来日益密切的接触,这种动向令人深感忧虑。”
达拉第紧接着补充,语气更为强硬:“德国与苏联的结合,意味着欧洲大陆的力量平衡将被彻底打破。这是法国以及我们的盟友所绝对不能接受的。”
希特勒的嘴角难以抑制地向上扬起,他几乎要笑出声来。他精心策划的苏德接触“秀”,果然达到了预期的威慑效果。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欧洲主宰者,如今也不得不主动来到柏林,坐在他的对面。
“忧虑?不能接受?”希特勒踱步到窗前,俯瞰着威廉大街,“当德意志民族在《凡尔赛条约》的枷锁下呻吟时,英法可曾有过一丝忧虑?当我们的同胞在奥地利被禁止与祖国合并时,英法可曾认为这是不能接受的?”
他猛然转身,目光锐利地扫过两人:“要终止德国与苏联的交往?可以!但英法必须拿出诚意来!”他伸出两根手指,“第一,立即停止所有对德奥合并一事的舆论谴责和政治非难。这是奥地利人民自由意志的选择,不容他人置喙!第二,也是最重要的,英法必须承认德意志民族拥有获取生存空间(Lebensraum)的天然权利!对于未来中欧地区德意志人聚居区的公民自决(即公投),英法不得横加干预!德国要建立的,是一个符合民族自决原则的、统一的大德意志国家!这是确保欧洲长久和平的基础!”
张伯伦和达拉第的脸色瞬间变得非常难看。希特勒的贪婪和狂妄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吞并奥地利,他们可以勉强咽下这口气,当作对《凡尔赛条约》过苛部分的修正。但“大德意志”和“生存空间”这两个词,分明是赤裸裸的扩张主义宣言,目标直指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甚至波兰的但泽走廊。
“总理先生!”张伯伦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德国吞并奥地利,我们已经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这已经是对历史错误的重大修正。一个强大的德国已经重回欧洲中心,一战的损失早已弥补。欧洲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新的、无休止的领土变更!”
达拉第更是直接:“德国如果借着‘大德意志’的名义继续扩张,那就是对欧洲和平的公然挑衅!法国绝不会坐视自己的盟友和欧洲的秩序被破坏!”
希特勒猛地一拍桌子,震得咖啡杯碟叮当乱响:“挑衅?难道德意志民族追求统一和生存的权利就是挑衅?难道让数百万生活在异国统治下的德意志人回到祖国的怀抱,就是对和平的破坏?英法凭什么来决定德意志民族的命运?你们在海外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却要剥夺德意志民族在中欧的生存空间?这是何等的虚伪!”
会谈陷入了激烈的争吵。张伯伦试图用理性说服,强调“妥协”与“秩序”;达拉第则坚持“底线”与“盟约义务”;而希特勒则挥舞着“民族自决”的大旗,将其扭曲为无限扩张的借口。他反复强调,与苏联的合作是“被迫的选择”,如果英法不能满足德国的“合理需求”,德国将不得不“另寻出路”。
沙龙内的气氛剑拔弩张。张伯伦和达拉第意识到,希特勒根本不是在谈判,而是在下最后通牒。他利用英法对苏德接近的恐惧,肆无忌惮地抬高要价。所谓的“终止与苏联交往”,只是一个诱饵,目的是让英法在惊恐中吞下他扩张的苦果。
最终,这场不欢而散的三方会谈没有达成任何书面协议,只在极度紧张和相互不信任中暂时休会。张伯伦和达拉第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总理府,他们知道,绥靖政策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希特勒的胃口不是一个奥地利就能填饱的,他想要的是整个中欧。而英法面临的抉择是:是继续让步,以牺牲小国利益来换取短暂的、不可靠的“和平”?还是必须开始认真准备,以强硬姿态遏制德国的野心?
