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梅耶行长盯着手中的外汇储备报表,指尖微微发抖。
“又一家银行倒闭了。”他的秘书低声汇报,“达姆施塔特银行今早宣布破产,储户正在街头焚烧马克钞票。”
窗外,柏林证券交易所的门前挤满了绝望的投机者,他们挥舞着股票凭证,像挥舞着废纸。
“美国人的关税……毁了我们的出口。”梅耶喃喃自语。
——《斯特姆-霍利关税法》生效后,德国对美工业出口暴跌60%,机床、化工、钢铁订单一夜蒸发。
没有订单,工厂倒闭。
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工人失业,消费停滞。
消费停滞,经济窒息。
——恶性循环,像绞索般勒紧了德国的脖子。
巨大的高炉熄火了。
曾经日夜轰鸣的车间,如今只剩下冰冷的铁锈味。工人们沉默地站在厂门口,手里攥着最后一张工资单——上面印着的数字,甚至不够买一条面包。
“美国人不要我们的钢铁了。”厂长低声说。
而在不远处的失业救济站,排队的人群已经蔓延到街角。有人举着标语:“我们要工作!不要饥饿!”
警察的马蹄声在远处响起。
“马克崩盘!马克崩盘!”
交易员们疯狂地抛售德国货币,外汇储备像沙漏中的流沙般迅速见底。
“我们没有美元了。”财政部长颤抖着拿起电话,打给巴黎的赔款委员会。
“德国……无法支付下一期战争赔款。”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冰冷的回应:
“违约,就意味着制裁。”
“银行没钱了!”
谣言像野火般蔓延,储户们冲向银行,砸碎玻璃门,试图抢回自己的存款。
但金库早已空空如也。
一位老妇人瘫坐在台阶上,手里攥着一张存折——上面的数字,昨天还能买一栋房子,今天却连一块面包都买不到。
“这就是魏玛共和国的结局吗?”她喃喃自语。
海因里希·米勒站在议会的讲台上,汗水浸透了他的衬衫。
他的财政改革法案刚刚被否决。
社民党(Spd)的议员们面色铁青,中央党(Zentrum)的代表摇头叹息,而右翼的德意志国家人民党(dNVp)则冷笑着鼓掌——他们巴不得政府瘫痪。
“如果这个法案不能通过,”米勒的声音沙哑,“我们将无法支付失业救济金,也无法履行赔款义务!”
但议会里只有沉默。
——改革失败。
柏林,1930年3月28日
社民党总理赫尔曼·米勒的财政改革法案在国会惨败。
失业工人冲进社民党总部,砸碎窗户,高喊:“叛徒!你们和资本家一样!”
米勒面色苍白地站在总理府窗前,看着支持者变成暴民。
“我们完了。”他对助手低语。
——社民党执政12年建立的信任,在一夜之间崩塌。
当晚,米勒向兴登堡总统递交了辞呈。
老元帅兴登堡坐在橡木办公桌后,他的副官施莱歇尔将军低声说道:
“总统先生,议会已经瘫痪,我们必须采取非常手段。”
兴登堡沉默良久,终于拿起钢笔,签署了一份命令:
“根据宪法第48条,解散国会,启用总统内阁。”
——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正式进入倒计时。
慕尼黑,褐色大厦(纳粹党总部)
小胡子突然用力地拍了一下桌子,震得桌上的物品都跳了起来,他满脸怒容地对着戈培尔吼道:“现在就是我们的机会!一定要让全德国都听到我们的声音!”
戈培尔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狞笑,他立刻明白了小胡子的意思,毫不犹豫地启动了纳粹的宣传机器。
首先,纳粹控制的报纸开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轰炸。《人民观察家报》的头版头条赫然写着:《社民党背叛了工人!》这篇文章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指责社民党对工人阶级的背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接着,纳粹的演说家们在各个城市的广场上举行了激情澎湃的街头演讲。他们声嘶力竭地怒吼着:“凡尔赛条约是德国的枷锁!我们要撕碎它!”这些演讲吸引了大量民众的围观,人们被演说家们的激情所感染,情绪逐渐被煽动起来。
与此同时,纳粹还展开了一场海报攻势。在全德国的大街小巷,都张贴着纳粹的海报。海报上的画面是一个饿得皮包骨头的儿童,旁边写着一行醒目的字:“社民党让你挨饿,小胡子给你面包!”这样的海报极具冲击力,让人们对社民党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加深。
戈培尔还亲自给每个纳粹宣传员讲解了此次宣传的核心策略。
其一,将德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危机完全归咎于“凡尔赛压迫”和“社民党无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民众相信只有纳粹才能带领德国摆脱困境。
