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黑市群聊:震惊!姚大爷又出山了!
市公安局大楼十楼的指挥中心,经过一夜的挑灯夜战,在清晨时分显得有些疲惫,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更加专注和凝练的气氛。林远几乎一夜未眠,眼中布满了血丝,但目光依旧锐利如鹰。他站在白板前,上面已经写满了与案件相关的线索、疑问以及初步的侦查方向,那枚“铜钱探针”的照片被牢牢钉在中心位置。
专案组的核心成员们简单洗漱后,再次聚集到会议室,每人手里都端着浓茶或咖啡,脸上带着熬夜的倦容,但精神却高度集中。他们都知道,时间紧迫,对手狡猾,任何一丝松懈都可能贻误战机。
林远环视一圈,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正题:“同志们,情况大家都清楚了。对手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几乎抹掉了所有明显的痕迹。但是,他们留下了这个。”他再次指向那枚铜钱探针。“这是我们目前唯一的,也可能是最关键的突破口。常规的排查手段不能放松,但我们必须开辟新的战线,用非常规的思路来对付这个非常规的对手!”
他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画了两条平行的箭头:“我决定,两条腿走路,双线并行,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打开局面!”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白板上。
“第一条线,”林远在第一条箭头上方写下“技术溯源”四个字,“由技术支队赵伟牵头,联合省厅技术支持、市局刑侦 、 实验室,甚至必要时请求部里专家支援,全力攻克这枚铜钱探针!我要知道它的全部秘密:黄铜的确切成分和可能的来源地;镂空花纹的精确含义和可能的设计来源;加工工艺是手工、半机械还是纯数控?使用的何种工具?边缘打磨的手法有什么特征?最重要的是,它是在哪里、由谁制作的?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也要给我查出它的‘出生证明’!这项工作,细致、专业、需要时间,但必须争分夺秒!”
赵伟立刻站起身,表情严肃:“明白,林局!我们已经成立了技术攻坚小组,二十四小时轮班,利用一切可能的技术手段进行检测和比对。同时,我们已经开始梳理全市乃至省内相关的金属加工行业档案和从业人员信息,准备进行大规模摸排走访。”
“好!”林远点点头,目光转向第二条箭头,“第二条线,”他在上面写下“市场渗透”四个字,“由刑侦支队李学明负责,情报、网安配合。这条线更险,但可能更快见效!文物最终的目的是变现,只要他们想出手,就必然会在市场上留下风声,尤其是在见不得光的黑市里!”
李学明神色一凛,坐直了身体。
“立刻挑选经验丰富、机敏可靠、并且对古玩行当有一定了解的侦查员,设法渗透进本地的古玩黑市圈子!”林远的语气加重,“坊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明面上的古玩市场繁荣,暗地里的黑市交易也绝非一片空白。我要知道,最近道上有没有关于‘大货’的风声?有没有生面孔或者沉寂已久的老手在活动?特别是,有没有人听说过使用特殊工具、或者绰号与风水、地师相关的盗墓高手?”
“林局,卧底任务风险很高,尤其是这种专业性强的圈子,外人很难短时间内取得信任。”李学明谨慎地提出困难。
“我知道风险。”林远沉声道,“所以人选必须绝对可靠,应变能力要强。不一定非要立刻打入核心层,可以从边缘入手,比如充当跑腿的马仔、负责望风的眼线,或者从一些贪图小利、嘴巴不牢的黑市掮客嘴里套话。网安部门要提供全力支持,监控所有可能的线上黑市交易平台和隐蔽通讯群组,为线下行动提供信息支撑。情报部门要把我们之前梳理出的有盗销文物前科的人员名单充分利用起来,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突破口,策反或者利用一两个边缘人物。”
“是!我立刻去筛选人选,制定渗透方案!”李学明感到肩头责任重大,但目光坚定。这是刑警的职责,再危险也要上。
“记住!”林远强调,“两条线,同等重要,齐头并进。技术溯源要快,市场渗透要稳。无论哪条线先取得突破,都是重大胜利!随时保持沟通,情报共享!”
