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共赢”战略在全球深入推进,林天的身份与责任愈发厚重,“不自由”也成了他生活的常态。以前还能在周末带着家人去江山稻田走走,如今连陪孩子们在小院“迷你稻田”浇次水,都需要提前协调安保与工作安排,常常是刚蹲下身教孩子分辨稻叶,秘书周正的提醒电话就会准时响起——下一场跨国会议已进入倒计时。
有次叶紫涵看着他匆匆扒几口饭就要出门,忍不住轻声说:“现在想见你一面都难,更别说像以前那样聊聊天了。”林天放下筷子,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愧疚:“我知道委屈你们了,但‘共赢’的路到了关键时候,160个国家的信任压在肩上,容不得半点松懈。等忙过这阵,咱们一定好好补个团圆饭。”话虽如此,他转身出门时,还是悄悄把孩子们画的“全家福”塞进了公文包。
这种“不自由”不仅体现在生活上,更体现在决策的审慎上。以往在基层,他能根据调研直接拍板解决农户的难题;如今在中枢,每一项与“共赢”相关的决策,都要兼顾国内民生、国际规则与各国利益平衡。有次讨论“数字共赢”向战乱地区延伸的方案,陆亦可提出尽快落地以缓解当地通信困境,林天却坚持要多等两周——他需要周正再核实当地法律风险,需要驻外团队再确认安全保障,更要与相关国家反复沟通利益分配细节,“哪怕慢一点,也要确保项目落地后能真正帮到当地人,不引发新的矛盾”。
周正作为秘书,最能体会林天的“不自由”。他见过林天在深夜的办公室里,对着世界地图反复标注“共赢”项目风险点,桌上的咖啡凉了又热;也见过林天在跨国会议后,因某国临时变卦而眉头紧锁,却还要立刻调整方案,不让团队看出焦虑。有次周正忍不住说:“林书记,您也该多休息会儿,身体要紧。”林天却摇摇头:“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多盯紧一点,‘共赢’的路就能少走点弯路,千万人等着呢。”
即便如此,林天还是会抓住一切“碎片化自由”,守护与家人、团队的联结。他会在会议间隙,用手机看一眼林母发来的孩子们在小院玩耍的视频;会在深夜结束工作后,给陆亦可、周正发消息,肯定他们当天的工作;甚至会在去外地考察时,特意绕路去当地的“共赢”项目点,和农户聊几句家常,感受最真实的落地效果——这些瞬间,成了他在“不自由”中汲取力量的源泉。
年底的“全球共赢峰会”结束后,林天难得有半天空闲,带着家人去了趟郊外的农业科技园。看着孩子们在温室里好奇地观察新培育的稻种,听着叶紫涵轻声说着家里的琐事,他忽然觉得,这份“不自由”是值得的——他失去的是个人的闲暇,换来的却是更多家庭的团圆、更多国家的发展。
离开科技园时,夕阳洒在身上,林天看着远处的城市灯火,对身边的叶紫涵说:“等‘共赢’的根基再稳一点,等更多人能过上好日子,我就多陪陪你们。”叶紫涵笑着点头:“我知道,你心里装着大家,也装着我们。”
林天握紧她的手,心中清楚:身担中枢之责,“自由”或许会被压缩,但“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未来的路再难,他也会带着这份责任与坚守,在“共赢”的大道上坚定前行,哪怕步履匆匆,也绝不辜负肩上的信任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