其二,承诺纳粹上台后会“立即废除赔款、复兴工业”。这一承诺对于那些在经济危机中苦苦挣扎的德国民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其三,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把失业问题转化为“德国人的生存之战”。戈培尔告诉宣传员们,要让民众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支持纳粹,才能拯救德国,让德国重新崛起。
在柏林的工人区,时间来到了 1930 年 4 月,一个看似平静的夜晚,却隐藏着一场风暴的酝酿。
小胡子的后手,终于开始发动了。
冲锋队(SA)的队长恩斯特·罗姆,站在一群身着褐衫的暴徒面前,他的脸上透露出一丝凶狠与决绝。
“今晚,我们要砸烂社民党的集会!”罗姆对手下们下达了命令,他的声音冷酷而坚定。
夜幕降临,社民党正在举行一场竞选集会,人们聚集在一起,期待着演讲者的发言。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一场突如其来的暴力正在逼近。
当演讲者刚刚走上讲台,还未开口之时,一群褐衫暴徒如狂风般冲进了会场。他们手持棍棒,面露狰狞,毫不留情地对演讲者进行殴打。
与此同时,暴徒们高唱着纳粹党的歌曲,那激昂的旋律在会场中回荡,仿佛是对社民党的一种嘲讽和挑衅。
而警察呢?他们“恰好”迟到了,似乎对这场暴力事件视而不见。
“这不是骚乱,这是革命!”罗姆看着眼前的混乱场景,发出了一阵狂笑。他的笑声在夜空中回荡,带着一种无法无天的张狂。
- 罗姆向每个纳粹冲锋队员说明此次目标:
- 制造社会动荡,让民众认为“社民党无法维持秩序”
- 逼迫中产阶级相信“只有强权才能终结混乱”
- 激化共产党与社民党的冲突,分裂左翼阵营
海因里希·布吕宁,中央党的财政专家,被兴登堡任命为总理。
他没有议会多数支持,只能依靠总统的紧急法令执政。
“我们必须削减开支,恢复经济。”布吕宁在第一次内阁会议上说。
但财政部长冷冷地回应:“削减开支?那意味着更多的失业、更多的饥饿、更多的街头暴动。”
窗外,纳粹冲锋队的游行口号隐约可闻:“我们要工作,我们要面包。”
1930年9月14日,国会选举夜
纳粹党总部爆发出野兽般的欢呼——从12席跃升至107席,成为第二大党!
希特勒站在窗前,凝视柏林夜空,轻声说:“民主已经向我们投降了。”
柏林,1930年冬
失业救济站前的队伍蜿蜒数公里,男人们裹着破旧的大衣,在零下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政府刚刚宣布——救济金再削减20%。
“这就是布吕宁的‘平衡预算’?”一个工人啐了一口,“他平衡了账本,却饿死了我们!”
-财政休克疗法:布吕宁政府大幅削减公共开支、提高税收,试图向国际社会证明德国有“财政纪律”,以换取贷款。
灾难性后果:
- 失业率从1929年的9%飙升至1932年的30%(600万人失业)。
- 企业破产潮席卷全国,中小工厂成批倒闭,工业产能萎缩40%。
- 通货紧缩加剧,工资暴跌,但债务却因金本位制而变得更沉重。
结果:经济不仅没有恢复,反而陷入更深的萧条。民众的愤怒,正在街头积蓄。
在国会大厦大厅里议员们开始对改革议案预算进行投票。
议长敲下木槌,宣布“因未能通过预算案,国会再次休会”。这已经是本年第七次。
社民党议员愤怒离席,纳粹党人高声嘲笑,共产党代表直接撕毁议程表。
民主的瘫痪:
各党派互相否决,任何法案都无法通过。
布吕宁政府只能依赖兴登堡的“总统紧急法令”(宪法第48条)强行施政。
- 1930-1932年,德国颁布了超过100条紧急法令,而正常立法仅5项。
讽刺:魏玛宪法设计的“比例代表制”本是为了防止专制,却最终让议会沦为争吵的戏台,为独裁铺路。
柏林,1931年夏
纳粹冲锋队(SA)和共产党(Kpd)的“红色阵线”在工人区爆发混战。砖块、刀斧、手枪——街垒在燃烧,警察站在远处观望。
“让他们打。”一名警官低声说,“反正都是‘国家的敌人’。”
纳粹党(NSdAp):利用失业青年的愤怒,冲锋队人数从1930年的30万暴增至1932年的70万。
共产党(Kpd):号召“无产阶级革命”,武装工人团体与纳粹直接对抗。
政治谋杀:1931年,街头暴力导致超过300人死亡。
关键转折:中产阶级开始倒向纳粹——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希特勒,而是因为他们更害怕共产党革命。
巴黎,1931年6月
法国总理安德烈·塔迪厄将德国外交部的照会狠狠摔在桌上:“违约?那就让军队进驻鲁尔区!”
但英国代表冷眼旁观,美国银行家只关心自己的贷款能否收回。
- 德国外汇耗尽,1931年6月宣布暂停所有赔款支付。
- 法国威胁军事制裁,但英美反对,最终仅施压德国接受更严苛的财政监管。
- 胡佛缓债令(1931):美国提议暂停赔款一年,但为时已晚——德国经济已崩溃。
后果:国际社会对德国失去信任,资本外逃加速,马克再次濒临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