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报业大厦,深夜。
都市的喧嚣早已沉淀,只剩下窗外偶尔掠过的车灯,在苏晴办公室的玻璃墙上投下短暂流动的光痕。她独自一人坐在电脑前,屏幕的光映在她略显疲惫却异常专注的脸上。
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咖啡以及一种属于新闻人特有的、熬夜奋战的亢奋与沉寂交织的气息。桌面上,散落着几张还带着印刷厂余温的、散发着浓郁墨香的报纸。头版头条,赫然是她那篇历时数月、几经波折才得以重磅推出的深度报道——《雷霆扫黑幕,铁腕正清风——起底h省张浩高考舞弊案背后的系统性腐败链条》。
这篇报道,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波澜。报纸加印了三次,电子版的点击量和转发量以惊人的速度攀升,占据了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的头条位置。她的电话几乎被打爆,报社的热线彻夜繁忙,邮箱里塞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
赞扬、惊叹、愤怒、声援…各种情绪通过文字和电波汹涌而来。许多深受类似不公之苦的读者,将她视为英雄和希望的象征;不少专家学者撰文评论,称此报道深刻揭示了转型期社会治理的深层痛点;更有无数普通民众为中央的雷霆手段拍手称快。
作为记者,能写出这样一篇引发全社会深度思考、甚至推动案件进程的报道,无疑是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报社领导对她褒奖有加,同事们看她的眼神充满了敬佩甚至一丝敬畏。
然而,苏晴内心却并无太多喜悦。只有一种巨大的、尘埃落定后的疲惫,以及一种更深沉的、难以言喻的凝重。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篇报道所揭露的,或许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那一角。水下那庞大而恐怖的阴影,那牵扯到境外势力、高科技犯罪、乃至可能动摇根基的深层黑幕,由于证据不足、涉及机密或出于更大的布局考虑,并未能呈现在读者面前。
那些未能写出的真相,如同沉重的铅块,压在她的心底。
桌角,堆放着整整两大箱读者来信。这是这两天经由收发室初步筛选后送来的。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决定在下班前,再翻阅一部分。
信件内容五花八门。有手写的长信,字迹工整或潦草,诉说着类似遭遇;有打印的简短鼓励;有提供零星线索的;甚至还有夹带着照片和复印材料的…
她一封封地拆阅,分类,偶尔在一些有价值的线索上贴上标签,准备后续核实或转交相关部门。工作繁琐,但她做得一丝不苟。这是她的责任,也是她连接现实、感知民情的重要方式。
时间悄然流逝,箱中的信件渐渐减少。
就在她以为今天的工作即将结束时,她的手指触碰到了一封手感略显不同的信。
这封信没有使用常见的标准信封,而是一种略显粗糙的土黄色牛皮纸信封。信封上没有寄信人地址和姓名,只有打印的报社地址和“苏晴记者 收”几个同样由打印机打出的宋体字。邮戳模糊,只能勉强辨认出寄自邻省某市,日期是两天前。
一种职业的直觉,让苏晴的心微微一动。
她拿起裁纸刀,小心地划开信封封口。
里面只有一张纸。同样是最普通的A4打印纸。但上面的内容,却让苏晴的瞳孔骤然收缩!
整页纸的文字,并非手写,也非正常打印,而是由从报纸、杂志上剪裁下来的印刷字粒,一个个拼贴、粘合而成!
这种仿佛谍战片里才会出现的方式,本身就透着一股令人不安的诡异和警惕。
苏晴屏住呼吸,将台灯的光线调得更亮一些,仔细阅读上面的内容。
“苏记者:拜读大作,振聋发聩。然,黑幕之深,恐非一文可尽。张天贵、王伯君、高长河之流,不过前台傀儡,替罪羔羊。真正巨鳄,深藏水下,能量超乎想象。”
看到这里,苏晴的心跳开始加速。这封信的开头,就定下了一个远超她报道深调的基调!
她继续往下看。
“现向你提供一条线索,关乎一位已调离h省、现于某更重要岗位任职的L领导。此人于五年前在h省任职期间,与张天贵集团关系匪浅。彼时,张天贵尚为地方小商贩,L利用职权,助其以极其低廉价格违规获取城西大片工业用地,后又助其获得巨额银行贷款,完成原始积累。此事当时曾被内部压下,知情者甚少。张天贵从此飞黄腾达,对其感恩戴德,视为‘恩主’。”
文字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后面接着贴的是:
“此乃二人最早之权钱交易,根基所在。L调离后,双方联系转为极其隐秘,但利益输送从未停止。据闻,L在境外某地通过复杂代持,拥有巨额资产,其子留学海外之奢华消费,远超其合法收入。调查其家族境外资金流向及当年土地审批、银行贷款之内幕,或可揭开更大黑幕。”
信息量巨大!指向性极其明确!一位已调离并高升的“L领导”!五年前的违规操作!境外资产!这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
但苏晴的眉头却紧紧蹙起。因为这封信提供的线索,虽然惊人,却过于模糊。“L领导”、“某更重要岗位”、“境外某地”、“据闻”…这些词汇缺乏具体细节,更像是一种指向性的爆料,而非可以直接用作证据的扎实情报。它需要大量艰苦且充满风险的调查核实工作,甚至可能触及极高的权限壁垒。
是谁?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向她爆料?是出于正义感?还是想借她之手达到某种目的?
