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好莱坞的致命贺礼
赫斯特报业大厦顶楼,特纳将一叠照片甩在桌上——
波士顿银行家韦伯斯特·摩根四世(化名)与14岁纺织女工玛丽的合影,背景是纽约地下妓院的红丝绒窗帘。
修斯悠然地坐在沙发上,他手中的雪茄被点燃,一缕缕烟雾缓缓升起。在那朦胧的烟雾中,他的眼镜片反射出一丝冰冷的光芒,仿佛他正透过这烟雾审视着整个世界。
修斯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环球影业刚好有一部‘社会批判电影’立项,原名是《罪恶之城》。不过,现在我们可以给它改个更合适的名字……”
就在这时,赫斯特突然插话道:“《被折断的雏菊》。”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手中的钢笔猛地戳穿了《纽约时报》的头版,黑色的墨水如血滴一般在纸张上晕染开来。
1 月 10 日,这一天成为了媒体界的焦点。赫斯特旗下的 12 家报纸同时刊登了玛丽的自述,这篇自述经过了精心的戏剧化加工,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报纸的标题赫然写着:《我 13 岁被卖进地狱,而买我的人戴着哈佛毕业戒指》,这样的标题无疑是极具冲击力的。配图则是一张模糊化的摩根家族纹章戒指特写,虽然画面有些模糊,但对于熟悉摩根家族的人来说,一眼就能辨认出来。
而在这篇自述中,有一句话格外引人注目:“他说……清教徒的忏悔室,比妓院的床更脏。”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剑,刺破了社会的虚伪面具,让人不禁对所谓的道德和正义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1月15日:修斯安排的“纪录片”团队突袭纽约长岛某俱乐部,拍下议员们仓皇遮脸逃窜的镜头。胶片故意过度曝光,但其中一人的怀表链——刻着Jp摩根赠1929。
环球影城七号棚,导演冯·斯登堡正在拍摄关键场景:
- 妓院布景的墙纸,用的是美联储1927年会议记录的仿制品
- 反派富豪的西装,仿照摩根大通总裁的定制款式(连袖扣都1:1复刻)
- 高潮戏的bGm,改编自哈佛校歌变调版
老约翰蹲在监控室冷笑:“等电影上映,东部那帮伪君子会自己把票房炒到百万——就为买断拷贝烧掉!”
1月15日,总统过渡团队“偶然”拿到样片。
罗斯福的幕僚长在私人信件中写道:
“建议就职演说增加‘净化道德’段落,时机恰好在电影首映后三天……”
而真正的交易发生在化妆间——
赫斯特递给特纳一份名单:“这些参议员嫖过玛丽的朋友,他们会全力支持拆分摩根的法案。”
1月18日,摩根财团紧急召开闭门会议:
- 股价暴跌因“道德危机”而非经营问题
- 五家教堂公开焚烧摩根捐赠的圣经
- 洛克菲勒突然支持《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当夜,韦伯斯特·摩根四世的尸体在哈德逊河被发现。
《纽约时报》称“醉酒失足”,但验尸官是wSG退役军医——
他悄悄记录:“颈动脉注射痕迹,与1929年石油高管案相同。”
1月20日,罗斯福宣誓时,白宫外游行队伍高举标语:
“清洗华尔街的童妓买家!”
而特纳坐在洛杉矶影院包厢,看着银幕上“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字样轻笑:
“先生们,这才是真正的‘新政’。”
(1933年底,《雏菊》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特别社会贡献奖”的影片。而摩根财团被迫割让27%的金融业务——恰好是wSG进军纽约的起步资金。)
[当资本挥舞道德大棒时,最肮脏的真相往往最耀眼]
——1933年1月,舆论战的全面升级
环球影业突然宣布《被折断的雏菊》提前至1月25日全美公映,并在《纽约时报》刊登整版广告:
“每一个美国父亲都该看的电影!”
