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师姐因急事外出,临行前将带领晚课的重任托付给昭阳。面对熟悉的村民,她起初紧张失措,但很快沉入带领诵经的节奏中。当最后一缕声音落下,她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稳力量在内心生根发芽。
暮色初合,山寺笼罩在晚霞的余晖里。昭阳刚打扫完禅堂,正准备去斋堂用晚斋,却见清心师姐步履稍急地寻了过来。
“昭阳,”师姐的声音依旧平和,但眉宇间带着一丝难得的匆忙,“刚接到讯息,山下有位老居士病重,家人希望我前去助念。今晚的共修晚课,怕是赶不回来了。”
昭阳愣了一下,下意识地点点头:“师姐放心去便是,助念要紧。”
清心师姐看着她,目光沉静而带着一种无言的信任:“今晚的晚课,就由你来带领吧。”
昭阳的心猛地一跳,像被什么东西攥紧了。“我?”她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带领共修?她一个初学不久的人,连经文都还未完全熟稔,如何能带领众人?
“就是你。”清心师姐的语气不容置疑,仿佛在陈述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实,“不过是敲敲木鱼,起个头,带着大家把经文念完而已。你行的。”她拍了拍昭阳的肩膀,眼神温和而坚定,“记住,心安定,场就安定。”
说完,清心师姐便转身匆匆离去,宽大的僧衣下摆拂过门槛,消失在渐浓的暮色中。
昭阳独自站在禅堂门口,手心微微沁出冷汗。带领共修?这远远超出了她对自己的预期。她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担忧:起腔起错了怎么办?节奏把握不好怎么办?木鱼敲乱了怎么办?在这么多熟悉的乡亲面前出丑怎么办?那种久违的、属于都市的“表现焦虑”似乎又要抬头。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下来。走进禅堂,香案上长明灯的光晕温暖而恒定。她走到维那师的位置前,看着那光滑的木鱼槌和厚重的经本。
“不过是敲敲木鱼,起个头……”她重复着清心师姐的话,试图减轻内心的重负。她拿起木鱼槌,手感微凉而沉实。她轻轻敲了一下,“笃”的一声,清脆、稳定,在空旷的禅堂里回响,仿佛也敲在了她的心上。
村民们陆陆续续来了。李大勇、王翠花、赵老爷子,还有小辉的母亲,以及许多她熟悉或不那么熟悉的面孔。他们看到站在维那位上的是昭阳,脸上都掠过一丝讶异,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各自在自己的蒲团上安然坐下,目光平和地望向她,带着惯常的信任。
这份信任,像一股暖流,悄然融化了昭阳部分紧绷的神经。她不再是那个需要被肯定、被认可的职场人,她是他们熟悉的、分享智慧的“昭阳老师”。尽管角色不同,但连接依旧。
时间到了。
昭阳再次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安静等待的众人,然后落在面前的经本上。她拿起了引磬。
“铛——”
清越悠扬的磬声响起,划破了禅堂最后的寂静,也仿佛定住了她自己那颗有些飘摇的心。
该起腔了。她回忆着清心师姐平日的声调,努力让声音不颤抖: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假设的起腔词)
她的声音起初有些干涩,甚至微微发紧,不如清心师姐那般圆润通透。但当她听到台下众人熟悉而浑厚的和声随之响起时,一种奇异的感受发生了。
她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在“表演”或“负责”,她成了这个声音之海的一部分,甚至是引领这片海洋流动的那道最初的推力。她的声音融入其中,被众人的声音包裹、支撑、增强。
她开始敲击木鱼。“笃、笃、笃……”
节奏由生涩渐渐变得稳定。她的呼吸随着这节奏慢慢调整,变得深长。她的注意力不再分散于担忧和评判,而是完全专注于当下——专注于起腔的音准,专注于木鱼敲击的节拍,专注于倾听众人诵经的声浪。
她仿佛沉入了一种深沉的韵律之中。手臂抬起、落下,木鱼声响起;肺部扩张、收缩,诵经声流出。一切变得自然而流畅,不再需要刻意控制。
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微妙的变化悄然发生。
最初的紧张感像退潮般消散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身体内部生长出来的沉稳。
她感觉到自己的双脚稳稳地扎根于地面,脊柱自然挺直,肩膀放松。那颗心,不再七上八下,而是如同手中的木鱼,安定、清晰、有力地跳动着,与整个共修的场域同频共振。
她甚至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能量,以她为中心,随着诵经声和木鱼声,和谐地流动、扩散,充满了整个禅堂,也将所有人的心念联结在一起。她不再是那个担心自己是否够好的昭阳,而是这个宁静、专注的能量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守护者和引导者。
晚课在回向偈中接近尾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众人的声音和谐如一,带着一种圆满的宁静。
昭阳敲下最后一声引磬。
“铛——”
余音袅袅,在禅堂内缓缓消散。
世界重归寂静。
但这份寂静,与晚课开始前那份等待的寂静截然不同。它更加饱满,更加深沉,仿佛被刚才的诵经声洗涤过,充满了安详与平和的力量。
昭阳缓缓放下引磬和木鱼槌。她没有立刻说话,也没有动,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受着内心那片新生的、坚实的土地。
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感,在她心中清晰起来。那不是张扬的、外放的力量,而是内敛的、根植于内心的沉稳之力。它源于承担,源于在压力下保持的觉知,源于与集体能量的融合与引导。
村民们开始陆续起身,安静地离开。经过她身边时,许多人向她投来温和的目光,微微颔首,那里面没有评判,只有一如既往的平和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王翠花甚至轻声说了一句:“昭阳,带领得很好。”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昭阳心中暖流涌动。
她知道,自己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跨越。从被动的参与者,到主动的承担者;从依赖他人的引领,到尝试自己去点亮一方小天地。
这盏心灯,不仅照亮了自己的路,也开始有能力,去映照他人前行的脚步。
她走出禅堂,夜风拂面,星斗满天。
内心那份新生的沉稳力量,如同深扎的树根,让她感觉无比踏实。
然而,一个念头也随之浮现:这种在熟悉、友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力量,能否经得起来自过往世界、带着世俗标准和质疑目光的检验?
她望向通往山下的那条小路,知道下一份功课,或许正沿着那条路而来。
昭阳仰望星空,心如古井:真正的力量,非喧哗于外,乃沉淀于内。在承担中放下小我,方能触摸那无声却能承载万物的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