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泥泞中的交锋
小区院子里一片混乱,宛如灾后现场。积水虽然退去,但到处都是留下的垃圾、淤泥和残枝败叶。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气味。几位情绪激动的老人正围着一个人理论,冯进认出被围在中间的正是物业公司的王经理——一个约莫五十岁左右、身材微胖、总是满脸堆笑但眼神闪烁的中年男人。
“王经理!我家地下室全淹了!我收藏了几十年的书画、还有老照片全都泡汤了!那是钱能买来的吗?你们为什么不提前通知我们?排水系统是不是早就坏了?”一位白发苍苍、气质儒雅的老先生(后来冯进知道他是退休的张老师)激动地用颤抖的手指指着王经理,脸色通红。
王经理双手一摊,做出一副万分无奈又感同身受的表情:“张老师,张老师,您别激动,千万保重身体!唉,这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们也没办法啊!您说这气象台都没预报准有这么大暴雨,我们物业又不是神仙,怎么能预料得到呢?这纯属意外,百年不遇的意外啊!”
“但小区的排水系统早就有问题了!”另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业主插话,声音同样气愤,“上次业主代表会上我们就明确提出过,你们当时怎么说?说‘已列入计划’!修哪去了?计划书被水泡没了吗?”
“这位业主,您这话说的……”王经理脸上的笑容僵硬了一瞬,但立刻恢复,语气变得语重心长,“维修申请我们早就交上去了,但您也知道,小区设备老化严重,更换排水泵、改造管道,那需要动用专项维修基金!这钱不是我们物业说用就能用的,得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签字同意才行啊!程序复杂,大家意见又不统一,我们物业也很为难,是真心为难啊!”
他一番话,滴水不漏,巧妙地把责任推给了“程序”和“业主们意见不统一”。
冯进深吸一口气,挤上前去:“王经理,我是7号楼二单元的冯进。我家也被淹了,损失严重。我现在不问别的,就问一点:排水泵坏了为什么不及早维修?值班人员亲口跟我说早就报修过,但上面没批钱。这是不是物业的失职?现在造成这么多业主财产损失,物业打算怎么处理?”
王经理脸上的笑容再次不易察觉地僵硬了一下,他上下打量了一下冯进,随即笑容变得更加“亲切”:“哦,冯先生是吧?您可能不太了解物业工作的复杂性。小区公共设备的维修更新,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值班人员不了解全面情况,可能胡说八道,您别当真。我们一直是把业主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那现在怎么办?我们的损失谁来承担?”冯进打断他的官腔,直接追问。
“哎呀,冯先生,这种自然灾害,物业也没有办法啊,我们也是受害者。”王经理叹了口气,语气忽然变得推心置腹起来,“大家邻居之间,应该互相理解体谅嘛。不瞒您说,我们物业人员从凌晨两三点就开始抢险了,你看老李他们,”他随手一指远处几个正在懒洋洋铲泥的保洁,“一夜都没合眼!这样,我在这里承诺,物业第一时间联系专业的清理公司,免费帮大家清理公共区域,消毒去味!至于各家各户的损失……我建议大家赶紧找保险公司理赔,我们物业可以积极配合出具相关证明。”
“保险公司?你们收物业费的时候可积极了!现在出问题了就推给天灾,推给保险公司?合着你们一点责任都没有?”旁边一位大妈愤愤不平地喊道。
王经理立刻板起脸,语气也变得公事公办起来:“这位业主,话不能这么说。我们物业是按合同提供服务,天灾属于不可抗力,不在我们的责任范围内。如果大家对我们的服务有异议,对责任认定有不同看法,可以走法律途径解决嘛,我们尊重法律判决。”
说完,他仿佛不想再纠缠,借口“要去查看其他受灾区域,安排清扫工作”,对众人的指责充耳不闻,匆匆离开了现场。
冯进看着王经理远去的、略显肥胖却异常灵活的背影,心里彻底明白了。指望物业主动承担责任,无异于与虎谋皮。这场扯皮,只会无果而终。
他回到满目疮痍、散发着霉味的家中,看着泡了水的书柜、变形的地板,一股巨大的沮丧和愤怒无处发泄。他拿起手机,点开那个平时几乎没人说话、只有物业发通知的业主群,斟酌着语句,发了一条长消息:
“各位邻居,昨晚暴雨,我家(7-2-xxx)进水严重,地板家具泡水,损失不小。刚去物业,王经理明确表示这是‘天灾’,物业无责,建议我们自行找保险公司。我想问问,有类似情况的邻居吗?有多少家被淹了?我们是否需要联合起来,共同找物业商讨解决方案甚至维权?”
消息发出后,群里先是死一般的寂静。
几分钟后,开始陆续有人回应:
“我家一楼,也淹了,鞋柜沙发都完了…”
“3号楼地下室惨了,水都快齐腰了,里面东西全泡汤!”
“5号楼一楼也是…”
“我们单元门厅都是水…”
很快,有十几户人家表示家中不同程度进水,还有几家地下室完全被淹。数字比冯进预想的还要多。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冒了出来:
“算了吧,闹也没用,前几年下雨积水,不也这样吗?最后谁管你了?”
“物业就这德性,惹一肚子气,最后还得自己收拾烂摊子,认倒霉吧。”
“联合?谁牵头?到时候好处捞不到,惹一身骚。”
“是啊,业委会都没有,怎么跟物业斗?”
冯进看着这些回应,心情复杂。有共同受害者的共鸣,有对物业更深的愤怒,但也有对邻里间这种麻木和妥协的无奈与悲哀。
正当他放下手机,准备继续收拾狼藉的屋子时,一条微信好友申请跳了出来,备注是:“3号楼李老师,支持维权。”
他通过申请,对方立刻发来消息:
“冯先生您好,我是3号楼的李静,退休教师。我家地下室也被淹得很严重,很多旧物和书籍毁了。我非常支持联合维权。我知道小区里有几位从事法律工作的业主,可以请教一下如何合法合规地维权。如果您愿意牵头,我全力支持,可以帮忙联系沟通。”
冯进望着窗外,雨后的阳光穿透云层,照射下来,楼下几位老人正吃力地清理着门口的淤泥,他们弯腰劳作的背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沉重。
他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回复了两个字: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