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在c校所在的中东部城市。与波士顿的历史厚重感不同,这座城市给人一种开阔、现代、充满活力的印象。校方安排的临时公寓舒适便捷,但他们来不及细细品味新环境,便立刻投入到了作为助理教授的第一项,也是最关键的任务中——从零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独立实验室。
这不同于博士后阶段的参与,而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是一次学术上的独立创业。挑战巨大,却也充满了创造的激情。
第一步:空间的规划与争夺。
他们首先在系里行政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分配给他们的实验室空间。那是位于一栋崭新研究大楼里的毛坯房,空荡荡的,只有基础的水电接口和通风橱。空气中弥漫着新油漆和水泥的味道。面对这片空白,他们需要像设计师一样,规划出实验区、办公区、细胞房、仪器间、暗室等功能区域。顾言澈拿着卷尺和蓝图,仔细测量尺寸,思考大型仪器(如测序仪、离心机、显微镜)的摆放位置和电路负荷。苏念晴则更关注实验动线设计、生物安全级别要求和学生办公区的采光与舒适度。他们与设施管理部门反复沟通,确认通风系统、超纯水系统、液氮罐位置等细节,确保实验室既符合安全规范,又能高效运行。
第二步:启动资金的精打细算。
启动资金(Start-up package)虽然丰厚,但必须精打细算。他们坐在临时公寓的地上(家具还未到齐),面前摊开着各种仪器供应商的报价单和设备清单,像管理一个初创公司一样进行预算分配。
“这台共聚焦显微镜是核心设备,必须买,但型号要选好,平衡性能和预算。”
“超低温冰箱和液氮罐是耗电大户,但要保证样本安全。”
“常规的移液器、离心机、水浴锅可以采购系里协议的品牌,性价比高。”
“耗材(枪头、Ep管、培养基)的初期库存要备足,但不能占用太多现金。”
每一笔支出都需要权衡,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支撑起未来3-5年的研究。顾言澈负责大型仪器和计算设备的谈判,苏念晴则侧重于生化试剂和细胞培养相关用品的采购。他们常常为了一个设备的选型或一个供应商的选择讨论到深夜。
第三步:团队的搭建与面试。
实验室空间和设备是骨架,人才是血肉。他们开始马不停蹄地招募第一批团队成员。在各大招聘网站、学术论坛发布博士后和研究生的招聘广告。简历如雪片般飞来。他们设计了严格的筛选流程,然后安排了密集的视频面试和校园面试(on-site Interview)。
面试过程是对他们领导力和学术判断力的直接考验。他们需要从候选人的科研背景、技术能力、学术热情、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顾言澈的提问往往一针见血,关注候选人的理论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念晴则更注重考察其动手能力、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和对生物学问题的洞察力。他们一起面试,结束后立即讨论,有时会有分歧,但最终总能达成共识,选择最符合实验室初期发展需求的“创始成员”。
第四步:制度的建立与文化的塑造。
在硬件和人员到位的同时,他们也开始着手“软环境”的建设。起草实验室管理章程(Lab manual),明确数据管理规范、仪器使用规则、安全须知、文章作者标准等。他们希望建立一个高效、严谨、开放、互助的实验室文化。顾言澈负责制定严谨的数据分析和代码管理规范,苏念晴则强调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重复性。他们约定,每周举行组会,鼓励批判性讨论和跨学科交流,将他们从博德研究所学到的协作精神注入这个新生的集体。
这个过程忙碌、琐碎,甚至有些混乱。他们常常需要在新实验室的工地、系办公室、采购部和临时公寓之间穿梭。应对各种突发问题,比如设备交付延迟、装修瑕疵、行政流程繁琐等。但每当看到空荡荡的房间逐渐被仪器填满,当收到优秀候选人的接受函,当第一批订购的试剂摆上货架时,那种亲手创造一切的成就感,是任何现成的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傍晚,他们常常会走到新实验室,即使里面还堆着未拆封的箱子。夕阳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洒进来,照亮着崭新的实验台和仪器轮廓。顾言澈和苏念晴并肩站着,看着这片初具雏形的天地。
“我们的实验室。”苏念晴轻声说,语气充满自豪。
“嗯。开始了。”顾言澈点头,目光扫过每一个角落,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这里忙碌而有序的景象,看到了数据和灵感在这里碰撞出火花。
从查尔斯河畔的博士后,到这座新城市里的独立pI,他们完成了学术身份上最关键的一次蜕变。组建实验室的千头万绪,是对他们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验,也让他们对“导师”和“领导者”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挑战才刚刚开始,但看着梦想在自己手中一点点变为现实,他们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感和对未来的无限期待。这间尚未挂牌的实验室,即将成为他们学术新征程的指挥中心和梦想孵化器。