海报角落印着极小字样的赞助商名单——“本片由西部退伍军人协会监督,确保真实性”(暗指wSG背景)。
修斯亲自调整了拷贝分发策略:
- 纽约首映场安排在摩根大通总部对面的影院
- 华盛顿特映场邀请参议院道德委员会包场
- 教会专场由天主教保护儿童会“意外”拿到未删减版
1月22日,赫斯特报业“粗心”的实习编辑将一份加密客户名单混入社会版校样。
《旧金山观察家报》印刷时,油墨恰好溶解了表层伪装,露出:
- 7名东部银行家的嫖宿记录(精确到房间号与时间)
- 3名参议员的化名及癖好描述
- 1名联邦法官与雏妓的通信原件(用《圣经》密码书写)
当值班主编发现时,首批5万份报纸已送达东海岸。
摩根大厦彻夜灯火通明:
- 法律团队申请禁映令,却被罗斯福任命的联邦法官驳回
- 股票经纪人疯狂抛售“名单企业”债券,道琼斯指数单日跌8%
- 愤怒的清教徒在华尔街游行,焚烧印有摩根家徽的稻草人
老约翰通过wSG的退伍兵网络,向抗议人群“支援”了:
- 高音喇叭(播放电影主题曲《妈妈,我为什么流血》)
- 印刷模板(快速复制名单的雕版)
- 免费咖啡(掺了利尿剂,迫使议员们当众失态
1月23日,就职的罗斯福“痛心疾首”发表声明:
“美国精神不容玷污,我将推动《道德净化法案》!”
演讲稿由修斯撰写,其中一句埋了钩子:
“某些金融巨头的堕落,证明权力必须分散。”
名单上的参议员洛奇试图翻盘,在国会咆哮:
“这是西部暴发户的污蔑!”
次日,《芝加哥论坛报》头版刊出他穿着妓院睡袍的照片(修斯安排人撬开了玛丽藏的底片)。
当夜,三名东部银行家“自杀”,但《雏菊》的票房反而暴涨——
民众坚信这是“灭口”,全美教会宣布抵制摩根系企业。
1月25日首映当晚,特纳在影院地下室对赫斯特善意的提醒:
“下次‘粗心’前记得提醒我——
“wSG在火葬场订的团体位,现在还空着大半。”
(1933年2月,摩根财团被迫公开支持《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而真正的赢家是西部委员会——他们用电影分红买下了摩根割让的12家地方银行。)
[当伪善者的面具被焊死在脸上时,连呼吸都是罪证]
——1933年2月,白宫钢笔下的新秩序
【罗斯福的签字仪式】
总统钢笔尖戳破《紧急银行法》最后一页时,墨水恰好晕染在“太平洋特别金融区”条款上。围观者只当是污渍,却不知这是给西部委员会的暗号——
“洛杉矶交易所的黄金通道已批”。
修斯安插的记者拍下历史性镜头:
- 总统左手按着的,是公开版《新政纲要》
- 右手肘压着的,却是斯克里布纳家族起草的《第二联储架构书》
当晚,旧金山联邦俱乐部的地下金库:
- 参议员伯顿收到一箱“内华达特产矿石”(内藏南非钻石原石)
- 众议员克莱门特的“高尔夫球杆”被换成纯金制品(杆头刻着wSG徽章)
- 犹他州代表签收的“摩门教慈善捐款”,支票签名栏写着“洛克菲勒(慈善基金会)”
老约翰在账本上标注:
“政治献金——矿产评估费(根据《反贿赂法》第7条豁免)”
摩根财团的律师团正在逐字审查新政条文,却漏看了:
- 第17章第4款:“联邦储备银行可设立区域性分支机构”
- 附录b:“经财政部批准,地方交易所可试行军工期货交易”
当他们的目光被《雏菊》电影引发的抗议潮吸引时,西部委员会已:
用电影分红买下洛杉矶市中心整条街(伪装成“退伍军人再就业中心”)
将江西钨矿的优先采购权抵押给瑞士银行(换取第二联储启动资金)
在罗斯福就职舞会上,安排wSG“保安”贴身保护关键议员
2月10日,华尔街终于发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里藏着毒丸条款:
“任何金融机构不得同时控制商业银行与证券业务——”
“除非该机构注册于1933年1月20日前。”
——而洛杉矶交易所的注册文件日期,赫然写着1933年1月5日。
摩根大通总裁砸碎办公室玻璃时,修斯正在太平洋电话公司窃听:
“对,就是现在,立刻做空摩根士丹利!”
当东部财阀要求面见罗斯福时,总统轮椅后的新幕僚长微笑道:
“抱歉,总统正在接见‘美国退伍军人协会’代表。”
——镜头拉远,所谓“退伍军人代表”的领针,实为斯克里布纳家族银行的家徽。
(1933年底,洛杉矶交易所军工股交易量占全美41%,而“意外”流出的《雏菊》未公开片段中,某个嫖客的怀表链特写——与摩根总裁生日收到的礼物完全一致。)
[真正的权力更迭,从不发生在镁光灯下,而在法律的逗号与句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