希特勒则站在窗边,满意地看着英法领导人的车队消失在柏林暮色中。他成功地利用了英法的恐惧,将主动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他相信,只要再施加一些压力,伦敦和巴黎最终会屈服。苏德接触这步棋,比他想象的还要好用。欧洲的天平,正在向他倾斜。
1938年春末,柏林,帝国总理府
厚重的橡木门再次打开,内维尔·张伯伦与爱德华·达拉第带着一夜未眠的疲惫和屈辱,重新坐在了阿道夫·希特勒的对面。与前一天的激烈争吵不同,这次会面的气氛更加凝重,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交易色彩。
张伯伦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吐出胸中的块垒,他摘下眼镜,用丝巾缓缓擦拭,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总理先生,经过我与达拉第总理的紧急磋商,为了欧洲的和平大局,为了消除因误解而产生的不必要紧张…我们决定,原则上不反对…在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以符合国际法的方式,举行一次公民投票,以决定该地区的归属。”
这番话如同在房间里投下一颗无声的炸弹。这是英法第一次正式、明确地表示将牺牲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来满足德国的要求。达拉第紧闭着嘴,脸色铁青,双手紧紧抓着膝盖,显然对这个决定充满了痛苦和抵触。
张伯伦停顿了一下,紧紧盯着希特勒:“但是,这有一个明确的前提条件:德国必须立即、公开地终止与苏联的任何形式的、超出正常经贸范畴的政治及军事接触。这是维护欧洲稳定基石的必要保证。”
希特勒的身体微微前倾,眼中闪过一丝贪婪的光芒,但随即被更深的算计取代。他缓缓摇头,脸上露出一种近乎怜悯的嘲讽笑容:“首相先生,总理先生…一个苏台德地区?这远远不够。用终止与苏联交往这样重大的战略转向,只换来边境上一次小小的‘民族统一’,这就像用一颗钻石换一块面包,是荒谬的、不等价的。”
他站起身,再次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从奥地利到东普鲁士的广阔区域:“我所要求的,是英法对‘大德意志’理念的全面认可!是承认德意志民族有权通过公民自决,完成其历史性的统一使命!这不仅仅是苏台德,这是关乎中欧未来秩序的根本原则!”
“荒谬!你这是赤裸裸的讹诈!”张伯伦再也无法保持冷静,猛地站起,声音因愤怒而尖锐,“我们已经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让步!你这是在挑战文明的底线!”
达拉第也拍案而起,用法语怒吼:“这已经是我们的极限!吞并苏台德!这已经是我们在国内舆论和盟约义务面前能做出的最大牺牲!你贪得无厌的行为,是对和平的亵渎!”
面对英法领导人的激烈反应,希特勒却异常平静。他清楚,对方的暴怒恰恰证明了他们已经走到了悬崖边缘,退无可退。他需要做的,是再推一把,或者,换一个方式榨取更多利益。
会议室陷入了僵持的沉默,空气仿佛凝固了。长时间的压抑后,张伯伦似乎用尽了所有力气,缓缓坐下,用一种近乎妥协的语气提出了最后的方案:“如果…如果‘大德意志’的原则暂时无法达成共识…那么,为了弥补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下所受的长期不公,以及作为德国终止与苏联战略接触的经济补偿…英国和法国政府可以考虑,在未来五年内,将德国商品在我们海外殖民地市场的关税…降低百分之五十。”
这是一个极其阴险的提议。张伯伦和达拉第的算盘是:将德国膨胀的工业产能和出口需求,引向与美国的全球市场竞争。让德国和美国去争夺殖民地市场,打一场贸易战,从而转移矛盾,缓解欧洲的直接压力。
希特勒的瞳孔微微收缩。他瞬间洞悉了英法的意图,但他同样看到了这个提议对德国的现实价值。德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到达危险边缘,军队的扩编和重整军备消耗了巨额资金,急需找到新的出口市场来换取外汇和稳定经济。英法殖民地的关税减半,是一个巨大的、立即可见的实惠。
他权衡利弊:强行推动“大德意志”原则,可能导致谈判彻底破裂,英法甚至可能被迫转向与苏联妥协,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而接受关税优惠,既能缓解国内燃眉之急,又能暂时安抚英法,为德国消化奥地利、进一步整军备战赢得宝贵时间。
片刻之后,希特勒脸上露出了一个看似“满意”的笑容。他坐回主位,双手交叉放在桌上:“首相先生,总理先生…我看到了你们为和平所做出的‘努力’。尽管这与德意志民族的终极理想尚有距离,但…为了欧洲的稳定,为了证明德国的诚意,我愿意在此刻接受这个提议。”
他刻意停顿,强调道:“德国将遵守承诺,严格限制与苏联的交往至正常经贸水平。同时,我们希望关于苏台德地区公民投票的具体安排,能尽快提上日程。”
张伯伦和达拉第松了一口气,但心中毫无喜悦,只有沉重的屈辱感和对未来的深深忧虑。他们知道,这不是和平,而是用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和全球经济的风险,换来的一场短暂的、脆弱的休战。
协议达成了。希特勒成功地利用英法对苏德结盟的恐惧,榨取了实质性的经济好处和下一步扩张的行动许可。而英法则在“祸水东引”和“避战求和”的侥幸心理下,将一场更大的危机埋在了欧洲的心脏地带。慕尼黑的阴影,在这一刻已然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