命令既下,整个专案组如同精密的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技术支队那边,赵伟带领团队几乎住进了实验室。高倍电子显微镜下,铜钱探针的每一个微观划痕都被仔细记录;能谱分析仪试图解析其金属成分的细微差异;三维建模软件将其结构还原得一丝不差,花纹被拆解成一个个符号,与庞大的风水学、星象学数据库进行比对。另一组人马则带着高清晰度的图片,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像梳子一样梳理大大小小的金属加工厂、模具店、金工工作室,甚至是一些高校的金工实习基地,不厌其烦地询问、比对。工作量巨大,如同大海捞针,但没有人抱怨。
与此同时,一条更隐蔽的战线悄然开辟。
经过严格筛选和快速准备,一名代号“山魈”的资深卧底侦查员开始行动。他年纪三十左右,长相普通,扔人堆里找不着那种,但眼神灵动,反应极快,而且早年因为个人爱好,对古玩杂项有一定了解,还能扯上几句行话。他的身份被精心设计成一个在外地犯了事,跑路到坊城避风头,想找点“快钱”门路的落魄古玩贩子。
通过之前经营的一些隐秘渠道和情报部门提供的几个底层线人,“山魈”小心翼翼地开始接触坊城古玩黑市的边缘。这种接触是极其谨慎和缓慢的,首先要取得初步的信任,避免引起任何怀疑。他混迹于一些鱼龙混杂的古玩地摊,在一些私下交流旧货的茶楼包厢外徘徊,偶尔用带来的几件高仿品试探着进行些小额交易,逐渐让一些人知道有这么一号“急于搞钱”的新面孔存在。
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每一次接触都可能是陷阱,每一句话都需要反复斟酌。李学明在指挥部里,时刻关注着“山魈”传回来的零星信息,心始终悬着。
时间又过去了两天。技术那边的溯源工作虽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铜材可能来源于某个特定地区的废旧金属回收渠道,花纹中的某个符号与一种流传于鲁中地区的民间风水秘本记载略有相似,但始终无法锁定具体的制作人或作坊。案件的侦破似乎又陷入了僵局。
就在林远考虑是否要调整策略,加大其他方面排查力度时,“山魈”那边,经过数天小心翼翼的经营和铺垫,终于传来了一个模糊却令人振奋的消息!
那是通过一个极其隐蔽的紧急通讯渠道传回的一段简短信息。“山魈”的声音压得很低,语速很快,背景音嘈杂,显然是在某个很不安全的场合匆忙传递的:
“老板,摸到点边儿。这两天圈子里私下有人在传,说最近会有‘硬货’、‘大货’从地里出来,级别很高,可能是‘一级’甚至‘特级’的‘生坑’(指新出土的文物),让有实力的老板准备好‘现大洋’(现金),别到时候掉链子。来源很神秘,口风紧得很。”
信息顿了顿,似乎“山魈”在观察周围环境,然后声音更低了,几乎成了气声:
“重点是有个名号…几个老油子在喝酒吹牛时漏了一句,说这次的东西,是‘坊城地师’姚爷的手笔,绝对保真,还说是‘鲁中一绝’…但具体这个‘姚爷’叫什么,长什么样,没人敢多议论,似乎都挺忌惮…消息是否可靠还需进一步核实,但我感觉,不是空穴来风…”
信息到此戛然而止。
指挥部里,李学明几乎是屏住呼吸听完这段录音的,他立刻拿起加密电话,向林远汇报。
“‘坊城地师’…姚爷…”林远重复着这两个关键词,眼中精光爆射!虽然信息依旧模糊,但这是专案组成立以来,第一次直接与可能的犯罪嫌疑人产生了关联!一个绰号,一个姓氏,与铜钱探针所暗示的“风水高手”特征高度吻合!
“告诉‘山魈’,绝对保证自身安全!继续谨慎打听,目标是确认这个‘姚爷’的真实身份和背景,但绝不能冒进,绝不能引起对方丝毫警觉!”林远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冷静地下达指令。
挂掉电话,他猛地一拳砸在办公桌上。
江湖传闻,终于开始浮出水面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模糊的绰号和姓氏,但却像在无尽的黑暗中发现了一盏微弱的灯火。它证实了林远的判断,对手确实在准备销赃,而且其在黑市圈内拥有相当的“名气”和威慑力。
“姚…”林远走到白板前,在众多信息中,写下了这个姓氏,然后在后面打了个问号,又重重地写上了“坊城地师”和“鲁中一绝”两个绰号。
技术溯源那条线,此刻也有了新的方向!可以重点排查姓氏为“姚”,且与风水、古玩、金属加工可能相关的可疑人员!
两条原本平行的侦查线路,因为“山魈”冒死带回来的这个江湖传闻,第一次产生了交集,并且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可能目标。
迷雾,似乎被吹开了一丝缝隙。虽然前方的路依然看不清,但猎手已经嗅到了猎物身上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气味。
林远知道,真正的较量,现在才算是真正开始。他必须抓住这条线,顺藤摸瓜,将这个神秘的“坊城地师”,从黑暗中彻底揪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