她的目光落在信纸的最后一行。
那里,同样是用剪贴字拼出了一句话,字体略小于正文,却像一道冰冷的闪电,瞬间击中了苏晴:
“小心,他们的眼睛不止在h省。”
一股寒意,毫无征兆地从脊椎骨窜起,瞬间蔓延至全身!
这句话,看似是提醒,却更像是一种…警告!甚至是一种…威胁!
“他们的眼睛不止在h省…”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她所以为的、随着工作组撤离和h省主要案犯落网而暂时过去的风险,并未消失?意味着那双甚至不止一双隐藏在暗处的、能量巨大的眼睛,一直在注视着她?不仅注视她在h省的一举一动,甚至可能已经跟随她回到了这里?注视着她此刻正在阅读这封信?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窗外流动的车灯光芒,此刻在她眼中也仿佛变成了某种不怀好意的窥探。
她猛地抬起头,目光锐利地扫过办公室的每一个角落,天花板的烟雾报警器、墙角的消防喷头、紧闭的房门…一种被无形目光注视的悚然感,让她后背的寒毛微微竖起。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将信纸小心翼翼地放回信封,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专门存放重要资料的防水防火的密封袋,将信封放入其中。
她的大脑在飞速运转。
这封匿名信,内容骇人听闻,但真伪难辨。可能是真的,来自某个了解内情却不敢露面的知情人;也可能是一个陷阱,旨在误导她的调查方向,甚至引诱她触碰某个她根本无法撼动的庞然大物,从而引火烧身。
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眼睛不止在h省”这句警告,极有可能是真的。这是对她处境最真实的写照。
她想起在h省调查时遭遇的种种阻挠、威胁,甚至那次惊心动魄的绑架。对手的狠辣与能量,她早已领教。他们绝不可能因为她离开了h省就放过她。相反,她这篇轰动全国的报道,很可能已经使她成为了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她此刻的“安全”,或许只是一种错觉。
就在这时,她办公桌上的内部电话响了起来。铃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格外突兀刺耳。
苏晴的心猛地一跳。她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报社主编的号码。
这么晚了,主编怎么会打电话来?
她稳定了一下情绪,拿起听筒:“主编,您好。”
电话那头,主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但语气却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郑重:“小苏啊,还没走?辛苦了。”
“正准备走,主编您也还没休息?”
“嗯,刚开完一个会。”主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小苏,你那篇报道反响非常好,社会效果显着,领导们都很肯定。但是…”
这个“但是”让苏晴的心微微一沉。
“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关于这个案子的后续跟踪报道,要…稍微谨慎一些。”主编的声音压低了些,“上面有领导打了招呼,案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要避免舆论过度干预司法。而且…涉及到一些更高层面的敏感因素,不宜再过度深挖。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苏晴握着听筒的手紧了紧。主编的提醒,来得如此巧合,就在她刚刚收到这封匿名信之后?
是单纯的工作指示,还是…某种形式的“敲打”和“规劝”?
“我明白,主编。我会把握尺度的。”苏晴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好,你是个聪明人,有分寸就好。早点休息吧。”主编似乎松了口气,很快挂断了电话。
听着电话里的忙音,苏晴缓缓放下听筒。
主编的电话,和这封突如其来的匿名信,像两股无形的丝线,在她周围交织,悄然收紧。
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感和危机感,悄然将她笼罩。
她再次拿起那个密封袋,看着里面那封诡异的信。
“L领导”…“境外资产”…“眼睛不止在h省”…
真相的诱惑巨大,但前方的道路,却布满了看不见的荆棘和深渊。
她沉默了片刻,然后打开一个带锁的抽屉,将密封袋放入最底层。接着,她关闭电脑,整理桌面,关灯,锁门,一切如常。
走出报社大楼,深夜的冷风扑面而来,她忍不住拉紧了风衣的衣领。
回头望了一眼灯火已大多熄灭的报业大厦,它依然矗立在夜色中,象征着舆论的力量和真相的追求。
但苏晴知道,有一场新的、或许更加凶险的暗战,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
她拦下一辆出租车,报出地址。
车辆驶入霓虹闪烁的夜色中。苏晴靠在后座,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城市光影,目光沉静而坚定。
那双看不见的“眼睛”或许正在某处注视着她。
但她手中的笔,也绝不会轻易放下。
只是,下一次落笔,需要更加谨慎,更加隐秘,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她拿出手机,点开一个加密通讯软件,输入了一行字:
“风起了,收到一封奇怪的‘读者来信’。内容关于‘L’,指向更高处。另,主编刚来电‘提醒’。”
片刻后,对方回复了一个字:
“知。”
夜,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